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清吞并准噶尔,类似于德国并奥地利、英国控制印度

发布时间:2025-07-21 15:01  浏览量:1

准噶尔,这名字出现在多数中国人的历史课本里,大多只是作为清朝西北的一次边患出现,可有可无。可事实上,这支横空出世的草原力量,劈开苍茫的大西北,满清的三代顶梁柱都在跟它死磕,一仗仗打得昏天黑地,有时候甚至让人怀疑,这满清到底是翻得了天,还是撑不起这片土地?如果真是无足轻重,那怎么会闹腾上百年?更别说西域的大地上,风起云涌的民族,句号有时只是逗号。

准噶尔的军事,表面上继承了蒙古的那一套,可骨子里其实走得更远。这里头的玩法又准又狠,不只是老旧的马背战法。噶尔丹引进俄国的新式火器,组织火枪营,装配骆驼炮,攻击方式灵活——走火器营,夹骑兵,突然袭击,的确让清军头疼不已。比如和通泊那场仗,清军损兵七千多,准军躲在地势低洼处,先一轮火炮,骑兵一冲,沿边的满洲旗人都傻了。真不是吹的,这种混合式打法,哪怕是今天回头看,依然让人啧啧称奇!

骑兵“一人五马”,军令如山,白天马不停蹄赶上百八十里,晚上扎营就能翻脸反杀。清军追了一路,往往连准噶尔的影子都摸不到。内里就蹭着一种机动游击的灵气,专搞你个“虚虚实实”。乾隆批了谕旨,说贼人狡诈,收不齐人心,弄不懂真的假的。其实在我看,压根就没想让你摸得着。准军自保都有难度,但每次哭着喊着说要归顺,其实拧巴得很。游牧民族的套路,你想看得清?那不是天方夜谭?

年代永远映着时代的影子。那些年,欧洲的列强看似不管西域,但背后递枪送炮的事儿没停过。俄国在清军背后捣鬼,从雅克萨那会起,给准噶尔送了一万多把火枪,这数不算多,但放在大西北平原上,足以改写战局。而哈萨克那边,左右逢源,表面向准噶尔称臣,背后给清朝递投名状。最离谱的一次,是乾隆二十年那场反叛,俄国差点答应派十万哥萨克,这要真成了,清朝能不能稳得住,未必见得啊!

这一仗一仗拖了百年多,才算安定准噶尔。英国在印度折腾了九十多年,清朝在戈壁荒原里苦熬百年,没靠什么奇招,就是死扛。印度成为大英的资产,养肥了歪果列强,清廷吃下准噶尔则咬出了西域这个巨大地盘。论难度,或许清廷一口气更长——恶劣的环境、远途补给、民族裂缝,样样都不好对付。这件事的后面,其实暗潮汹涌。西欧列国那会儿居然一度猜测,“上帝之鞭”恐怕又回到人间,要卷土重来。是不是有点荒诞?可当时就是这样,消息封闭,想象丰富,谁能管得住。

乾隆那会儿“统一西域”,史书里写得很漂亮,一笔带过。可真把镜头拉远,国际视线下的操作,还真有点眼熟。你看二十世纪德国搞奥地利、捷克这一套——武力威胁、分化瓦解、逐步蚕食,和清帝国后来那几步棋有七八分像。表面上满口仁义,口号喊得齐,背后都是卷地三尺的算计。无论中国还是德国,扩张主义的套路,几百年后对照来看,变得倒不算多。仔细琢磨吧,倒让我觉得是不是无奈。

准噶尔汗国其实并不小,人也不傻。它不是临时凑合的暴民,而是真有自己的制度——辖区从阿尔泰到帕米尔,疆域广袤。班子齐、外交有路数,能和清朝两厢来去,也能派使团去俄国谈判,跟彼得大帝签协议。那阵子,国际法根本没人管,认实力不认理。奥地利、捷克同理,到1938年为止都是认得的国家身份。可独立的壳子一遇到强权,这张皮立马变薄。铁骑一来,规矩全没用。

说“分步走”,乾隆真玩了出来。准噶尔刚出内乱,他就先捧一个上台,支持阿睦尔撒纳,摇摆不定一阵子,然后带着“调停者”身份插手。再像点的是,达瓦齐回伊犁那一回,清军挂着“护送”旗号,结果背地里动的全是玩命的心思。等达瓦齐不肯听话,乾隆就马上换个台词,头一天亲清,第二天就摁你。“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话听着俗气,却太好使!

