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淬炼:本溪千年冶铁史
发布时间:2025-07-17 05:04 浏览量:7
本溪千年冶铁史
BENXI
提到中国冶铁史,绕不开本溪这座城市。它的冶铁历程,不仅是中国冶铁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工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蜕变之路。在这段漫长岁月里,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溪的冶铁史,去触摸那些滚烫的记忆,传承工业精神,续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本溪古代冶铁史
保
护
好
传
承
好
战国晚期,随着中原文化的东来,铁器传入了本溪地区。主要包括铁钁、铁锸、铁掐刀等农具,此外也有少量的生活用具和兵器,如铁凿、铁削、铁镞、铁戈等。铁器逐渐取代了石器,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剩余产品的增多,为社会发展积蓄了物质力量。
本溪地区出土战国铁器中数量最多的是铁 钁。铁 钁是一种掘土工具,功用近似于后世的板状镐头,平面一般呈长方形,刃部平直,侧视呈楔形,銎口呈长方形,内空用于安装木柄。
铁掐刀,一种收割工具,主要用来掐割农作物的穗子。桓仁三道河墓葬出土了4件,均为锻制,平面呈梯形,平背,刃近直,中部略凹,近背处有双孔,一般长13厘米、宽4厘米、厚0.3厘米。
本溪境内的汉代遗迹也出土了多件铁器,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镇滴塔堡子南甸汉代墓葬出土了一批汉代铁器,包括:铁甲片、铁锸、铁环首刀、铁钩形刀、铁斧、铁铲、铁钻孔器等。这座墓葬的葬者可能是当时的戍边人员。
本溪盛产生铁,历史悠久。远在距今一千多年以前的辽金时期,本溪的炼铁业就很有名。据《辽史·耶律羽之传》中记载,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位(公元927年~947年)时,“梁水之地,盛产木铁鱼盐。”
到明代,明朝政府在辽东设立辽东边墙防范北方民族。本溪的威宁营堡就是典型的一例,在铁器被广泛应用到军事、生活多个领域的明朝,盛产煤铁的本溪受到了强力关注。本溪地区铁矿石丰富,历史上冶铁业发达。明代,有三个卫的铁场百户所设在本溪地区。三万卫的铁场就设在威宁营,永乐九年四月,工部右侍郎刘仲谦上书:“辽东都司三万卫,地临边境,成造兵器,用铁数多,卒难应办。宜依定辽左卫例,设置铁场,定拨畸零军百十二名,以其半炒铁备用,半屯田以给。
《辽东志》(明正统八年创修,嘉靖十六年重修)记载三万卫有炒铁军54名,每年产铁10035斤,嘉靖四十四年,《全辽志》记载三万卫冶铁年产量为20412斤,比《辽东志》记载的数量超过了一倍。位于太子河南岸的王官沟冶铁遗址,地处威宁营东部,这里可能就是三万卫铁场百户所所在地。
遗址面积长约200米,宽约150米,地表上存留数量较多的冶铁残渣和坩埚残片,并有明显的采矿遗迹及开采下来的铁矿石堆积。
清代,本溪的煤铁业进一步发展,开采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中国东北南部的采煤冶铁中心。清初,统治者认为盛京地区是满族发祥地,恐居民开矿会挖断龙脉,所以对辽东地区实行封禁政策(柳条边),不准人民开矿,但为了发展生产,又不得不允许本溪湖等地区的冶铁业存在。清雍正四年,奉天将军噶尔弼上疏:“除杯犀湖等处所产铁为居民犁具所需,无须禁止外,请将辽阳之黄波罗峪、开原属之打金场,均照锦州大悲岭例永禁开采,以靖地方。”雍正五年,清廷下令处本溪湖地区外奉天全境禁止开矿。
本溪湖药王庙雍正十二年一块石碑记载:“盛京奉天府城东南百余里,本溪湖。环湖诸山发源长白,绵亘数千里,纠谬曲盘,循太子河而上。山水之气锺而宝藏焉,故铁、窑洞之利不一而足。”可知雍正年间此处煤铁开采之盛。
清廷允许煤炭开采,但限定开采范围。为了加强对煤窑的控制与管理,规范矿业秩序,清廷要求在煤炭生产集中、煤窑数量多的地方,实行采煤执照制度。采煤执照又称窑照、煤照、煤票、印票、龙票、煤窑证。开采煤窑者,先要向清廷申请报批,经审核同意开采才获发采煤执照。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开采。采煤执照的出现,是我国煤炭资源管理上的一大进步,清廷一方面加强了对煤窑的监管,也减少了私办滥开煤窑、争讼斗殴事件,作为一种管理制度,为推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本溪明清的采煤业和本溪的土法冶铁业紧密相连,所采之煤主要用于炼焦冶铁,炼铁的方式大略而言,用本地出产的煤练成焦炭,再从附近的矿山运来铁矿石进行冶炼。这种冶铁方式离不开耐火黏土制成的坩埚。
