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期间,国军中将李弥等人的晚餐照,真丰盛,目测6菜1汤

发布时间:2025-07-14 18:44  浏览量:1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48年冬,淮海战役时期,国军十三兵团司令李弥、副司令官赵季平、总参谋长吴家钰等人正在用餐,左一正在用勺子盛的是李弥,中间吃得龇牙咧嘴的是赵季平,右边端着碗若有所思的是吴家钰。

从桌子上点着的蜡烛能看出来,当时已经是晚上了,他们的菜品非常的丰富,桌上还摆着“骆驼牌”香烟。

虽然不止照片中的三人在吃,但是在战时能有这种伙食,已经算得上是“奢侈”了,不过这不知道算不算“最后的晚餐”,因为不久之后十三兵团就在战场上灰飞烟灭了。

李弥的名字,在国民党军中颇具 “名气”,1902 年出生于云南盈江,早年投身军旅,凭借着在一系列内战中的表现逐步晋升。

在淮海战役爆发前,他刚刚被任命为 “徐州剿总” 司令部第 13 兵团司令员,肩负起挽救国民党军队在华东战场颓势的重任。

从这张晚餐照片中不难看出,李弥似乎并未将战争的严峻形势放在心上,依旧享受着奢华的生活。

彼时,淮海战役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战役正式打响,解放军迅速在徐州以东的新安镇和碾庄地区包围了黄百韬的第七兵团。

蒋介石惊慌失措,急忙命令邱清泉军团和李弥军团前去解围,李弥率领第八、第九两军与解放军的阻援部队展开了激烈战斗。

由于国民党军队内部矛盾重重、指挥混乱,11 月中旬,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全军覆没,黄百韬本人也拔枪自戕。

李弥兵团在遭受重创后,不得不撤到徐州负责留守,在这样严峻的战局下,李弥等人却依旧能够享用如此丰盛的晚餐,这无疑是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的真实写照。

与此同时,普通国军士兵的生活却陷入了绝境,由于连吃败仗,国民党军队的后勤补给线被解放军截断,许多前线士兵面临着无米下炊的困境。

即便在平时,底层国军士兵的生活也十分艰苦,国民党军队内部等级森严,长官克扣士兵伙食费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杂牌军部队中,这种情况尤为严重,士兵们平时吃的最多的是糙米和稀饭,偶尔能吃上一顿馒头就算是改善伙食了,至于肉菜则是奢望。

其实话说回来,国民党军队的这种腐朽并非偶然,而是其政治体制和阶级本质的必然结果。

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统治集团内部腐败成风,贪污受贿、争权夺利现象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环境下,军队也难以幸免,军官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克扣士兵的军饷和口粮,大肆挥霍军费。

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却对士兵的死活和战争的胜负漠不关心,这种行为不仅导致了军队内部的矛盾激化,也让广大士兵和民众对国民党失去了信任。​

再看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一直把为人民服务当作根本宗旨,队伍里官兵平等,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淮海战役时,解放军遭遇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可全体将士斗志从未消减,始终有着顽强不屈的战斗劲头。

因为他们心里明白,自己是在为人民的幸福、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拼搏奋斗。

在生活上,解放军战士们的伙食虽然简单,但却能保证基本的温饱,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形成了一个团结一心、坚不可摧的战斗集体。

在战场上,解放军战士们冲锋在前,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

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上,解放军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为了支援前线作战,数百万支前民工推着小车、挑着担子,源源不断地将粮食、弹药等物资送到前线。

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解放军才能够在装备落后、物资匮乏的情况下,战胜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国民党军队。​

随着淮海战役的推进,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最终陷入了绝境,在这张照片拍摄后不久,李弥等人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11月28日晚上,杜聿明给李弥的13兵团下达了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李弥一听,心里直犯嘀咕,觉得杜聿明这是拿自己当替死鬼,让自己去挡枪眼,心里十分不乐意。

按照杜聿明的计划,徐州“剿总”的几个兵团要从河南永城,经安徽萧县,一路穿过解放区撤退。

可李弥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怕几十万人的大部队行动迟缓,把自己拖住,到时候想跑都跑不掉。