军事的棒子和外交的糊弄,两手一齐用,脸不红心不跳。清朝打下伊犁时,乾隆还信誓旦旦说,不贪这地方,只是要立个顺民汗王。空口白话,翻脸比翻书快。当阿睦尔撒纳流露点独立心思,清廷就拖都不拖,直接大军碾压,不剩废话。德国收了苏台德后,紧接着把捷克也吞了。咋个说呢?套路都在明面上,只不过一个用的是龙旗,一个挂着纳粹标志。清廷充分利用准噶尔的族群分裂,哈萨克、维吾尔都有被拉拢的一刻,民族分裂比军队好使。

后来,准噶尔彻底被平了,一场大清洗开始,不夸张说,铁血无情。清军追剿,屠杀,活下来的只有两成。魏源在清朝记载“种族几尽”,很难说这里头有多少水分,但现代学者统计过,约八成死亡,或者逃亡,准噶尔几个根本断了。对比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处置,方式不一样,核心一样残酷。清廷还派汉满移民进驻,用人海换地盘,旧人没了,新根扎下,这和纳粹德意志在东欧种田安家,方法说不出新意。

期间,国际社会到底干了啥呢?其实沙皇俄国也在旁边虎视眈眈,可叶卡捷琳娜二世算计着欧洲的事儿多,这边事大多睁只眼闭只眼,都不如918那年英法的绥靖政策给德国送温暖。利益当头,谁管得了别人的地盘被怎么吞。中小民族,往往只是一脸茫然的棋子,谁都不可控。

清王朝在准噶尔地盘上建军府,废除掉原有行政,按部就班地改造一遍。这手法换皮不换骨,和德国纳粹废掉捷克政权性质一样,直接上管控。清廷口口声声说是给王化,文明开荒。德国那边鼓吹高等文化,外表文明,骨子里还是极权统治。史料修改史观,清廷用的思路跟德意志宣传部无异,胜者自编剧本,打下来的地盘总要包装一下。

从国际法来说,清朝的做法其实也撑不起。“信守条约”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已经是潜规则,但清廷与准噶尔签的大把协议,转眼就撕。德国更不客气,耍赖说不要就不要了。《凡尔赛条约》《圣日耳曼条约》被踩烂地上,世上的规则全靠拳头。不同只在于,20世纪的国际社会法律条文密密麻麻,执行却也是空谈,没谁真管得动。

其实,清帝国和纳粹德国看着不像,贪心和惯用手法几乎一路货色。一步步切割、化整为零、蚕食鲸吞,用的全是“普通套路”。表面上东亚和欧洲隔着上万里,归根到底还是现实。或许也说明,地缘政治的铁律与价值观无关。你看不到多少人会反省,也没谁真的愿意定规则。

可吊诡的是,清廷成功消化掉准噶尔,纳粹德国却玩崩了。那是十八世纪缺乏制约,大清能稳稳坐下;等到二十世纪同盟国的联合反击,德国早已兵败如山倒。这种结局其实不关道德高下,只是人类文明成长一点点,技术与规则才带来改变。强权扩张没人敢说是对的,可大多数时候,成功者才有资格讲“大势”。

这历史切片,就像镜子,不分中西。清王朝平定准噶尔、英国掌控印度、德意志吞掉奥地利,极权扩张下的政权都曾风生水起。西域一平,清廷立足欧亚,东方霸气;英国靠印度地主,昌盛一世纪;德意志狼烟一线,差点走到全欧独大。有时候,我们科班出身的人还是愿意相信历史是进步的,可你再看一次,真的是这样吗?明明乱流未静,下一个周期,谁又说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