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昳霏:《颐和园至西直门路程图》与慈禧六旬万寿庆典
发布时间:2025-07-19 19:12 浏览量:8
《颐和园至西直门路程图》绘于清光绪年间,与样式雷图档中保留的草图图样和点景图、翁同龢日记等资料一起展示了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中石路翻修工程和沿路点景的筹备工作,为今人留下了客观的资料记录。
《颐和园至西直门路程图》的绘制背景和概况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烧毁。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清漪园原址上重建皇家园林,并改称颐和园。颐和园建成之后,成为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避喧听政的场所。从此,往来颐和园和紫禁城成为当时皇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来颐和园与紫禁城,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翻修石路。实际上,从颐和园建成到翻修石路间隔了五年,翻修石路的主要原因是慈禧太后的六旬万寿庆典。
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六旬“整寿”。早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二月,光绪帝便下旨督办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一事,即筹备万寿庆典的时间为一年零九个月。当时,万寿庆典中由颐和园还宫的计划被提上日程,布置还宫途中的点景成为筹备庆典中的重要工作。据《清实录》记载:“皇太后六旬万寿,自颐和园还宫,应备彩殿。颐和园东宫门外一座,倚虹堂一座,咸安门外一座。著工部敬谨办理。”绘制准确的万寿庆典还宫路线图也是筹备工作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该项工作由慈禧太后心规划。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光绪年间彩绘本《颐和园至西直门路程图》便是筹备万寿庆典时为慈禧太后自颐和园还宫而绘制的道路工程地图。该图详细绘制了从颐和园东宫门迪(迤)东牌楼到西直门内海墁的道路全程。图中每段道路都明确标注里程,以及沿途重要的建筑等。
《颐和园至西直门路程图》图向以上为北,宽109厘米,高91厘米。该图除标绘有道路和沿途重要建筑之外,几乎未展示其他内容。图中土路和石路采用不同画法绘制。土路用土黄色绘制,且道路的两侧没有用黑色双线勾边;石路则在土黄色的基础上涂绘斑驳的黑色,代表石板,道路的两侧用黑色双线勾边。道路两侧重要的建筑用立体形象的画法绘出,并涂以颜色。建筑周边用绿色点缀,代表植物。沿途重要建筑用贴黄的方式标注地名,所经石桥、西直门城楼区域也都采用立体形象绘法绘制。在倚虹堂附近,还用淡青色绘出长河和护城河河道。图上道路被划分为十四段,用贴黄的方式标注每段道路首尾的标志物及其精确里程。
《颐和园至西直门路程图》图/任昳霏
万寿庆典的还宫路线被划分为城外颐和园至西直门段和城内西直门至西华门段。庆典期间,慈禧太后在倚虹堂停辇驻跸,在咸安门下辇乘轿。《颐和园至西直门路程图》反映的是万寿庆典慈禧太后还宫路线的城外路段。图中颐和园东宫门外的牌楼、土路与石路被严格区分,显然具有明确的指示意义。牌楼是光绪帝由乘坐抚掖金辇到乘骑导引的地点,土路是需要导引的路段,土路和石路的交界处是由骑马改乘轿辇的地点。该图对道路关键地点的标绘十分准确。
《颐和园至西直门路程图》的草图
光绪十九年,颐和园至西直门的石路已经存在,而且土路和石路也已经被严格区分开来。万寿庆典之前,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对石路进行翻修并对沿途的建筑进行整修装饰。如此重要的工程由谁负责设计和施工是首先要考虑的。显然,拥有丰富皇家建筑设计经验的雷氏家族是最终人选。
留存至今的样式雷图档中保存着《颐和园至西直门路程图》的两幅草图。根据草图,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彩绘图完成之前的绘图过程。这两幅草图分别是《颐和园东宫门外至西直门路程图》(下文称“草图一”)和《西直门至颐和园(东)宫门路程图》(下文称“草图二”)。
