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杰兵败东硖石谷,纵身跃入深渊而亡,武则天:不要处置苏宏晖
发布时间:2025-05-23 20:26 浏览量:2
公元7世纪末的东亚大地,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权力重构。武则天以雷霆手段,打破男权桎梏,开创了武周政权。
她的统治,交织着酷吏罗织的冤狱以及名将铸就的辉煌。而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王孝杰如同一颗流星,划破了武周的夜空。
他从青藏雪域的吐蕃战俘,逆袭为西域戈壁的国之柱石,最终在东硖石谷以悲壮的一跃,定格为传奇。
他的命运,既是个人奋斗的史诗,也是帝国兴衰的缩影。
陇右血战
王孝杰,京兆新丰人。
此地民风彪悍,游侠辈出。少年时代的他,目睹唐军铁骑驰骋边关的雄姿,耳闻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传奇,心中埋下了“勒石燕然”的壮志。
及至弱冠时,王孝杰投身府兵,因骁勇善战,累迁至中级军官。
唐高宗晚年,吐蕃崛起于青藏高原,大食东扩至中亚,突厥余部屡生叛乱。为了拱卫边疆,朝廷广募骁勇。
在此之前,王孝杰曾跟随苏定方东征高句丽,于平壤城外率先登城,斩首三级,夺旗一面,功勋极盛。
因此,他被授予昭武校尉,驻防陇右,防备吐蕃。
678年,吐蕃名将论钦陵率军进犯凉州,唐高宗急命李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统兵十八万,挂帅西征。
同时,王孝杰则以副总管的身份跟随工部尚书刘审礼充任大军先锋官,深入青海腹地,择机与敌决战。。
然而,李敬玄虽官居宰辅高位,却无统兵才能,更因忌惮边将功高,排斥宿将刘仁轨,致使唐军指挥混乱不堪。
到了九月,唐军、吐蕃军会战于青海大非川。
大非川是薛仁贵的折戟之处,他统领的数万唐军就覆灭于此。因此,论钦陵故技重施,以“狼群战术”分割唐军,意图重现昔日的辉煌。
好巧不巧,唐军尚未出现颓势时,李敬玄却畏敌如虎,坐视刘审礼、王孝杰所部陷入吐蕃的重围。
当时,王孝杰、刘审礼率领唐军血战承风岭,以至箭尽弓裂。他持陌刀连斩吐蕃骁将三人,终因寡不敌众,与刘审礼同被俘虏。
七年前,曾吞噬薛仁贵荣耀的土地,再度成为了帝国之殇。唐军阵亡八万,天下震动,吐蕃则趁势吞并吐谷浑,大唐西域门户洞开。
有趣的是,刘审礼受伤颇重,仅过三天就身亡了。而本应沦为奴隶或祭品的王孝杰,在被押至逻些时,却成了吐蕃的“贵客”。
原来,王孝杰的面容与已故的芒松芒赞极为相似。当两岁的赤都松赞初见这位满面血污的唐将时,竟扑入他的怀中,以“父汗”相称。
这一荒诞的误会,让王孝杰在吐蕃宫廷中获得了超乎寻常的礼遇。
然而,在逻些城的数年间,王孝杰表面扮演着“转世父汗”,暗中却将吐蕃的山川地理、军制风俗牢记于心。
他目睹贵族“饮血盟誓”的野蛮仪式,亲见高原骑兵“一人三马”的迅捷战术,更在宴饮间探得吐蕃与西突厥的密约。
这些情报,成为他日后反制吐蕃的利器。
当吐蕃贵族以高官厚禄,诱使王孝杰归降时,他又佯装心动,却在狩猎途中,故意坠马受伤,借此拒绝参与吐蕃对大唐边境的袭扰计划。
689年,大唐、吐蕃达成和议。
长大成年的赤都松赞,早已看清了“假父”的真实面目,可他念及王孝杰十数年的“安慰”,并未处罚于他,反而将王孝杰释放回唐了。
雪耻安西
不久后,武则天改唐为周,却遭到李唐皇族和忠臣、名将的强烈反对。她急需一场对外战争的大胜,稳固帝位。
此时,吐蕃已占据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安西四镇。丝绸之路咽喉被扼,吐蕃商税年入百万贯,西域诸国对大周也离心离德。
于是,武则天采纳西州都督唐休璟的提议,决意收复安西四镇。
然而,武则天称帝时,为了打压唐室,黑齿常之、程务挺等宿将,陆续被杀。朝中仅存的将领,也多畏高原险远,不愿出征。
