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不留生俘,降了也杀!以此换来30年安定
发布时间:2025-05-19 11:37 浏览量:3
说到晚清,很多人会想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但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同样震撼。
这场战役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带着清军,硬生生把被外敌和叛乱搞得一团糟的新疆给收拾了下来。而且,他有个特别狠的政策:“不留生俘,降了也杀!”
正是靠着这种铁腕手段,他给中国西北边疆换来了30年的太平日子。
19世纪中后期,清朝内外交困,国力弱。1840年鸦片战争输了以后,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横着走,割地赔款,把清政府搞得焦头烂额。
国内又有太平天国、捻军起义接连不断,朝廷忙着到处救火,根本顾不上边疆。
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可偏得实在太远了,离北京几千公里,中间还隔着戈壁沙漠,交通靠骆驼,消息靠人传,清政府想管也管不过来。
再加上新疆民族多,有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等,宗教信仰也五花八门,管理起来本来就费劲。清朝强的时候还能压得住,可到19世纪60年代,朝廷自己都乱了,新疆自然就乱了。
1864年,新疆爆发了大范围的民族起义。各地少数民族对清政府的统治早就一肚子火,觉得税重、官贪,再加上宗教压迫,干脆揭竿而起。
起义一开始是零散的,但很快就连成一片,乌鲁木齐、喀什大城市丢了,清朝的地方官要么被干掉,要么跑路,整个新疆彻底脱离了中央控制。
1865年,中亚有个叫浩罕汗国的地方,派了个军阀叫阿古柏跑来新疆趁火打劫。
阿古柏野心大,他带兵占领了喀什、叶尔羌这些南疆重镇,还在1867年搞了个“洪福汗国”,自封“汗王”。他靠着残酷镇压和宗教煽动,是把南疆攥在了手里。
阿古柏还跟英国、俄国眉来眼去,想靠列强撑腰,把新疆彻底弄成自己的地盘。
更糟的是,沙俄也来凑热闹。1871年,沙俄趁着新疆大乱,出兵占了伊犁,说是“保护”当地人,其实就是想吞了这块地。
沙俄占了伊犁还不算完,还暗地里给阿古柏撑腰,弄得新疆的局势更是一团乱麻。
这时候,清朝内部吵翻了天。有人说,新疆太远了,收复花钱又费力,不如放弃得了,专心守东南沿海。
但左宗棠站出来拍桌子:“不行!新疆丢了,西北就没屏障,陕西、甘肃都得跟着晃,连北京都得提心吊胆!”他这话说得硬气,也点出了新疆的重要性。
1875年,清政府下了决心,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带着军队去收拾这摊子烂事。
左宗棠湖南湘阴出身,字季高,是晚清少有的能打又能想的狠角色。
他早年靠镇压太平天国出了名,手底下有支湘军,打仗特别有一套。1875年他接下新疆这活时,已经63岁了。
出发前,左宗棠头疼的事不少。第一是钱。清政府穷,国库空,哪还有闲钱打仗?左宗棠没办法,只能自己想辙。
他跑去跟各省要协饷,还发行公债,甚至跟外国银行借钱,凑了1000万两白银。可打仗就是个无底洞,他还得精打细算。
第二是兵。左宗棠带的军队主要是湘军和楚军,这帮人打太平天国时很猛,但连年征战,早就疲了。他花了好几个月整顿队伍,把老弱病残裁掉,留下精锐,又补充了新兵,凑了6万多人。
这支军队装备还不错,有洋枪洋炮,士气也给提起来了。
第三是战略。左宗棠不是那种拍脑袋就上的莽夫,他研究了新疆的地形、敌情,定了个“先北后南,缓行速决”的计划。
也就是先打北疆,北疆地势平坦,交通方便,乌鲁木齐、玛纳斯这些地方拿下来,能掐断阿古柏跟沙俄的联系。
南疆地形复杂,沙漠多,先放着,等北疆稳了再收拾。“缓行速决”就是不急着赶路,但打起来得快刀斩乱麻,省得拖太久耗不起。