草图一中,在颐和园东宫门区域标绘了东宫门、东宫门外两侧朝房、影壁以及牌坊。道路用简单的双线表示。其中,从牌坊至马厂门的土路用红色双线表示,从马厂门至西直门的石路用黑色双线表示。沿途的标志性建筑采用方框加文字注记的方式表示,石桥则用简单的平面符号表示。除道路和建筑外,倚虹堂附近的长河和护城河河道用简单的线条绘出。出颐和园东宫门牌坊,沿途标绘地点有石桥、二道马厂门、石桥、马厂门、扇子河、土山、南园、圆明园、园寓、八旗印房、大红桥、畅春园、恩佑寺、恩慈寺、大神庙、清梵寺、西栅栏、龙风桥、石路(凤桥至畅春园段)、官厅、泄水湖、三角地、双关庙、黄庄宫、关帝庙、药王庙、石桥、白祥庵、关帝庙、五堆、寿福禅林、骆驼湾、桥、四堆拨、三堆拨、大柳树、二堆、慈献寺、头堆、广通寺、楼房、娘娘庙、关帝庙、官听(厅)、井、五圣庵、倚虹堂、楼房、长河、高梁桥、转角楼、石路、十字街、官听(厅)、转角楼、守府衙门、吊桥、护城河、西直门外门洞等。草图一对西直门区域的标绘十分详细,不仅标绘有西直门的城楼、城墙,还标绘了瓮城的形制及相关附属设施。该图的各分段道路用黑线分界。与《颐和园至西直门路程图》相比,草图一没有采用立体形象画法,没有彩绘,也没有贴黄,但对道路沿途建筑的标绘更加详细,对颐和园东宫门和西直门区域的标注也更加细致。采用黑线分段的方式与贴黄标注各段路程信息的功能相同。
《颐和园东宫门外至西直门路程图》 图/任昳霏
《西直门至颐和园(东)宫门路程图》 图/任昳霏
草图二对颐和园东宫门区域的绘制比草图一更为精细,图上名为“颐和园宫门”,东宫门及宫门外搭建的彩棚区域用方框画出。从宫门经过影壁至牌楼的道路,以及影壁两侧的石桥也被详细地绘制出来。东宫门到牌楼的道路,在草图一和《颐和园至西直门路程图》上都没有绘出。草图二中的道路用双线表示,同样用红线和黑线区分土路和石路。沿途建筑也采用方框加文字注记的方式表示。沿途标绘地点有堆、马厂门、娘娘庙、五圣祠、扇面河、楼门、八旗印房、堆、小南园、圆明园、大红桥、堆、恩慕寺、堆、畅春园、火神庙、清梵寺、北厅、西栅栏、南厅、十堆、九堆、衙门、官厅、关帝庙、蔡厂庙、药王庙、八堆、七堆、衙门、六堆、美帝庙、五堆、寿福禅林、四堆、大柳树、三堆、二堆、慈现寺、关帝(庙)、头堆、广通寺、娘娘庙、关帝庙、倚虹堂、高亮桥、雁翅楼、白衣巷、楼房,最后绘出西直门城楼和瓮城。
草图二与草图一相比有多处不同:第一,草图二标注了图向和方位,在图面的最上方和最下方分别标注“北”“南”来确定图向。第二,草图二沿途建筑的标注明显少于草图一,但对沿途“堆”(堆拨)的标注明显增多。堆拨是清代带有军事性质的维持治安的基层单位,显然,该图具有一定的安保部署功能。第三,草图二对颐和园东宫门区域的绘制更为详细,而对西直门区域的绘制比草图一更为简略。第四,草图二中沿途石桥几乎均绘出,但大多没有标注地名。第五,草图二中没有绘出长河和护城河河道。第六,草图二中整条道路没有用黑线分段。这几处不同说明两幅草图的侧重点不同:草图一侧重于沿途建筑的标绘和道路分段;草图二则侧重于道路沿途安保部署设施的标绘,道路分段并不是这幅图绘制的重点。
最终,《颐和园至西直门路程图》综合了两幅草图的重要信息,从东宫门外牌楼开始,图中的路线省去了东宫门到牌楼之间的建筑和道路。土路和石路的绘制沿用了草图的绘法,将两者区分开来。道路两侧仅绘出重要的建筑,标注的地点明显少于草图。几处贴黄地名都是道路分段的标志。图中西直门的绘法更接近草图二,长河和护城河河道的绘法与草图一相似。用红线区分道路分段的绘法仅在西栅栏一处出现,该画法与草图一相同。道路经过的皇家园林在该图上都没有标绘。草图一和草图二都没有用文字标注道路分段信息,在《颐和园至西直门路程图》中则用贴黄的方式明确标注。
石路翻修工程
翻修石路是为筹备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根据石路翻修工程负责人之一翁同龢的日记,可以梳理万寿庆典之前翻修石路的大致过程。
