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历史节点令人意难平?
发布时间:2025-06-18 05:14 浏览量:8
让我至今意难平的一个历史节点,那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把北京的城墙和城楼给拆的拆,扒的扒,让老北京城的风貌不复存在。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单位每年有几十块的书报费的报销,那些年我便拿这笔钱在邮局订阅了几本杂志。其中就有三联书店出版发行的《读书》杂志。
在1995年第9期《读书》杂志上,刊登了清华大学曾昭奋教授所写的一篇纪念梁思成先生的文章《第十二座雕像》。
因为那一年(1995年)的4月30日,是清华大学八十四周年的校庆。校方在刚落成的建筑馆中举行了已故清华大学著名教授、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铜像的揭幕仪式。梁先生的这座雕像,算起来要算是清华大学校园各室内外公共场所中的第十二座雕像。
曾昭奋教授回忆,1959年的冬天,梁思成先生从北京来到故乡广东。他所在的华南工学院学生会请梁先生到校演讲。
梁先生谈及多年来当对他的思想、学术和病弱的身体的无微不至的医治和关心。接着,又讲到建国十年伟大建设成就,讲到首都十大建筑的成功创作。
不过,当梁思成先生谈到北京的城墙和城楼时,梁先生非常激动,他说:“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
曾昭奋写到他们这些经过“反右”运动的大学生,听到梁先生的这个话,感觉简直比“右派”言论还要右。后来他到了清华,才知道梁先生曾在不同的场合,说过这相同的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之初,梁先生偕同另一著名建筑学家陈占祥先生,提出了保护北京旧城,在西郊逐步建设新的行政中心的建议和规划设计方案。
可惜那时候,进行大规模新区建设一时确非国力所允许,然而,保护旧城的愿望也没有得到领导人应有的重视。
旧城保护不成,梁先生便只得退而求其次,争取保留旧城的城墙和城楼。1950年5月他写下了一篇《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的文章,留下了非常抒情,甚至是动情的文字:
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一类的灌木,或铺些草地,种植草花,再安放些园椅。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的纳凉游息。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 还有城楼角楼等可以辟为陈列馆,阅览室,茶点铺。这样一带环城的文娱圈,环城立体公园,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北京城内本来很缺乏公园空地,解放后皇宫禁地都是人民大众工作与休息的地方;清明前后几个周末,郊外颐和园一天的门票曾达到八、九万张的纪录,正表示北京的市民如何迫切的需要假日休息的公园。 古老的城墙正在等候着负起新的任务,它很方便地在城的四面,等候着为人民服务,休息他们的疲劳筋骨,培养他们的优美情绪,以民族文物及自然景色来丰富他们的生活。
1951年,梁先生还在另一篇有关北京城墙的文章中,附上了一张他亲自手绘的“效果图”。
可惜,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用唯物主义的说法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北京的城墙还是要被拆掉。
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上,教员说:“北京、开封的房子,我看了就不舒服。”“古董不可不好,也不可太好。北京拆牌楼,城门打洞也哭鼻子。这是政治问题。” 同月,在第14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教员又说:“南京、济南、长沙的城墙拆了很好,北京、开封的旧房子最好全部变成新房子。”同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教员再一次说:“拆除城墙,北京应当向天津和上海看齐。”
现在,也许已经无从查证,北京城墙的第一块城砖是什么时候拆下来的。我们知道的是,北京的外城城墙是1952年开始被陆续拆除的,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全部被拆光。
伴随着城墙的拆除,城楼的拆除也就如箭在弦上。1956年10月,朝阳门楼拆除完毕……。现在,侥幸保存下来的城楼只有正阳门、前门箭楼和德胜门。
行文至此,不禁让笔者想起了老舍先生《骆驼祥子》中的一个细节,祥子从兵营里好不容易逃出来,把顺手牵羊拐带出来的三匹骆驼卖掉了,就准备进城,他直奔西直门而来。
城门洞里挤着各样的车,各样的人,谁也不敢快走,谁可都想快快过去,鞭声,喊声,骂声,喇叭声,铃声,笑声,都被门洞儿——像一架放大音机似的——嗡嗡的联成一片,仿佛人人都发着点声音,都嗡嗡的响。祥子的大脚东插一步,西跨一步,两手左右的拨落,像条瘦长的大鱼,随浪欢跃那样,挤进了城。一眼便看到新街口,道路是那么宽,那么直,他的眼发了光,和东边的屋顶上的反光一样亮。
而现在,西直门只是单纯的一个地名而已,古老的、巍峨雄伟的的西直门早已荡然无存了。
未拆除前的西直门
正准备拆除的西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