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晶晶:不做压垮骆驼的稻草,以共生之心托举产业长歌

发布时间:2025-07-20 15:04  浏览量:7

“永远不要做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句朴素的话里,藏着商业世界最珍贵的共情力。福建晶铭餐饮管理集团董事长、四川领旗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晶晶,在带领领旗食品从三台县的一家地方企业,成长为年产值30亿元、产品覆盖全国并出口东南亚的农业龙头企业过程中,始终践行着这一理念——不把压力转嫁给合作伙伴,不将困难推给产业链上的弱者,而是做那个“为骆驼卸重”的人。这种“共生之心”,让她在带动近20万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为企业铺就了长远的发展之路。

与农户打交道时,许晶晶最懂“不添最后一根稻草”的分量。三台县的麦冬种植户多是朴实的乡亲,抗风险能力本就不强。创业初期,有合作农户因突遭暴雨,部分麦冬品质下降,按收购标准只能低价收购。看着农户泛红的眼眶,她当即决定:“合格的按原价收,略有瑕疵的我们降价20%收,但绝不压到成本线以下,不能让大家白辛苦一季。”有人提醒“这样企业会亏损”,她却说:“农户垮了,我们明年找谁收原料?帮他们扛过这关,就是帮自己留条路。”后来,这位农户不仅主动补种了优质种苗,还带动周边乡亲加入合作,成了产业链上最忠实的伙伴。在推广标准化种植时,她也从不搞“一刀切”,而是允许农户“第一年达标60%,第二年80%”,配套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让转型的压力变成“踮踮脚就能够到”的动力。如今,示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没人觉得“被企业压着走”,反而说:“许总总替我们想,跟着她干心里踏实。”

面对团队困境,她的“托举”体现在“不把指标变成枷锁”。推动生产线数字化改造时,有老员工因对智能设备不熟悉,多次操作失误导致效率下滑,陷入“怕被辞退”的焦虑。许晶晶没有按“绩效考核”追责,而是拍着他的肩膀说:“学新东西哪有不犯错的?我给你配个师傅,咱们慢慢来,三个月内不考核产量。”她还在车间设了“容错奖”,鼓励员工大胆尝试,哪怕失败了只要能总结经验就有奖励。这种“允许试错”的包容,让90余条生产线的改造顺利推进,员工从“怕机器”变成“玩得转机器”,生产效率反而提升40%。研发“麦冬+”产品遇阻时,团队曾因连续半年没出爆款而士气低落,她没有催进度,而是带大家去麦冬基地散心:“你们看这麦冬,要长三年才能采收,急不得。咱们的产品,也得慢慢熬。”后来,团队沉下心打磨的麦冬苏打水,成了当年的热销品。

与合作伙伴共处,她的“分寸感”在于“不把利益压力变成合作裂痕”。拓展销售渠道时,有经销商因市场波动导致库存积压,资金链紧张,提出“延期付款”的请求。按合同规定,延期需支付违约金,但许晶晶却回复:“违约金免了,货款分三期付,我们还可以帮你搞场促销活动清库存。”对方又惊又喜:“你就不怕我赖账?”她笑着说:“你难的时候我帮一把,等你缓过来,自然不会亏待我。”果然,这位经销商不仅如期回款,还主动加大了采购量,成了“姣源本草”品牌在华东地区的主力推手。与韩国HP集团合作初期,对方因对麦冬产品认知不足,首批订单量很小,她没有抱怨“合作诚意不够”,而是主动提供市场调研数据和试销方案:“我们先小范围试试水,你看效果再决定下一步,压力别太大。”这种“不逼对方做决定”的态度,反而让合作逐渐深入,产品顺利进入东南亚市场。

许晶晶常说:“做产业就像串珠子,每个环节都是一颗珠子,哪颗掉了,链子就断了。”她提出的“领航未来,旗开得胜”,从不是“企业领先, others跟上”的强势,而是“大家一起走,谁也不掉队”的担当。作为福建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她牵头组织“扶弱计划”,帮中小食品企业对接资源;作为三台县政协委员,她的提案总聚焦“如何减轻农户种植风险”;甚至在品牌宣传时,她也会把农户的故事放进央视广告,让“千百堂”“迈乐堡”等品牌背后,站着20万农民的笑脸。

如今,领旗食品正朝着“百亿营收、千亿市值”目标迈进,而许晶晶依然保持着“不做最后一根稻草”的初心。在她看来,“全球麦冬健康食品领军企业”的真正内涵,不是规模多大,而是能带着多少人一起成长。这种把“压力分担”变成“合力向前”的智慧,或许比任何商业策略都更能说明:真正的领航者,从不是把别人甩在身后的人,而是懂得为同行者减负、与伙伴共担风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