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净利润7.26亿元,陕国投靠“抠”赚疯了

发布时间:2025-07-21 06:20  浏览量:3

这年头做生意,老板们见面最爱问的一句话:“最近流水咋样?” 要是说“流水涨了”,腰杆都能挺直三分;要是说“流水降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今天咱聊的这位主儿,偏不按套路出牌——陕国投A,2025年上半年营收13.67亿,同比降了2.95%,流水明明少了,可揣兜里的净利润反倒涨了5.74%,揣了7.26亿回来。这操作,就像你妈说“这个月零花钱少200”,结果月底一数,存钱罐里的钢镚儿还多了几块,你说邪门不邪门?

咱先把话说透:营收是“流水”,净利润是“真金白银”。流水少了,要么是买卖不好做,要么是客户少了;真金白银多了,要么是东西卖得贵了,要么是自家日子过得更省了。陕国投这事儿,表面看是“减肥还胖了”,但掰开揉碎了看,背后全是信托行业这些年的“血泪转型史”。今天咱就用大白话唠唠:这7.26亿净利润咋来的?5.74%的增长能不能当饭吃?信托公司现在到底是“渡劫”还是“躺平”?

一、先算笔明白账:流水少了3700万,咋还多赚4000万?

咱老百姓过日子,都知道“收入-支出=结余”。陕国投这半年报,就像咱家的账本:去年上半年流水14.08亿(今年13.67亿,降了2.95%,差不多少了3700万),去年净利润6.86亿(今年7.26亿,多了4000万)。你猜咋回事?要么是“收入”里的“含金量”高了(比如卖的东西更赚钱),要么是“支出”砍得太狠(比如少花了8000万)。

咱拿计算器按按:今年成本费用=营收13.67亿-净利润7.26亿=6.41亿;去年成本费用=14.08亿-6.86亿=7.22亿。这么一看,成本费用直接少了8100万!降幅超过11%!乖乖,这哪是“省钱”,这是“砍成本”砍出了菜刀的火花啊!

那问题来了:陕国投这8100万成本是咋砍的?信托公司的成本无非几样:给员工发的工资、租办公楼的房租、搞业务的招待费、系统维护费……咱猜都能猜到,十有八九是“人少了,钱少了”。这几年信托行业裁员早就不是新闻,以前非标业务躺着赚钱的时候,信托经理年薪百万稀松平常,现在呢?有朋友在信托公司干,说去年年终奖直接砍了一半,今年部门又裁了俩“老资格”,理由是“业务调整,优化人员”。

当然,光靠“节流”不够,还得看“开源”的质量。营收降了,但净利润涨了,说明陕国投今年赚的钱“更值钱”了。啥意思?以前可能做10个亿的非标业务(比如给房企放贷),利润率5%,赚5000万;现在非标不让做了,改做标品业务(比如帮客户买债券、基金),虽然规模小了,只能做8个亿,但标品业务收费更透明,成本更低,利润率说不定能到7%,反而赚5600万。这就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活儿少了,但每一单赚得更实在。

不过话说回来,靠“砍成本”涨利润,就像靠“不吃饭”减肥,短期能看到效果,长期扛不住啊!你总不能一直裁员、降薪吧?员工跑光了谁干活?办公楼租最小的,客户来了坐哪?所以这5.74%的净利润增长,看着挺热闹,其实底子里藏着一句话:“地主家也没余粮了,先勒紧裤腰带再说。”

二、信托行业:从“躺着赚钱”到“跪着要饭”,陕国投在中间卡在哪儿?

要聊陕国投,先得知道信托公司是干啥的。简单说,就是“金融圈的中介”:有人有钱没处投(比如土豪、企业),有人缺钱想借钱(比如房企、地方政府),信托公司当“媒人”,把钱凑一起,投给需要钱的主儿,中间赚个“中介费”。

前些年房地产火的时候,信托公司简直是“躺着数钱”。房企拿地缺钱?信托公司发个“房地产信托计划”,年化收益10%,土豪们抢着买,信托公司抽2%的管理费,啥风险不用担,钱就到手了。那时候行业里流传一句话:“做非标(房地产信托)的信托经理,一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但好景不长,2018年资管新规出来,直接给非标业务“上了紧箍咒”:不让搞“刚性兑付”(亏了信托公司得兜底),不让投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些“高风险领域”。这下好了,以前的“摇钱树”被砍了,信托公司集体傻眼:非标业务规模从2017年的26万亿,跌到2024年的10万亿出头,拦腰砍断还多!

现在的信托公司,活脱脱一群“转型期的中年男人”:以前靠体力(非标)吃饭,现在突然被告知“体力活不让干了,得靠脑子(标品)吃饭”,可脑子早就生锈了。标品业务是啥?就是帮客户买股票、债券、基金,跟公募基金、券商资管抢饭吃。你想想,信托公司以前是“高富帅”,现在要跟“卷王”公募基金抢客户,能不难吗?

陕国投作为“老陕家的信托长子”(陕西省属国企),其实日子比民营信托公司好过点。国企背景意味着啥?能拿到地方政府项目,比如城投债、基建信托,虽然收益低,但稳当。这就像在“经济寒冬”里,别人穿单衣,你好歹有件棉袄。但棉袄再厚,也扛不住天天下雪啊!

