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红军长征的国军中将——张振汉(赖晨)

发布时间:2025-07-07 17:24  浏览量:1

国民党中将张振汉(又名张延桂、张炎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曾被红军俘虏,并随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开始革命生涯,演绎了他的传奇人生。

孤儿投军

张振汉,1893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府铜山县柳新镇中镇口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张明治,母亲杭氏。1896年,父亲不幸逝世,张振汉从此与寡母相依为命。为了谋生,杭氏不分昼夜地为人浆洗衣服、纳鞋底做针线活,家中极其贫困,生活难得温饱。别人过年有新衣服穿,他能剃个头过年就不错了。有时候,小振汉实在饿得撑不住了,只得对本家婶子说:“求您给块馍,我长大后挣了钱加倍报答您。”

张振汉有个族叔,在北洋军阀部队里混到旅长。他见过世面,信息灵通,杭氏托他指点,他建议小振汉到保定读军校,那里不收学费,有饭吃,有衣穿,日后混好了还能随军吃兵饷。杭氏刚开始不同意独生子当兵,但张振汉神往做将军,他央求母亲:“娘,我们穷人总是受人欺负,我当了兵,以后当了官,您就有好日子过了!”面对儿子的央求,以及族叔的保证,寡母经过痛苦的选择,答应了张振汉。

1908年至1916年,张振汉在保定军校第三期炮科学习,系统地接受了军训和锻炼,与白崇禧、何键、张治中、黄绍竑等人是同学。保定军校八期生陈诚在张振汉面前,也要毕恭毕敬。

1916年12月毕业后,张振汉便追随同乡、徐州萧县人徐树铮。张振汉投身军旅,对一切操练科目和公差勤务都非常认真,非常敬业。为了清晨出操和紧急集合跑在前面,他当兵时不敢放开绑腿睡觉,当官了常穿着马靴上床。这也是徐树铮看中他的原因之一。1919年,他追随徐树铮出征外蒙,先胜后败,最后被驱赶出境,张振汉一行只有十几个人和几峰骆驼逃了出来。穿越千里沙漠,干粮吃尽了,水喝光了,不得不喝骆驼尿,骆驼也支撑不住后,只好杀了骆驼喝骆驼血,等骆驼肉血耗尽后,死亡之神降临。在两座沙丘之间比较低洼之处,他们用双手扒开表面的沙层,让相对清凉的底面露出来,然后把干裂的嘴唇和袒露的胸脯贴上去。当张振汉和幸存者爬到中方防区后被人发现时,已经奄奄一息了,可怜其他几个同伴却遗尸火焰般的沙漠。

经过几个月调养,张振汉活了过来,还在1924年当上了奉军连长。1928年,张振汉随老上级徐源泉脱离张宗昌,归顺蒋介石,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八师第一四二旅第二八三团团长。1929年,徐源泉升迁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下辖第四十八、第四十四、第四十一师,张振汉任第四十一师长,并在193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从师长到俘虏

1930年8月,徐源泉被任命为湘鄂西边区“清乡”督办、鄂湘川“剿共”总司令,率部“围剿”红色根据地。第四十一师作为第十军的王牌师,张振汉成为徐源泉“剿共”的得力助手。1933年,张振汉和17岁的长沙女中学生邓觉先结婚,后在武汉安家,夫妻关系恩爱和谐。

1935年6月12日,张振汉师以两个旅作为先头部队,沿途侦察推进。张振汉率师部和一个直属旅,由少将黄伯韬任旅长的第一二三旅保护师部随后跟进。13日早晨,设伏的红军放过国民党先头部队,使之完全进入伏击圈内,然后突然开火,将国民党军分割为几段,张所率部队处于各个击破的危险境地。

在湖北咸丰县城以东17公里处,有一座四周险峻的高山,其中一个不大的山岭叫做构皮峰,岭北不远有一个小镇叫做忠堡镇,第四十一师师部打算设在此处。因为这一带地形复杂,红军动作神速,国民党先头部队遭攻击而后续部队尚未察觉,他们没有想到红军主力远在宣恩城会来得如此之快。

