天津博物馆新展之同铸山河
发布时间:2025-05-20 12:27 浏览量:4
天津博物馆同铸山河~北朝历史文物主题展于5月1日重磅开幕。该展览汇聚了8个省(自治区)14家文博单位220余件/套文物,涉及金银器、青铜器、玻璃器,陶器、壁画、石刻造像等多个类别。
同铸山河宣传页
北朝是指自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到581年隋朝建立期间北方五个政权的总称。在华夏文明的悠悠长河中,北朝时期闪耀着别样的光芒。这一时期,民族大融合的浪潮汹涌澎湃,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共同铸就了一段波澜壮阔且丰富多彩的历史篇章。
同铸山河展
展览分为迁徙·共生、变革·融合、并立·互鉴、多元·汇聚四个单元。
同铸山河宣传页
第一单元:迁徙·共生
发源于我国东北崇山密林之中的拓跋鲜卑,早在汉代就踏上了漫长而曲折的迁徙之路。拓拔部从大兴安岭北段到内蒙呼伦贝尔地区再到河套阴山一带逐渐发展壮大。早在曹魏时期于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建立代王政权。
东汉 双鹿纹金饰牌 乌兰察布市博物馆馆藏
东汉 漩涡纹金耳坠及金耳环 乌兰察布市博物馆藏
拓拔珪于398年定国号魏,后迁都平城,建造宫室及宗庙,立社稷,北魏政权正式建立。
汉 平成瓦当 大同博物馆馆藏
第二单元:变革·融合
北魏政权从边地走向中原,并进行一系列汉化改革。拓跋焘先后击败柔然、大夏、北燕、北凉等政权,终于439年统一北方地区。
壁画可以很好的反映先民的生活娱乐状态,北魏时期十六国移民迁徙汇集于平城。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的沙岭7号墓,墓主夫妇是北魏早期的鲜卑贵族,在墓甬道两侧及顶部和墓室四壁均绘有壁画。包含了拓跋鲜卑民族文化、汉晋中原文化、佛教文化、华夏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
位于大同市平城区沙岭7号墓甬道壁画(435年)
北朝壁画吸收十六国文化的同时也在向汉晋传统文化回归,再加上鲜卑民族文化因素,使北魏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侍从图 大同云波路壁画墓出土 大同市考古研究院藏
墓主宴乐图 梁拔胡夫妇合葬墓出土 大同博物馆藏
孝文帝拓拔宏即位国号太和,因年幼由其祖母冯太后当政。自484太和八年起,逐步颁布实行俸禄制、均田制等措施,有力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全面转型。
釉陶风帽仪卫俑 太和八年 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 大同博物馆馆藏 孝文帝改革服饰的汉化政策尚未实施
490太和十四年,拓拔宏亲政后崇尚儒学并实行了全面的汉化措施。
模型明器 专为随葬制作 是拓拔鲜卑逐渐转向农耕定居的生计方式的体现
494太和十八年,北魏迁都洛阳,国力日渐强盛。
中国现存最早综合性农学典籍 清光绪刻本 天津博物馆藏
彩绘陶饲鸟童俑 天津博物馆藏
第三单元:并立·互鉴
随着高欢、宇文泰的崛起,北魏政权最终走向消亡,北方地区随之呈现出东西对峙、双雄并立的政治局面。高欢扶持元善称帝,定都邺城,史称东魏。其子高洋称帝改国号为齐。
北齐时期壁画(复制品)
北齐和北周时期服饰受到鲜卑及西域胡服因素影响,以风帽、圆领窄袖袍、腰带、鞋靴搭配成套穿着,为日后隋唐常服奠定了基础。
彩绘陶按盾武士俑 北齐 河北博物院藏
铜带具 北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北齐时期出现了以高岭土为胎的釉陶器,南方高温制瓷技术进一步北传,为日后北方白瓷创烧制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青釉莲瓣纹四系盖罐 河北博物院藏
第四单元:多元·汇聚
北朝时期是中外文化互动的高峰期,伴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珍稀物品传入国内,奠定了盛唐时期对外开放的基础。丝绸之路的贸易交流和外来文化的传入,使骆驼这一带有典型西域文化的动物进入墓葬壁画和随葬动物俑群中。
彩绘骆驼俑 北魏 偃师博物馆藏
玻璃是一种以二氧化硅为原料的人工制品,西方玻璃起源于两河流域,以钠钙玻璃为主。北朝时期的外来玻璃器基本属于罗马和萨珊波斯两大玻璃生产体系。
角形玻璃杯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中国玻璃起源较晚,属铅钡玻璃,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脉络。北朝时期已基本掌握吹制玻璃这种西方玻璃制造工艺,并用于本土玻璃器生产。
玻璃半球形泡饰 大同博物馆藏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北朝时期,佛教空前繁荣,石窟及寺院遍布。
云岗石窟最早开凿的昙曜五窟,主佛形象高大伟岸,与北魏初期五位帝王形象相结合,吸收了古印度犍陀罗艺术精华,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岗石窟
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开凿于东魏北齐时期,应是北齐的皇家洞窟。
响堂山石窟
出土于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佛教窖藏的北朝时期的佛造像,被称为“青州的微笑”。这三尊均为北齐时期佛造像,面相圆润,双目微垂,表情恬静。于最乱的世,生出最慈悲的笑。
青州博物馆藏
整个展厅虽然没有重磅级文物,但整体脉络清晰、覆盖面广、涉及种类齐全,非常适合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
注:本文部分内容来源展厅展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