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被骂软弱三百年,熬死权臣拓最大版图,武则天原是他的棋?

发布时间:2025-07-16 05:02  浏览量:7

他是唐太宗最不起眼的儿子,却在登基后干出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连武则天都成了他的棋子。这位被后世称为“软弱”的帝王,如何让唐朝版图达到巅峰?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年仅22岁的李治即位,此时的长安城里,暗流比渭水的秋波还要汹涌。长孙无忌是国舅,又是凌烟阁第一功臣,手里攥着朝政大权。褚遂良身为中书令,管着中枢决策,满朝文武,多是贞观老臣,看这位新皇帝的眼神里,总带着几分“先帝之子尚幼”的审视。

李治没有急着掀桌子。

他每天准时上朝,听长孙无忌奏事时点头,看褚遂良批文时微笑,朝臣们说他“仁孝”,像个听话的学生。只有李治自己知道,他在数朝堂上的人头,谁是关陇旧部,谁是山东士族,谁能为己所用。

永徽元年(650年),北方传来急报:东突厥车鼻可汗叛乱,长孙无忌说,派个老将去就行,李治却点了高侃的名,这人是基层军官出身,没什么背景,却在贞观年间跟着李靖打过突厥。

高侃领命出征,带着三千轻骑直插突厥腹地,他不按常理出牌,不攻城,专截粮道,把车鼻可汗的部落搅成一锅粥。半年后,车鼻可汗被部下捆了送到长安。

李治在太极殿受降,当场宣布在突厥旧地设单于、瀚海都护府,派官驻军,散朝时,长孙无忌看李治的眼神,多了点不一样的东西。

永徽三年(652年),李治让人把全国的刑律条文汇总起来。

长孙无忌以为皇帝只是做做样子,主动请缨牵头修订,李治笑着答应了,却暗中派了几个熟悉民间狱讼的官员参与。这些人把地方上报的疑难案件一条条标出来,逼着修订组按实际情况改条文。

次年,《唐律疏议》颁行天下,书里不光写了“杀人偿命”,还细分了“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甚至规定“子女为父母报仇可减刑”。基层官员拿着这本律书断案,老百姓说“朝廷的法,终于像自家炕头的话一样明白”。

这一年,李治25岁。他还是那个看起来温和的皇帝,但朝堂上的老臣们渐渐发现,这位年轻人批的奏折里,“准”和“不准”的比例,悄悄变了。

永徽五年(655年),李治在朝会上突然说:“王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朕想废后立武氏。”

话音刚落,褚遂良就跳了出来,他把朝笏往地上一摔,说:“先帝托孤时握着臣的手说,‘此子佳儿’,陛下怎能轻易废后?”

长孙无忌在一旁冷笑:“武氏曾侍奉先帝,立她为后,天下人会怎么说?”

李治没吵,只是淡淡地说:“这事再议。”

退朝后,李义府连夜递了份奏折,说“皇后无子,理应废黜,武昭仪德配天地,该当立为皇后”。李治第二天就升他做中书侍郎。

消息传开,朝堂炸了锅。

支持者很快冒了出来:许敬宗说“农夫换老婆,尚且看有没有儿子,何况天子”;崔义玄说“臣请为陛下辨明是非”。反对的也不含糊:韩瑗哭着说“陛下要是废后,臣就死在这朝堂上”;来济说“皇后出身名门,无过而废,于礼不合”。

李治看着两派吵得不可开交,心里门清。

王皇后的舅舅是柳奭,柳家是关陇大族,跟长孙无忌、褚遂良是铁板一块,废了王皇后,就等于敲掉这伙人的左膀。而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是商人出身,靠跟着李渊起兵发家,在关陇圈子里根本排不上号,只能依附自己。

他找李勣单独谈话,这位开国老将打仗厉害,做人更厉害,一直装病躲着朝堂争斗。

李治问:“朕想立武昭仪为后,大臣们都反对,你看怎么办?”

李勣挠挠头:“这是陛下家里的事,何必问外人?”

这句话像给李治递了把刀。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李治下旨: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立武则天为后。褚遂良被贬到潭州,韩瑗、来济被外放。

显庆四年(659年),有人告长孙无忌谋反,李治派许敬宗去查,查出来一堆“证据”——其实就是几封长孙无忌跟旧部的书信。

李治拿着“证据”哭了:“舅舅怎么能这样对朕?”最后下旨,削去长孙无忌所有官职,流放黔州。

走到半路,长孙无忌看着黔州的山,突然明白过来:不是这年轻人软弱,是自己太大意了。三个月后,他在流放地自尽。

这一年,李治34岁。关陇贵族把持朝政的时代,彻底过去了。

收拾完朝堂,李治把目光投向了关外,显庆二年(657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在中亚闹事,抢了唐朝的商队。李治点了苏定方的将。

苏定方当时已经65岁,在军里快被遗忘了,他接到圣旨时,正在家里教孙子射箭。

出发前,李治召见他:“西突厥地广,你带多少人去?