张振汉率师部刚到忠堡镇,四周山上即被红军占领,师部被压缩在构皮岭外的山凹中。余秋里、李达、贺炳炎等直接指挥了这场战斗。占据有利地形的红军随后以仅剩的6发迫击炮弹攻击,第四十一师师部危在旦夕。张振汉准备自杀,被参谋长劝阻,但是,不一会儿,一发炮弹飞来,师部电台被炸毁,参谋长被炸死,张振汉头部和身上中弹负伤,随即被红军俘虏。紧随师部的黄伯韬旅,见势不妙仓皇逃遁。两天之内,红军歼灭了第四十一师4000余人,创造了红二、六军团的一次重大胜利——忠堡大捷。

那时正值夏天,贺龙摇着一把大蒲扇,见到被俘的张振汉高兴地笑着说:“老张啊!我们又碰到一起来了啊。”张振汉认为绝无生存的机会,因为进攻中央红军的张辉瓒,还有进攻鄂豫皖根据地的岳维峻均被杀。按纪律红军是不杀战俘的,但活捉的是张振汉,红军官兵中不少人主张立即处决张振汉,为历年牺牲的战友们报仇。张振汉的生死悬系于顷刻之间。王震把张振汉押到贺龙面前请示:“军团长,此人杀,还是不杀?”贺龙、任弼时和萧克闭门商议。任弼时和萧克主张不杀,贺龙更倾向于不杀。于是贺龙决定:“此人不杀,扣留于政治保卫局,他身上有伤,先给他治疗。”

一周后,张振汉精神稍安,伤势开始好转。这天,贺龙、任弼时、萧克来看他。张振汉惭愧地说:“感谢贵军不杀之恩、疗伤之情。过去同贵军敌对多年,罪恶深重,罪恶深重啊!”贺龙爽朗地拍拍他的肩膀,大声说:“张将军,我们过去虽未谋面,却也是老对手、老朋友了。我们打了这么多年,想不到现在能够碰在一起。我们可以说是不打不相识嘛。我、徐向前、朱德、刘伯承、叶剑英等,我们都在旧军队干过。我了解,国民党军中也不乏正派军人,只不过走的路不一样罢了。”贺龙的话,让张振汉感到获得了军人和人格的尊重,对贺龙的敬意油然而生。

张振汉虽获得宽容善待,但毕竟是战俘身份,红军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对他实行监管和扣押。负责管理他这样的随军战俘军官的,是红二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吴德峰。

随红军长征到延安

红军对张振汉进行了耐心的教育和挽救,还请他当红军学校军事教员。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他给红军指战员讲课时,萧克、王震、关向应等红军高级将领也会到课堂听讲。他把自己的军事知识和作战经验全部奉献出来,成为当时红军学校中公认的水平最高的教员之一。张振汉授课的内容,涉及炮兵的战术知识和技能,兵种配合的战术体系,对国民党各部历年作战的经验教训的反思与剖析。他对工作的认真和投入,得到了红军官兵的欢迎和肯定。

红军在长征途中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给了他很好的照顾。红军给他以军团级干部的待遇,给他配了骡子作为坐骑,配了专门的勤务人员照料他的生活,安排了五六名战士做警卫员,他们给他烧水喝,给他送洗澡水,给他烤火,给他送铺床的稻草……贺龙、任弼时、萧克把他当做朋友,一起谈古论今。萧克在长征中偶尔有了条件,还亲自做粉蒸肉请张振汉吃。张振汉庆幸自己在长征中结识了这样一批红军领导人,并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正义的光芒和民族的希望。

在过玉龙雪山时因坐骑失蹄,张振汉被摔到了积雪很深的山凹之中,身负重伤,昏了过去。红军指战员冒着生命危险,手牵着手地接成人链,把他从绝境中拉了上来,把他这个曾经同红军兵戎相见、血肉相拼的国民党中将从死亡中救起。红军指战员以其精神之光和生命之躯,把张振汉彻底地从反动的营垒挽救到革命的队伍中来。萧克说:“张振汉的世界观的改造是在长征的血与火的斗争中完成的。”

在跟随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张振汉经历了颇为激烈的思想斗争,从失望惶恐到徘徊观望,再逐渐地融入革命洪流之中。

