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被打一顿的他欲回家 家人坚决不让他进门,随后跳湖自尽
发布时间:2025-06-23 06:17 浏览量:8
1966年的一个普通凌晨,一位伤痕累累的作家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门前,却被至亲拒之门外,要求“好好反省”。
他转身走向太平湖,在湖边枯坐整整一天后,毅然踏入湖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更令人唏嘘的是,他死后连骨灰都未能保留。这位作家,就是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用一支笔,写尽了老北京的市井百态,塑造出《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经典作品。
他笔下的祥子、祁家大院的众生相,至今仍深刻烙印在读者心中。他的文字质朴鲜活,有着对底层人民苦难的感同身受。
他也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
1966年8月23日,老舍被拉到文庙批斗,红卫兵用京剧武生的道具,那些本该装点舞台的刀枪棍棒,残忍地砸向他。
他被殴打、被辱骂,眼镜被打碎,鲜血顺着额头流下,浸透了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
当批斗结束后,浑身是伤的老舍一瘸一拐的回到家中,本以为能得到家人的安慰,却没想到等来的是闭门羹。
在当时的政治压力下,家人被迫与他“划清界限”,要求他“好好反省”,家人冰冷的话语像一把利刃,刺进了他早已千疮百孔的心。
老舍没有辩解一句,只是默默转身离开。他独自来到太平湖畔。
那一天,北京的天空阴沉得可怕,太平湖水泛着暗青色的光。老舍就坐在湖边,一动不动。
没有人知道这一天里,他究竟在想些什么。或许,他在回忆自己的创作生涯,想起茶馆里的说书人、胡同里的车夫。
或许,他在思考为何自己一生为人民写作,却落得如此下场。
又或许,他早已心如死灰,只是在等待生命最后的时刻。
夜幕降临后,老舍缓缓走进了太平湖。这位曾写下“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的作家,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个夜晚,年仅67岁。
更令人痛心的是,第二天,他的遗体被草草火化,骨灰也不知去向。一位为中国文学奉献一生的作家,就这样以一种近乎屈辱的方式告别了世界。
老舍的离世,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中国文化界的巨大损失。
多年后,人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在太平湖畔立起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老舍先生舍身成仁处”。
这块石碑,不仅是对老舍的纪念,更是对历史的铭记与反思。
如今,当我们翻开老舍的作品,字里行间依然跳动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关怀。
他的悲剧提醒着我们:尊重文化、尊重知识分子,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基石。
老舍的故事,值得每一个人铭记,因为只有铭记历史,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