在坩埚其中放置铁矿石和焦炭,再将坩埚放在火床上进行加热,空隙间塞入焦煤,每次放置大约100个坩埚。火床点火后利用风箱吹风助燃,一昼夜后坩埚内铁矿石将会熔化,将坩埚敲碎去除生铁,再炼一次,将生铁熔化的铁水装入铁篓再倒入模具铸型。这种方式与山西的冶炼方法相同。
本溪湖的明山沟和蚂蚁沟等处都有土法冶铁的遗址,出土大量坩埚及其碎片。铁矿石来源于附近骆驼背子、弟兄山等处。
同治九年,本溪湖铁矿石售价是每千斤17吊(每吊160文),铁器的售价是每斤32文。
近现代冶铁史
本溪拥有亚洲最大单体铁矿——大台沟铁矿,已探明储量超30亿吨,远景储量或达60亿吨,相当于鞍本地区所有铁矿总和。其矿石类型为磁铁矿与赤铁矿混合型,品位25%-62%,可直接支撑大规模冶炼。
1910年中日合办签订合同以后,日方实际控制人为大仓喜八郎,中方分别为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1916年至1927年,中方实际控制人为张作霖。1928年张作霖和大仓喜八郎双方去世,实际控制人为双方其子,即中方为张学良、日方为大仓喜七郎。1931年“9·18”事变,日本大仓财阀强占本溪煤铁资源,建亚洲首座现代化高炉(1913年1号高炉,日产生铁130吨),日军独霸煤铁公司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
1905年,本溪湖煤铁公司成立,开启了本溪现代化冶铁的历史。
1915年和1917年,本钢一铁厂1号、2号现代化炼铁高炉先后建成投产,采用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设备工艺,成为东北钢铁工业高炉炼铁的开端。
红色工业火种(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特殊劳工”在日伪矿井开展地下斗争,保护冶铁技术火种。
1949年本钢复产,年产铁4.48万吨,占全国1/6,支援抗美援朝“第一炮”。
新中国工业脊梁(1950-2000)
本溪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溪煤铁工人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吃住在厂矿,日夜奋战,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迅速恢复生产,1949年7月召开开炉生产仪式大会,东北行政委员会林枫副主席和军委代表张令彬参加会议并讲话,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本钢一铁厂高炉开炉题词:“为工业中国而斗争”;1952年和1956年,朱德等国家领导同志曾两次视察本钢,并登上彩屯煤矿井塔。
技术自主化:
1952年本钢研制镍铬枪钢RS5,填补中国军工钢空白。
本钢1号高炉从1958年至1988年,连续30年保持全国大中型高炉利用系数冠军,是闻名全国的红旗高炉,本钢因此被誉为“共和国功勋企业”,被称为“中国第一铁”。
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本钢生铁产量一路攀升,以不到全国1%的高炉总容积,承担起了全国1/4的统配铸造生铁和1/2球墨铸铁的生产任务。那一时期的本钢创造了新中国的很多个“第一”:第一批不锈钢、第一批梯型弹簧钢、第一炉工业用硼钢、第一代汽轮机异形叶片钢、第一批犁铧钢,我国的第一批解放汽车、第一批坦克、第一批拖拉机,乃至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潜艇、第一枚火箭上都使用了本钢生产的钢铁材料。
工业遗产群:
本溪湖工业遗产群已被打造为“煤铁工业遗址博览园”,集爱国主义教育、工业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每年吸引大量游客与学习者。
本溪湖工业遗产群(2013年国保)含亚洲首座高炉、百年铁路、日式厂房,现存完整生产链。
回望本溪冶铁的千年脉络,技术突破始终是破局的密钥——从块炼铁的原始淬炼到智能炼钢的精准把控,从1950年代本钢“硼钢”研发的攻坚克难到如今的技术革新,印证着“唯创新者进”的铁律。“矿冶一体”的循环思维、“劣质煤发电”的变废为宝,让这片土地的钢铁故事得以续写,也为可持续发展写下生动注脚。“敢为人先”的工业精神,如今依然是照亮前路的火炬。这份坚守与突破,值得我们代代相传,在新的征程里,续写属于中国钢铁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