1935年11月,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进犯,为了保存实力,红军决定突围长征。长征开始前,红军军团首长找张振汉询问国民党北方兵力部署的情况,他就其所知提供了有关情报。红军指挥部经过缜密的分析研究,参考了张振汉提供的情况,做出了南下湘中、突破沅(江)澧(水)防线的战略决策。

红军长征途中物资补给十分艰难。红军领导人通过可靠的方式,把张振汉还活在军中的消息传给了当时住在汉口的邓觉先。邓觉先接到丈夫张振汉亲笔写的报平安信函后,惊喜万分。她从信中得知红军的艰难,立即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通过国民党政界的关系购买了盘尼西林、望远镜、手表、指南针、自来水笔等军需物资,准备送往红军。问题是红军的行进路线是十分机密又难以预料的,怎样才能把东西送达红军呢?她了解到,当时蒋介石是让湖南军阀何键负责探寻红二、六军团行踪的。何键同张振汉是保定三期的同学,邓觉先同何家又是湖南老乡。她就利用这些关系,从何手下的情报处处长李佩阶那里及时掌握了红军的去向,然后以高价雇请“要钱不要命”的游勇,分批运送物资到红军手中。

1936年春夏之交,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达金沙江畔。奔腾咆哮的江水挡住了红军的去路,船只早被国民党军队收缴一空。寻思渡江之策的贺龙派人找张振汉(张曾当过北洋军的工兵营长),问他有何良策。张振汉环视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建议砍竹子扎成竹排,放排渡江。此建议得到贺龙的赞同,他立即下令一部官兵砍竹扎筏,另一部官兵继续到上下游寻找船只。在官兵一致努力下,2万人马顺利渡江前进。

红军挺进到湘西龙山县城,与敌军展开激战,久攻不下。敌人在隘口处设有两座碉堡,枪眼里射出猛烈的机枪火舌,封锁着红军突击部队前进的道路,不断有冲锋的红军战士牺牲倒下。这时,从敌人手中缴获的迫击炮只有2发可用的炮弹了。贺龙把保定军校学炮兵出身的张振汉找来,问他能不能用这2发炮弹把那两座碉堡解决掉。张振汉立即目测指量,调好炮位角度,说:“好了,发炮吧!”红军战士引发,两声巨响,两个敌碉堡应声炸飞,枪声也戛然而止。

随红军到达延安后,张振汉继续受到党和红军的关怀照顾。毛泽东接见了他,周恩来亲切关怀他的生活,还说要争取把邓觉先接过去。张振汉同吴德峰、伍修权、王维舟、李六如等一大批共产党的领导人结成了朋友。同时,他继续为红军的军事教育做工作。当时大家都是供给制,张振汉得到特殊照顾,每个月还有光洋(银元)可拿。每到张振汉拿到薪饷,将军们就会找他一起到农家买些酒菜改善一顿。

最后的结局

邓觉先是典型的湘女脾气,敢作敢为。张振汉被红军俘虏后,徐源泉为他召开了追悼会,国民党军政要员和众多友好都劝年轻漂亮的张太太改嫁,她坚决回绝。在红军抵达延安之后,她就做了各方面的周密准备,打扮成农家妇女的模样,孤身从汉口奔赴西安,又请西北军方面帮助,千里寻夫抵达延安,同张振汉团聚。她到延安后,得到了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安抚与关怀。待第二次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形势日趋明朗,邓觉先便决定先行离开延安返回蒋管区。临走,又是周恩来同志等馈赠盘缠,并安排人把她送到西北军防区安全交接。

1937年,蒋介石受迫于共产党人和全国民众的抗日救国压力,接受了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条件。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主席在枣林接见张振汉,劝他回蒋管区继续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经过反复思考,张振汉接受了党的安排,带着周恩来亲自安排的“安家费”,途经西安返回汉口,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段里程。

张振汉回到国统区后,在汉口、重庆经商。1943年,张振汉任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1946年底任江苏省连云港市市长,1947年4月辞职;1948年10月从上海迁居长沙;1948年12月任驻台湾省特派员。1949年3月,张振汉加入“民革”,从事湖南和平解放工作,追随程潜、陈明仁等参加了湖南起义,8月在长沙迎接解放。

解放后,张振汉任长沙市人民政府委员、副市长,湖南省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5月26日,张振汉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1980年2月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