苏定方说:“三万足够。”

满朝文武都觉得他疯了。西突厥有十万骑兵,且熟悉地形。

苏定方不慌不忙,他带唐军从金山出发,一路向西,遇到西突厥的先头部队,二话不说先杀一阵,把对方打懵。沙钵罗可汗听说唐军来了,带着十万主力在曳咥河列阵。

苏定方把步兵摆成方阵,拿长槊对着前面,自己带骑兵绕到敌军后面,沙钵罗可汗冲了三次,没冲破步兵阵,正纳闷呢,背后的唐军骑兵杀了过来。

一仗下来,西突厥军队被杀得尸横遍野,沙钵罗可汗骑着骆驼往石国跑,被当地人捆了送给唐军。

李治在长安收到捷报,下旨设立濛池、昆陵二都护府,把西突厥的地盘全收了进来。唐朝的疆域,一下子到了咸海边上。

西边搞定,东边又出事了。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权臣盖苏文死了,三个儿子争权,打得不可开交。李治说:“机会来了。”

他派李勣为主帅,率大军征高句丽,李勣当时73岁,是唐朝活着的最能打的老将。

唐军从辽东出发,一路攻城略地,高句丽人据险死守,唐军就挖地道;高句丽人断水源,唐军就自己打井。打了一年多,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军兵临平壤城下。

李勣让人把云梯架到城墙上,自己站在城下督战,高句丽王高藏看着城下密密麻麻的唐军,开门投降了。

李治收到消息,在大明宫摆了三天庆功宴,他下旨设立安东都护府,统辖高句丽故地,派薛仁贵带兵两万驻守。

这时候的唐朝版图,东边到了朝鲜半岛,西边过了咸海,北边到了贝加尔湖,南边抵到了越南中部。史官在《新唐书》里写:“唐之盛,极于此矣。

但扩张也不是没代价。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趁着唐军主力在东边,突然出兵占了安西四镇,李治派薛仁贵率军反击,结果在大非川被吐蕃打得大败。

消息传回长安,李治三天没上朝,第四天,他下旨:撤回安西四镇的驻军,把防线往内收一收。

有人说他怂了,李治没辩解,只是派裴行俭去吐蕃。裴行俭不是去打仗的,是去送公主和亲的。他带了一堆丝绸、茶叶,还有几个会酿酒的工匠,跟吐蕃赞普说:“陛下说了,大家做生意比打仗好。”

吐蕃暂时没再闹事,李治知道,这只是暂时的,但他更清楚,国家的钱和人,不能一直扔在战场上。

显庆五年(660年)秋天,李治在朝上突然头晕目眩,看东西重影,站都站不稳。太医说是风眩症,让他少操心。

可朝堂上的事不能停,李治想了想,让武则天帮着看奏折。

武则天看得很认真,不光看,还在旁边写批注,哪些该准,哪些该驳,说得头头是道。李治发现,这个女人比很多大臣都懂朝政。

麟德元年(664年),李治下旨:以后上朝,武则天可以坐在他旁边的帘子后面,一起听政。大臣们叫这“二圣临朝”。

有人私下说,皇帝被皇后架空了,李治听到了,没当回事。

龙朔三年(663年),百济的旧臣联合倭国(日本),想把唐军赶出朝鲜半岛,还打了新罗一顿。新罗国王派人跑到长安哭诉求援。

朝堂上,大臣们吵成一团,有人说,刚打完高句丽,兵疲将乏,别管了;有人说,新罗是咱们的属国,不能不管。

武则天在帘子后面没说话,李治敲了敲龙椅:“派刘仁轨去。”