光绪十九年五月十六日,福锟、翁同龢两人被指派负责西直门至颐和园石路翻修工程。工程采取分段承包的形式展开。因此,在开工前首先要确定道路的分段。六月初四是开工日,早上,福锟、翁同龢、李高阳、敬子斋等人齐聚西直门官厅,参加开工仪式。在开工仪式前一天,翁同龢已查看过石路相关图样。开工当日,李高阳又送给翁同龢一幅精绘本石路图样。开工三天后,即六月初七,福锟与翁同龢一同查看工程情况。巡查工作的范围从西直门起,至颐和园东宫门止。通过巡查,翁同龢得出石路翻修工程时间紧、运料难、召集工匠难的结论。当天,翁同龢还查看了内务府所绘的经棚、牌楼图样。七月二十五日,在石路翻修期间,为了解工程进度,翁同龢还曾查看石路分段图样。九月二十七日,福锟与翁同龢再次查看工程情况,并验收圆明园八旗营房工程。亦在此时,原不属于石路翻修工程的颐和园宫门东西如意桥至牌楼前一段的土路翻修任务,也交由福、翁二人负责。上文提及的几幅路程图都是将石路与土路区分开来。据此推测,上述几幅图的绘制时间在福、翁接手土路工程之前,即《颐和园至西直门路程图》的绘制时间应集中在从石路翻修工程指派给福、翁到二人接手土路翻修任务之前,即光绪十九年五月十六日至九月二十七日。此时,石路翻修工程仍未完成。十一月初六,万寿庆典金辇还宫仪式进行彩排。彩排得以顺利进行,说明石路翻修工程已完成。由此推测,石路翻修工程的工期约为六个月。
万寿点景布置
筹备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时,拟在颐和园东宫门至紫禁城西华门沿途道路两旁搭建六十处万寿点景。其中,颐和园至西直门段搭设点景三十三处,西直门至西华门段搭设点景二十七处。每处点景包括龙棚、龙楼、经棚、戏台、音乐楼、游廊、牌楼、彩幢等建筑。据档案资料记载,颐和园至西直门段点景由内务府负责筹备,西直门至西华门段由外臣负责筹备。每处点景均精心设计,不同的点景承担的祝寿功能各不相同。各式彩棚在每处点景中均处于最为重要的位置,并承载着不同的功能。
光绪十九年石路翻修工程完成之后,沿途万寿点景的布置工作随之进行。十一月三十日,万寿点景的分段划分完成。城内二十七处点景的花费由国库出资,预算共计一百二十万两白银。城外三十三处点景花费由王公大臣及各省出资,没有固定预算,估算花费八九十万两白银。显然,城外点景的重视程度和预算都不如城内。腊月二十七日,在西华门关防衙门,负责筹办点景的王公大臣采用抽签的方式确定每人负责的两处点景。光绪二十年正月二十七日,翁同龢亲自摹绘点景图样。但在五月十二日,翁同龢听说万寿庆典由颐和园还宫的计划被叫停。此时,根据各类图样估算,花费已达六百万两白银。七月十四日,福锟、翁同龢奏请之前兴办的工程一律停止。至此,万寿庆典的筹备工作经过石路翻修工程、还宫彩排和兴办点景三个阶段,最终因为中日甲午战争而彻底停止。光绪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在紫禁城内举行,光绪帝率王公百官贺寿行礼。经过一年多的庆典筹备,慈禧太后的六旬万寿庆典以紫禁城的虚假繁荣作结,原本安排的宫廷筵宴也被取消。
《万寿点景图》 图/任昳霏
翁同龢日记对石路翻修工程和点景筹备工作做了详细的记录,其中提到的大部分图样可以在样式雷图档中找到线索。首先是石路翻修工程开工日,日记中提到的石路图样,很可能就是目前所见的《颐和园至西直门路程图》。其次,翁同龢巡查石路翻修工程进度时,所查看的内务府绘经棚、牌楼图样,很可能就是样式雷图档中留存的万寿点景图样。最后,翁同龢在光绪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查阅的石路分段图样,很可能就是样式雷图档中保存的石路分段图样。例如《由黄庄至慈献寺万寿庆典典意图立样》一图,反映了黄庄至慈献寺的石路分段及其道路两侧的点景设计方案,精确的石路里程和分段是点景分段的基础。该图采用对景法画出石路两侧的点景设计,点景建筑采用立体形象的画法,并用文字加以标注。图上有明确的图向注记以区分南北。虽然该图对沿途点景绘制清晰,但是缺少上色和贴黄,文字标注也较为随意潦草,且字迹较小,显然不是石路分段图的定稿,却与翁同龢在日记中提到的石路分段图样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由黄庄至慈献寺万寿庆典典意图立样》(局部) 图/任昳霏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这些图样中大致了解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巡游的场景。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期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巡游点景大都停办,仅在北长街搭设部分点景。然而,即便只是搭设部分点景,仍耗资巨大。这些留存的图样见证了历史,为今人留下了客观的资料记录。
原文选自《地图》杂志2024年第3期地图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