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中叶至民国初年,河口是塞外著名的水旱码头。适应黄河水运物资的特点,托克托地区形成了以河口镇为中心的独具特色的土特产加工业,并以此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乾隆、嘉庆之时,河口即为盐碱囤积聚散之地。盐碱加工相沿成风,当时,河口有较大的碱坊。碱坊收购由大船从黄河上游运来的杭盖湖等地的碱料,用大型铁锅加水溶化,去渣,蒸发水分,结晶为块,再入范制为碱锭。大锭每锭一百余斤。大后套(今五原陕坝一带)、达拉特旗等地产的红柳、枳芨亦为托克托县加工业的重要原料。这些原料都是船工们在产地自割、自掏后,付给经营者适当的粮食等物,再顺流而下运回河口加工。经营红柳、枳芨加工、销售业务的字号称“山货铺”。一些山货铺同时经营粮油杂货。那时,河口专营、兼营山货的较大商行有庆隆盛、景兴恒、惠德成、玉龙泰等。红柳为野生木质丛生植物。毛料经分类加工后方可取材为器致用。红柳的主干去枝压直后捆缚成捆,统称“鞭杆”,每捆100根,可作农民所用的连枷、鞭把等。下脚料--制鞭把剩下的粗细毛枝,售予“箩头铺”的红柳匠,编织为箩筐、筛子、筐篮等各种小篮小筐。河口最大的红柳制品是油篓、酒篓,由篓铺通过特殊的工艺制作。大篓可盛油两千多斤,凭木梯上下取存成品油。道光年间,河口成为国内最大的甘草码头。甘草的加工、销售曾是河口商业的支柱产业。当时,经营草行的大商号有公义长、裕隆店、庆隆店、荣升昌、庆和成等。甘草加工主要是按质分类,根据种类、粗细分为特等、一等、二等到五等。甘草煎熬取汁,可加工为膏子。粮油加工及其销售在当日的河口、托城极为兴盛。以经营粮油为主业的“六陈行”大商号有双和店、德义成、宝隆元、世兴店、德和兴、惠德成、德兴泉、永厚泉、大益隆、复兴隆、德兴厚等等。那时粮食加工用的是石碾、石磨。仅河口镇的双马碾磨就二百多盘。传说,“搬倒河口大油篓,油花满河下碛口”。颇具特色的加工、销售业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交易市场。其时,北京、天津、张家口、大同、归化等地的一些大字号在河口、托城有常驻的“坐码头的”(采购员)负责收购托克托县加工出售的土特产品。暂住收购的各地客商络绎不绝。河口由回民金家经营的“福祥号”是宁夏、青海回民商旅的食宿之处。光绪年间,大城市的一些洋行也慕名来托做甘草生意。甘草销往全国各地、出口朝鲜、日本、东南亚乃至欧洲。粮油主要以船、皮筏沿黄河运往山西、陕西。当时,往来运货的工具主要是船、皮筏、车、骡、驴、骆驼。河口禹王庙街的“河路社”是托克托县“河路汉”与养船户于清道光年间自发组织的行社。其人数、资金、声誉在县境所有行社中首屈一指。最兴盛时,拥有船工千余人。此外,还有从山西兴县、保德县来托谋生的河路工组织的“兴保社”,后更名为“保兴社”。清时,以河口为中转站的黄河水运上自甘肃中卫县,下至山西临县碛口,航程两千余里。河口日泊商船百余艘,多为“七占”大船。这些商船将上游的甘草、枳芨、红柳、盐碱、皮毛、木材、粮油,下游的煤炭、瓷器、石器、水果等运来河口,再满载各自所需物资,或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下行船进入清水河县境老牛湾及其下游,进入晋陕大峡谷,河道多为断层峡谷,河面狭窄,水流湍急。老牛湾、万家寨、关河口等险段,落差流水形如瀑布,明石暗礁遍布河床。船行此处,托克托县籍的艄公只好让贤于河曲、保德、兴县的老艄掌舵了。顺流如此,逆流返上,其难其险可想而知。以故,上游货船至万家寨以下,多连货带船一并出卖,船工背铺盖徒步回家。而从河口逆流而上的上行船,则主要靠纤夫弯腰弓背一步一个脚窝拉船慢进了。陆路运货的工具有套子车、大鞅车、“碰倒山”。套子车是托克托县的运输专业户养的二套或三套马车,还有专为客商备乘的轿车。套子车除往返于托克托一归化外,常直达张家口、大同、北京、天津、太原等地。“骡驴驮垛”是山西河曲、忻县,陕西神木、府谷等地的“下河人”的运货工具。他们驮来瓷器、水果、花椒、苇席、土布等换回粮食、碱锭、鞭杆之类。来往于托克托的驼队,除西宁人外,多是归化城的回民。托城、河口也有回民养骆驼跑运输。这些驼队从托克托县运货出发,返归化踏上驼道,越草原,过沙漠,汇入旅蒙驼队。上述交易运输方式不仅在河口、托克托两镇形成繁华的定点大型市场,同时,也在托克托县县境乡村形成定点、不定点的临时性分散市场。一些商船为获取较大利润,就从河口镇西大黑河入黄河的海口逆黑河而上,在黑河两岸临时设市,骡驴驮垛、骆驼队、大鞅车深入县境各乡村甚至更远。与农民交易的习俗多是以货换粮,即沿用“以其所有,易其所无”的原始“物物交换”的交易方式,当地人们把这种交易方式称为“鸡换鸭子,两不见钱”。清朝、民国初期,河口镇以漕运促商运,以加工、销售外地和当地土特产品带动活跃一方经济,这种商业现象颇具令人深思的文化内涵。托克托县融媒体中心了解更多资讯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妥妥城365客户端查看精彩内容原标题:《北疆文化·妥妥城印记 | 水旱码头的交易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