因此,她将目光投向了刚获赦免的王孝杰。这位在逻些城呆了十年的“吐蕃通”,军事价值或许远胜数万精兵。
692年冬,王孝杰以武威道行军总管的身份,率军西征。
当时,他避开吐蕃重兵把守的河西走廊,取道漠南,穿越党项羌部落领地,如利刃般直插西域腹地。
行军途中,王孝杰还命士卒以羊皮囊储雪水解渴,用骆驼粪燃火取暖,甚至亲自为受伤的士卒吸脓疗疮。
史书记载,军士们多被王孝杰感动的泣不成声,纷纷愿为他效死力。
龟兹城下,面对吐蕃守将论勃伽,王孝杰祭出了“疲敌之计”。他白日派遣轻骑佯攻,夜间以鼓角扰敌。
论勃伽连遭十日惊扰,精神几近崩溃。十一日凌晨,唐军突然以火药炸塌城墙,王孝杰身披明光铠,率先冲入缺口。
吐蕃残部仓皇逃跑时,于阗、疏勒、碎叶也传檄而定,大唐安西都护,重新开府。
安西四镇的收复,不仅打通了久违的丝绸之路,更让武则天在“女主临朝”的质疑声中,树立起“天命所归”的威望。
而王孝杰也因此擢升左卫大将军,封清源县男,跻身武周权力核心。
693年,吐蕃、西突厥、后突厥、契丹等十五部族结成反周联盟,它们的疆域东起日本海,西抵里海,北至贝加尔湖,南达印度河,史称“第一次亚洲战争”。
檄文传至洛阳时,武则天却冷笑道:“魑魅魍魉,也敢窥视神器?” 不久后,王孝杰被任命为北道行军大总管,统兵七万迎敌。
在冷泉之战中,他利用吐蕃骑兵“重冲阵、轻辎重”的弱点,以车阵阻敌锋芒,再以陌刀队反冲锋,斩杀论赞刃以下三万余人。
在大岭谷,面对西突厥俀子可汗的游牧骑兵,王孝杰创造性地将“却月阵”改良为“钩镰阵”,以战车为屏障,钩镰手专斩马腿,大破突厥主力。
战后,波斯、大食等七十余国遣使洛阳,共铸“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这座高逾百尺的铜柱,以蟠龙麒麟为饰,铭刻四夷宾服之盛,不仅象征着武周“天朝上国”的地位,更凝聚着王孝杰等边将的血汗。
武则天在明堂大宴群臣时,特命王孝杰居武将之首,封他为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赐紫袍金带。
此时,王孝杰达到了“出将入相”的人生巅峰。
东硖石谷
696年,吐蕃战神论钦陵复出。
王孝杰率军十万与他大战于素罗汗山。论钦陵以“牦牛阵”诱敌深入,待唐军阵型散乱,突发轻骑侧击。
此战唐军折损四万,王孝杰遭遇了职业生涯中的重大挫折。
史家分析,唐军失败的根源在于武则天过度的干涉军务,为了制衡王孝杰,强令监军张仁亶分割他的兵权,导致指挥体系混乱。
不久后,契丹首领李尽忠因不堪营州都督赵文翙的欺凌,暗中联合孙万荣起兵反周。叛军连克幽、冀数州,河北震动。
赋闲在家的王孝杰临危受命,率十八万大军东征。
临行前,他对长子王无择叹道:“此次作战,若胜,可保边境十年安宁;若败,则为国尽忠而已。”
三月,两军对峙于东硖石谷。
峡谷狭窄,唐军兵力无法展开,王孝杰毅然率五千精锐为前锋,试图突破谷口。孙万荣佯败诱敌,待唐军深入后,伏兵四起。
王孝杰身中六箭,仍持旗疾呼,大喊杀敌。
然而,后军总管苏宏晖畏惧不前,竟下令鸣金收兵,孤立无援的王孝杰只能退至悬崖边,他仰天怒吼:“恨不能扫清寰宇,再拜女皇。”
言毕,纵身跃入深渊。
当王孝杰的死讯传至洛阳时,武则天大为震动,她下令罢朝三日,追赠王孝杰为夏官尚书、耿国公,谥“忠烈”。
可惜的是,武则天却未能严惩临阵脱逃的苏宏晖。
此时,朝堂酷吏当道,忠良凋零,女皇的权杖早已沾染了太多妥协。一年后,孙万荣兵败被杀,他的首级传送洛阳,也算为王孝杰报了仇。
但王孝杰的陨落,已然预示了武周盛极而衰的宿命。
王孝杰死后三十年,玄宗朝名相张说在编纂实录时,慨然提笔:“孝杰忠勇绝伦,然逢主多疑之时,功高不赏,诚可悲也。”
他的儿子王无择官至左金吾卫将军,终生镇守安西,仿佛延续着父亲未尽的守望。
参考资料:
本文参考《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等史料撰写。
收复安西四镇见《旧唐书王孝杰传》。
冷泉之战细节见《册府元龟将帅部》。
东硖石谷殉国见《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