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前,也门小伙来到中国,又读博又进国企,还娶中国姑娘拿绿卡
发布时间:2025-05-22 14:48 浏览量:1
1994年有个也门小伙攥着北京入学通知书,在萨那机场差点把地图揉烂——他死活找不着中国到底在哪个方位。
这个连"你好"都说不利索的高中生绝对想不到,三十年后自己会带着沙特土豪在西安看机器人造卡车,更想不到他闺女能在抖音上用陕西话教阿拉伯语。
命运的齿轮转起来,可比沙漠里的沙尘暴还邪乎。
九月的北京热得能把骆驼烤熟,18岁的哈里德裹着厚呢子长袍站在首都机场。
当时也门政府咬牙凑出十个留学名额,选拔标准简单粗暴:数理化及格线以上,家里没亲戚在反对派。
哈里德老家在沙漠边缘,每天得骑骆驼上学,但这小子硬是啃下了中国使馆发的三本汉语教材。
转年到了西安,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头回见到羊肉泡馍,哈里德盯着海碗发愁:这饼子掰得比指甲盖还小,得吃到猴年马月?
同宿舍的陕西娃王建军看不过眼,抄起馍馍三下五除二掰成碎块:
"兄弟,在我们这,吃饭就得像修兵马俑——讲究个细致!"
这顿饭后,哈里德的中文突飞猛进,毕竟要跟食堂大妈理论"少放辣子",比背十篇课文都管用。
当年中国高校正摸着石头搞国际化,哈里德这批留学生成了重点保护对象。
到了1998年,这个曾经分不清声调的沙漠小子,已经能用地道的关中腔跟出租车司机砍价了。
博士毕业那年,老家捎来话:石油部给留了个处长位置,月薪顶在中国干半年。
哈里德捏着电报在宿舍转了三宿,最后一脚踹开陕汽人事处的门:我要卖卡车!
2002年的中东市场还是欧美车的天下,中国重卡跟大熊猫似的罕见。
有回在迪拜展销会,德国同行当着客户面嘲笑:
"中国车?怕是跑趟沙漠就得散架。"
哈里德二话不说,拎着两桶沙子泼在自家车斗里:
"咱现在就往阿布扎比开,散架了我给您当骆驼骑!"
结果这车真扛住了五百公里无人区,订单当场签了二十辆。
2016年沙特那笔2000辆的大单,就是他带着王子参观智能工厂谈成的——全自动机械臂装配线看得土豪们直念"真主至大",当场拍板要组建"沙漠中国车队"。
2018年领到中国绿卡那天,哈里德在朋友圈发了个烤馕配肉夹馍的照片:三十年前饿着肚子来,如今撑得走不动道。
底下评论炸出好些个在华中东商人,有打听政策的,有求介绍对象的,活脱脱成了民间外事办。
2023年开斋节,哈里德家的餐桌成了小型联合国:西安媳妇包的羊肉饺子,丈母娘腌的糖蒜,配上空运来的也门蜂蜜椰枣。
这家人最近还上了热搜。
他牵头搞的青年创新联盟,去年帮着五十多个也门学生申请到中国奖学金。
当年那个在机场迷路的毛头小子,如今手机里存着三个省份领导的电话。
沙漠里的商队还在继续跋涉,只不过驼铃换成了5G信号。
听说最近有也门家长给孩子起名叫"中生",不知道二十年后,这群喝着黄河水长大的沙漠娃,又会折腾出什么新故事?
参考资料:
1. 外交部《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援助白皮书》
2. 长安大学《校志·国际教育卷》
3. 《陕汽集团二十年发展报告》
4. 国家移民管理局公示名单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人才流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