1876年5月,左宗棠带着6万大军从甘肃出发,浩浩荡荡杀向新疆。他自己坐镇后方指挥,手下大将刘锦棠带兵冲锋,这仗一打就是好几年。
左宗棠的军队一进新疆,就按计划先奔北疆。
1876年6月,刘锦棠带先锋部队直扑乌鲁木齐。这地方是北疆的命根子,拿下它就等于捏住了北疆的脖子。阿古柏在那的守军不多,撑不住清军的猛攻,没几天就丢了城。
左宗棠趁热打铁,又派兵拿下玛纳斯、昌吉这些地方。玛纳斯尤其关键,拿下它就断了阿古柏跟沙俄的勾连,沙俄想帮忙都插不上手。
打北疆时,左宗棠还挺注意拉拢人心。他严令部队不许扰民,对投降的当地头领也给点面子,争取了不少支持。这招挺管用,阿古柏的势力一下子就弱了不少。
1877年,北疆收拾得差不多了,左宗棠开始挥师南下。南疆这地方可不好打,戈壁沙漠不说,还热得要命,军队补给全靠后方运。
左宗棠早有准备,提前修了路,弄了补给站,保证粮草不断。
4月,清军打下达坂城,这地方是南疆的门户,拿下它就打开了南下的路。接着几个月,吐鲁番、托克逊这些城市也接连收复。吐鲁番是南疆的大粮仓,丢了它,阿古柏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到了1877年5月,阿古柏撑不住了,带着残兵逃到库尔勒,结果死在那。有人说他病死的,有人说是被毒死的,反正他一死,他的“洪福汗国”就彻底玩完。
剩下的人四散逃跑,清军趁势追击,1878年1月,把喀什、叶尔羌、和田这些南疆重镇全拿了回来。新疆除了被沙俄占着的伊犁,算是全回来了。
这场仗打了两年多,左宗棠靠着稳扎稳打,硬是把新疆从乱七八糟的状态里拉了出来。可光打仗还不行,他还有个特别狠的政策。
左宗棠打仗有个政策——“不留生俘,降了也杀”,在当时,他觉得这是必须的。
第一是震慑敌人。新疆乱了十几年,各种叛乱势力跟野草似的,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左宗棠觉得,要是不下狠手,这些人老想着翻盘,仗就没完没了。
他想用血腥手段吓住敌人,让他们不敢再乱来。
第二是防后患。那时候打仗,俘虏和降兵靠不住。今天投降,明天可能又反水,或者被别的势力收买。左宗棠不想留这种定时炸弹,干脆一了百了。
第三是稳政权。收复新疆不是目的,稳住它才是关键。左宗棠认为,只有把叛乱分子彻底清干净,清政府才能喘口气,腾出手治理这片地。
当然,这政策也不是没争议。有人觉得太狠了,杀降不合道义,还可能激起更大的反抗。
左宗棠自己也不是一味蛮干,他在北疆时,对一些投降的头领就网开一面,拉拢过来分化敌人。南疆打得狠,主要是阿古柏的势力太顽固,他不想留尾巴。
这政策到底效果咋样?短期看是真管用,叛乱势力被打怕了,新疆很快就安静下来。可长远看,也埋了些隐患,毕竟杀太多人容易结仇。
不过,左宗棠当时也没别的招,他首先得把地盘拿回来再说。
左宗棠打完仗没歇着,他知道光靠武力拿地没用,治理不好迟早还得丢。为此,他和清政府花了不少心思收拾新疆这摊子。
首先是改制度。1884年,清政府把新疆设为行省,跟内地一样归中央管。这招挺重要,等于把新疆正式拉进国家的管理体系,地方官直接听北京的,不再是以前那种松散状态。
其次是移民屯田。新疆地大人少,左宗棠鼓励内地人过去开荒种地,既能充实人口,又能稳边防。湘军退伍的兵有不少留下来,带着家人落了户,慢慢就把荒地变成了农田。
再就是修水利。新疆干得要命,种地全靠水。左宗棠让人挖渠修坝,把天山融雪引过来灌地,粮食产量一下子上去了,日子也好过了。
还有发展买卖。左宗棠修了不少路,打通了新疆跟内地的联系,商队来来往往,经济就活了。当地人也有了赚钱的路子,不光靠种地过活。
最后是民族政策。左宗棠讲究“宽猛相济”,对叛乱分子狠,对老百姓尽量拉拢。他尊重当地的宗教和风俗,不瞎掺和,争取了不少支持。
新疆慢慢稳了。从1878年收复到1911年清朝倒台,这30多年里,新疆没再出啥大乱子,算是真太平了。
参考资料:
1、收复新疆前夕,左宗棠的心事 澎湃新闻 2024-05-14
2、左宗棠收复新疆纪实丨①祸乱新疆十多年的阿古柏,究竟是何许人? 中国新闻网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