刘仁轨当时60多岁,之前因为得罪人,在青州当刺史,他接到圣旨,连夜点了七千唐军,坐船去了朝鲜半岛。

八月,刘仁轨的船队在白江口遇到了倭国的船队。倭国船多,有四百多艘,唐军只有一百多艘。

刘仁轨让人把船排成阵势,等倭国船冲过来,就从侧面撞过去。唐军的船大,倭国的船小,一撞就散。他还让人往倭国船上扔火箭,四百多艘倭国船,烧得跟火把似的。

这一仗,倭国被杀得片甲不留,再也不敢往朝鲜半岛伸手,刘仁轨在百济故地屯田、设官,把那里治理得井井有条。

李治看着战报,对武则天说:“你看,刘仁轨这人没选错吧?”武则天笑着点头。

其实,李治从没把权力完全交出去,重要的军事决策、官员任免,还是他拍板,武则天更像是他的“首席助理”,帮他处理日常政务,对付那些还没彻底服帖的旧臣。

咸亨四年(673年),李治下了道《停选关东人士敕》,关东就是现在的河南、山东一带,那里的世家大族在隋朝就很厉害,唐朝建立后还在把持地方官的位置。

这道圣旨说,关东士族出身的人,暂时别选去中央做官了,同时,他让人扩大科举录取的名额,每年从寒门子弟里选两百多人做官。

这些寒门官员没背景,只能跟着皇帝走,李治用他们一点点替换掉朝堂上的旧士族,就像当年对付关陇贵族一样。

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突然死了,李弘是李治和武则天的长子,性格仁厚,大臣们都很拥护他。他死的时候才24岁,李治抱着他的尸体,哭了整整一天。

有人说,李弘是被武则天毒死的,因为他得罪了母亲,李治心里或许也有怀疑,但他没查。他知道,这时候动武则天,朝堂又要乱。

他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跟李弘不一样,聪明,有野心,还喜欢招揽门客,编了本《后汉书注》,名气很大。

李贤当上太子,就开始跟武则天对着干,武则天让人送了本《少阳政范》给他,意思是“你好好当太子,别多想”。李贤看都没看,扔到一边。

调露二年(680年),有人告李贤私藏兵器,说他想谋反,李治派薛元超去查,还真在东宫马房里搜出了几百副甲胄。

李治看着那些甲胄,又哭了,他不想废儿子,但甲胄摆在那儿,大臣们都看着呢。最后,他下旨:废李贤为庶人,流放巴州。

李贤临走前,给李治留了首诗:“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李治看了,半天没说话。

他立三子李显为太子。李显性格比两个哥哥软弱,李治觉得这样或许能安稳点。

但李治的身体越来越差,风眩症发作得越来越频繁,有时候连笔都握不住,朝政慢慢落到武则天手里,她提拔了武承嗣、武三思等娘家侄子,朝堂上开始有了“武家班”的影子。

大臣们着急,劝李治别让武则天管太多,李治也动过心思,想收回权力,甚至找过宰相上官仪,让他写废后的圣旨。

结果,圣旨还没发出去,武则天就知道了,她跑到李治面前,哭着说自己这些年为他做了多少事,李治心一软,把责任全推给了上官仪。没多久,上官仪就被处死了。

从那以后,李治再也没提过收回权力的事,他或许明白,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李显镇不住场子,武则天虽然狠,但至少能保住唐朝的江山。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李治在贞观殿驾崩,临终前,他留下遗诏:“太子李显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

他把唐朝这艘大船,暂时交给了武则天掌舵。

被丑化的帝王形象

李治死后,武则天在公元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为了让自己的皇位看起来名正言顺,武则天让人修史时,多写自己的功绩,少提李治的作为。她还说,李治当年好多事都是听她的。

到了宋朝,儒家学者更不待见武则天,他们觉得“女主专政”是大逆不道,为了警告后世的皇帝别让皇后干政,就把李治写成一个“昏庸懦弱”的形象,说他被武则天控制,说他软弱。

但翻开《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字里行间都是另一个李治:

他16岁被立为太子,在唐太宗晚年的权力斗争中活下来,靠的不是运气;

他用8年时间扳倒长孙无忌,瓦解关陇贵族,靠的不是软弱;

他在位34年,唐朝版图达到最大,靠的不是无能;

他推行科举,抑制士族,为开元盛世打下基础,靠的不是糊涂。

李治的一生,就像一场藏得很深的棋局,他看起来步步退让,实则每一步都在为自己铺路,他用“软弱”当盾牌,挡过了权臣的锋芒;用武则天当棋子,扫平了前进的障碍;用隐忍和决断,把唐朝推向了巅峰。

后世骂他窝囊,或许是因为他没像唐太宗那样霸气外露,也没像武则天那样惊世骇俗。但真正的帝王术,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软弱”的选择里。

正如大明宫的残碑上刻的那样:“治世之道,不在声张,而在务实。”李治做到了,只是历史欠他一个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