看看行业数据:2025年上半年,68家信托公司总营收同比降了5%,净利润同比降了3%。这么一比,陕国投营收降2.95%(比行业少降2个点),净利润涨5.74%(比行业多涨8个点),居然还跑赢了行业平均水平!这说明啥?要么是陕国投“砍成本”砍得比同行狠,要么是“转型标品”比同行快半步,要么就是“国企爸爸”给的项目多。

但咱得清醒:行业整体在下滑,陕国投跑赢“差生”不算本事,得看跟“优等生”比咋样。头部信托公司比如中信信托、平安信托,人家标品业务早就做得风生水起,上半年净利润增速据说有8%。这么一看,陕国投这5.74%,只能算“中等生努力了,但还没逆袭”。

三、5.74%的增长,是“续命钱”还是“遮羞布”?

现在问题来了:陕国投这半年赚的7.26亿,5.74%的增长,到底值不值得吹?咱得从三个角度看:

第一,钱够不够“续命”? 信托公司现在最缺的是“现金流”。以前非标业务回款快,现在标品业务钱投进去,得等债券到期、基金赎回才能变现,现金流就像“挤牙膏”。陕国投现在市值190亿,7.26亿净利润,市盈率(市值/净利润)大概26倍,跟银行股(平均6倍)比确实高,但跟券商股(平均15倍)比也不算离谱。说明市场觉得它“还有点盼头”,但不多。

第二,转型够不够“实在”? 光靠省成本没用,得看新业务有没有起来。标品业务做得咋样?有没有拿到公募基金牌照?客户是个人还是机构?这些数据半年报里没细说,但咱可以猜:如果标品业务真做得好,营收就不会降了。营收降2.95%,说明新业务还没补上旧业务的窟窿,就像老房子拆了一半,新房子只盖了个地基,中间这段只能“露天住”。

第三,风险够不够“埋雷”? 信托公司最怕啥?坏账!以前做的房地产信托、城投信托,现在房企爆雷、地方债务压力大,这些项目会不会违约?陕国投半年报里没说坏账率,但行业里有传言,某北方信托公司光是房地产坏账就计提了十几个亿,直接把利润吃没了。陕国投作为国企,说不定有政府帮忙“擦屁股”,但“雷”只要没爆,就永远是隐患。

这么一捋,你就明白:5.74%的净利润增长,更像是“转型期的遮羞布”——既不想让市场觉得自己“不行了”,又没法拿出“标品业务爆发”的硬成绩,只能靠“砍成本+国企背景”勉强维持体面。就像中年男人体检,指标虽然在正常范围,但医生总会加一句:“少抽烟喝酒,多运动,不然下次就危险了。”

四、给陕国投支个招:与其“省吃俭用”,不如“换条赛道”

说了这么多,不是要埋汰陕国投,毕竟在信托行业整体“渡劫”的背景下,能实现净利润正增长,已经算“矮子里拔将军”了。但咱老百姓炒股、买理财,不就图个“看得懂、有盼头”吗?那陕国投接下来该咋干?

第一,别再盯着“砍成本”了,赶紧把“标品业务”当亲儿子养。 标品业务虽然难,但这是未来的饭碗。公募基金能做的,信托公司为啥不能做?现在很多信托公司都在搞“固收+”产品(债券打底,加点股票),收益比纯债基金高,风险比股票基金低,老百姓其实很需要。陕国投要是能把标品规模从现在的200亿做到500亿,营收自然就上去了,比裁员强一百倍。

第二,抱紧“国企爸爸”的大腿,但别当“妈宝男”。 省属国企的好处是能拿到地方基建项目,但不能光靠政府项目吃饭。地方债务压力这么大,万一哪天政府也缺钱了,项目停了咋办?得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条腿靠国企背景拿稳当项目,另一条腿靠市场化能力抢标品客户。

第三,少搞“花里胡哨”,多做“实在业务”。 以前信托公司喜欢搞“创新业务”,什么艺术品信托、红酒信托,听着高大上,最后全是坑。现在不如回归本质:帮老百姓管钱,帮企业融资,收费透明,风险可控。就像小区门口的“便民超市”,不卖奢侈品,就卖柴米油盐,反而能长久。

最后说句大实话:

陕国投这半年报,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整个信托行业的尴尬:想回到过去“躺着赚钱”的日子,门儿都没有;想转型“标品业务”,又被公募基金、券商按在地上摩擦;只能靠“省吃俭用”和“国企背景”苟延残喘。5.74%的净利润增长,说好听点是“转型初见成效”,说难听点就是“饿不死,但也吃不饱”。

对咱普通投资者来说,要是想炒陕国投的股票,别光看净利润增长那几个点,多想想:信托行业的春天啥时候来?陕国投的标品业务能不能真的起来?要是这俩问题没答案,那这190亿市值,可能就是“看上去很美”。

说到底,金融圈跟咱老百姓过日子一样,没有“躺赢”的命,就得有“拼命”的心。陕国投要是真能把标品业务做起来,别说5.74%,就是15.74%的增长也不是梦;要是还靠“砍成本”混日子,那下次半年报,可能连5.74%都没了。

毕竟,这年头,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想活得体面,还得靠真本事吃饭。你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