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称号的政治意涵与历史辩证法

发布时间:2025-07-15 06:30  浏览量:7

针对这个问题我无法为你提供相应解答。你可以尝试提供其他话题,

我会尽力为你提供支持和解答。

这份《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不是凭空来的,

是实打实的“政治记忆工程”。

从动笔到定稿,4000名高级干部前后磨了20个月,大到历史定位,

小到一句话怎么说,都是一点点抠出来的。

毛主席

评价毛泽东同志的时候,没走极端,就认“实事求是”,

也讲“继往开来”“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这话一锤定音,把大家的思想拢到了一块儿。

这种评价法子,不只是给个结论,是透着执政党处理历史问题的政治智慧。

能戴上这顶帽子的,百年党史里就九个人。

打头的自然是毛泽东,1920年他在信里斩钉截铁地说

"我接受马克思主义是确定的",后来带着一群人在山沟里打出个新中国。

周恩来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入了党,一辈子当"管家",

连尼克松都说他是"本世纪罕见的伟人"。

朱德从旧军阀变成红军之父,长征路上把马让给伤员,

自己拄着棍子走了二万五千里。

周恩来

邓小平三起三落,73岁还能拍板搞改革开放,一句"不管黑猫白猫"让中国富起来。

刘少奇在白区搞地下工作九死一生,《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后来成了党员必修课。

最早播火的是李大钊,1919年就在《新青年》上喊"试看将来的环球,

必是赤旗的世界",38岁上绞刑架时,连刽子手都佩服他"真硬气"。

董必武更传奇,参加过辛亥革命又入了共产党,

从延安五老到国家代主席,写诗说"革命功成史册新"。

任弼时被叫做"党的骆驼",背着文件行军是常态,

46岁就累死在岗位上,教员给他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瞿秋白是唯一经历过争议的,当年被批"右倾",

后来平反时才发现,这个翻译《国际歌》的文人,

骨头比谁都硬,就义前还唱着歌走向刑场。

这九个人的名字,构成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完整名单,

每个人背后都是一部浓缩的革命史。

叶剑英

这“伟大的”三个字分量重,但党内对马克思主义者的评价,不止这一个层级。

往下排是“杰出的”,陈云算一个,他那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就是他在经济工作里摸出来的门道,跟别人不一样。

再往下是“坚定的”,叶剑英他们就是这种,关键时刻能顶上去。

还有“忠诚的”,李富春、张闻天这些人,一辈子跟着党,没二心。

最基础的就是“马克思主义者”,胡耀邦后来就用的这个。

这五个等级,一级比一级具体,也一级比一级实在,

谁该站哪一级,大家心里都有数。

这种评价不是白给的,有实实在在的用处。

当年搞《决议》,就是怕有人瞎琢磨历史,

用个定论把大家的思想拧成一股绳,这叫政治整合。

再说那九个人,他们的故事摆出来,就是告诉后来人该学什么、信什么,这是立个价值坐标。

还有陈云讲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这些老法子现在看还是管用,

能学怎么干活、怎么当家,这就是理政的传承。

说到底,这称号就是靠三条道起作用:

先是拿《决议》这种定论把历史说清楚,免得有人乱琢磨,

把大家心思拧到一块儿,这叫政治整合;再把那九个人的故事摆出来,

他们信什么、干了啥,就是给后来人立个样子,知道该学什么,

这是树价值坐标;最后从陈云他们“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些老法子里,

学怎么干活、怎么当家,这是传理政的经验。

这可不是光给死人一个说法,是执政党用历史说话,

告诉大家过去怎么过来的,现在该往哪儿走,以后要怎么办。

历史怎么看、现在怎么办、将来往哪走,这三者是拧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说到底就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