于是,他打算不按原计划从萧县走,而是带着部队超过主力,往山东薛家湖那边跑。

主意打定后,李弥带着13兵团就出发了,一路向西狂奔,他一边催着部队加快速度,一边反复叮嘱手下的几个军长,一定要避开其他兵团,别被他们连累。

不过,李弥心里也清楚,自己这是公然违抗杜聿明的命令,他也有点害怕。

既不想当炮灰,又不敢跟杜聿明公开翻脸,于是他干脆来了个装聋作哑,切断了和徐州“剿总”的一切联系。

早在徐州那边下达撤退命令之后,李弥就暗地里耍起了心眼,他悄悄跟吴家钰交代,千万别带上无线电设备,到了正式要撤退的前两天,李弥更是直接下了死命令,严禁打开无线电。

李弥自以为这如意算盘打得滴水不漏,可没想到被通讯营长给搅和了,这通讯营长压根儿不知道李弥在躲着杜聿明。

在行军途中,他自作主张开通了一根电话线,还通过电话把李弥的位置报告给了杜聿明,杜聿明一听,顿时火冒三丈,立刻要求李弥停止行动,赶紧赶到总部接受新任务。

接到杜聿明发来的通知后,李弥心里“咯噔”一下,赶忙派手下第8军军长周开成前往总部去接受新任务。

原来,南京方面传来了蒋介石新的指令,要求杜聿明停止正在进行的撤退行动,转而去解救被困在安徽濉溪口一带的黄维兵团,同时还要阻击解放军。

这一命令下达,李弥已经执行了两天的逃跑计划不得不戛然而止,真是怕什么来什么,祸事接二连三地降临。

就在李弥还在犹豫到底是继续撤退还是留下来执行新任务的时候,下属42师发来了告急电报。

电报里说,42师在萧县被解放军重重包围了,情况万分危急,希望大部队能赶紧派飞机来帮忙突围。

李弥看着电报,心里十分纠结,这42师可是他全美式武器装备的精锐之师,要是就这么被消灭了,那可太可惜了。

于是,李弥咬咬牙派出了空军、炮兵和装甲部队去接应42师,可没想到,这支所谓的“精锐部队”早已没了斗志,军心涣散,根本无力坚持战斗,很快就被解放军全部消灭了。

42师没救成,李弥的第13兵团九军,还有徐州“剿总”第2兵团以及直属部队,总共约30万人,都被解放军紧紧地困在了方圆不足十公里的陈官庄一带。

而且,国民党用飞机空投的粮食,第13兵团根本抢不到,许多士兵又冷又饿,实在受不了,纷纷向解放军缴械投降。

李弥觉得杜聿明在关键时刻肯定不会救自己,便开始琢磨起自己的逃跑路线来。

1949年1月7日,战局急转直下,解放军成功攻占了李弥兵团司令部的驻地,眼瞅着败局已定,李弥脑袋里突然闪过“金蝉脱壳”的计策。

他全然不顾还在激烈战斗的部队,跟属下谎称要去和杜聿明商量应对之策,随后匆匆带着几个亲信,妄图趁着混乱冲出解放军的包围圈。

可倒霉的是,李弥在逃跑途中迷失了方向,稀里糊涂地跑到了九军三师师长周籓的营地。

此时战事愈发紧张,解放军的攻势如潮水般逼近,李弥眼珠一转,又心生一计,打算假装投诚来争取逃跑时间。

周籓等人为了保命,提出想要向解放军投降,李弥便趁机建议先递个条子,上面写上三个条件,要是解放军答应了,他们再投降。

到了晚上,周籓等人去和解放军谈判,而李弥则叫上一名亲近护卫,换上伤兵的衣服,趁着天阴夜黑,第二次抛下自己的直系部队,独自逃命去了。

此时的李弥,彻底成了没兵没势的光杆司令,心里满是恐惧,生怕被解放军逮个正着。

他顾不上许多,带着护卫一路没命地狂逃,一路上又是伪造身份,又是隐姓埋名,只盼着能保住自己这条小命。

李弥东躲西藏,幸运地得到了地主高大荣的帮助,高大荣为他精心准备了一套假身份,随后亲自护送他前往商人朋友处。

商人深知事情紧急,立刻将李弥和护卫藏进密室,严加保护,待时机成熟,商人灵机一动,趁着向青岛运送军粮的机会,把李弥塞进麻袋,巧妙地骗过了检查站。

就这样,李弥成功逃出解放区,一路辗转从青岛乘船回到了南京,暂时躲过了一劫。

李弥虽然逃出生天,但赵季平和吴家钰就没这么幸运了,不久后,他们二人被解放军俘虏。

赵季平在同年因病去世,遗体被安葬在家乡桃源县;而吴家钰后来的情况,史书上没有任何记录,所以他的具体情况我们也不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