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正在失去战略机遇,普京会越来越难

发布时间:2025-07-13 06:58  浏览量:1

俄罗斯外长访问中国前先去朝鲜敲定大事后,再来中国。拉夫罗夫此行,主要是讨论《俄朝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落实情况,和全面升级“传统友好和睦邻伙伴”到“盟友关系”。这将意味着俄罗斯与朝鲜将实现“全面同盟”。这从侧面说明俄罗斯的确是出现了困境。

俄罗斯失去了战略机遇,普京会越走越难。映射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困境和机遇。

俄乌战争的延续、叙利亚的崩塌、伊朗的被妥协、阿塞拜疆的指责、白俄罗斯的渐行渐远、朝鲜越来越紧密的结盟、以及俄罗斯最后的“库兹涅佐夫”航母被放弃,都展现出了俄罗斯近年的战略困局,就像一幅被暴雨反复冲刷的帝国油画——曾经用势力范围勾勒的雄劲线条渐渐洇开,用能源与军事实力调和的厚重色块不断剥落。

高加索山脉的风雪里,阿塞拜疆正把俄罗斯的"后院"改造成土耳其无人机的试验场;第聂伯河的晨雾中,白俄罗斯的奶牛重新踏上了波兰的牧场;地中海的波光里,塔尔图斯港的俄罗斯海军旗旁,悄悄升起了迪拜资本的商业旗帜。这些看似零散的画面,实则是一张战略版图的崩解过程。

一旦没有了实力,连曾经的小弟也开始变得肆无忌惮起来!这就是现实!

南高加索的变局最具象征。阿塞拜疆这个曾被莫斯科视作"里海守门人"的国家,如今正用突厥语联盟的纽带替代俄式安全框架。2025年叶卡捷琳堡的外交风波,本质是对俄罗斯"双重标准"的反击——当俄在纳卡冲突中坐视阿塞拜疆收复失地时,巴库转头就与安卡拉共建无人机生产线,甚至把里海油气管道的阀门钥匙,悄悄递给了欧洲能源商。这像极了19世纪奥斯曼帝国失去巴尔干时的情景:当宗主国的保护罩不再可靠,边缘地带总会找到新的庇护者。俄罗斯在久姆里的军事基地依旧矗立,但周边的村庄里,年轻人已开始用土耳其语刷短视频,就像苏联解体前,波罗的海青年偷偷收听西方电台。

白俄罗斯的摇摆更藏深意。卢卡申科一边允许俄罗斯在其境内部署战术核武器,一边却把乳制品重新摆上波兰超市的货架,甚至公开表示"不承认顿涅茨克的独立地位"。这种"带着枷锁跳舞"的姿态,让人想起1989年的东德——表面上依旧是华约成员国,暗地里却在筹备推倒柏林墙。2024年签署的《俄白安全保障条约》,看似是联盟的加固,实则像给松动的门轴涂了层临时胶水,卢卡申科每一次"经济去俄化"的小动作,都是在测试这扇门能推开多大缝隙。

中东的退潮则更显无奈。2011年叙利亚危机时,俄罗斯战机从赫梅米姆基地起飞,像中世纪骑士般拯救了阿萨德政权;可2025年伊斯兰主义政权上台后,塔尔图斯港的管理合同被悄然终止,迪拜资本带着SWIFT系统的接入许可,把俄罗斯留下的军事设施改造成了商业码头。这种转变堪比奥斯曼帝国失去埃及——当年苏丹的军队撤出开罗时,也曾望着尼罗河上法国人的蒸汽船发呆。更耐人寻味的是库尔德工人党的"解甲",当土耳其军队在叙利亚北部建起"橄榄枝缓冲区"时,莫斯科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像极了19世纪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妥协,表面是换取暂时的利益平衡,实则暴露了自己已无力保护"势力范围内的盟友"。

这些看似分散的裂痕,实则源于战略地基的松动。俄罗斯曾迷信"能源是最好的外交货币",可当2022年掐断对欧天然气管道时,却发现自己手里的"卢布结算令"成了过期支票。2024年俄罗斯对欧天然气出口仅剩2019年的12%,就像奥斯曼帝国失去香料贸易后,那些曾堆满君士坦丁堡仓库的胡椒,突然变得一文不值。更讽刺的是,中国在俄能源出口中的占比从15%飙升至47%,这种依赖看似雪中送炭,却像给骆驼挂上了新的铃铛——每一次能源交易的增长,都在提醒莫斯科:自己正从"能源棋手"变成"资源供应商"。

联盟体系的脆弱性则暴露得更早。俄罗斯的盟友图谱像个两头沉的哑铃:一端是朝鲜、叙利亚这样被国际社会孤立的"孤岛国家",另一端是印度、土耳其这类"雨天借伞"的实用主义者。朝鲜已经上了俄罗斯的战车,没有回头路了,无论是泥潭还是沼泽,只能硬着头皮挺下去。

印度一边从俄罗斯的油轮上卸原油,一边在联合国安理会对俄投反对票;土耳其在黑海粮食协议上与俄握手,转头就在纳卡冲突中给阿塞拜疆递武器。这种联盟像极了苏联时期的华约——表面是钢铁同盟,实则各怀算盘,1968年布拉格之春时华约的分裂,与如今俄罗斯盟友的离散,不过是历史在不同时空的同频共振。

战略目标的摇摆更让资源成了撒胡椒面。俄罗斯既想在乌克兰复刻"克里米亚时刻",又想在亚太搞"向东看2.0";既想在中亚当"老大哥",又怕被中国的"一带一路"抢了风头。这种拉扯像极了一战前的奥匈帝国——在巴尔干与斯拉夫民族纠缠,又在多瑙河与德国争夺影响力,最终把有限的国力消耗在无尽的战略目标里。俄罗斯科学院的报告说得直白:"追赶两只兔子的结果,往往是掉进猎人的陷阱。"

站在变局的十字路口,俄罗斯的选择其实不多。深度绑定中国或许是最现实的路,远东开发计划里那1600亿美元的中国投资,像给冻土带播下的种子,但莫斯科总在担心"种子长成大树后会遮住自己的阳光"——就像海参崴港口开放时,俄方坚持"仅限内贸使用",这种既想取暖又怕烫伤的心态,像极了19世纪沙俄与清朝的贸易谈判。构建欧亚联盟的尝试则更像用旧砖盖新房,上合组织里的中亚国家一边拿俄罗斯的天然气,一边把铁路轨距改成中国标准,哈萨克斯坦甚至悄悄与北约开展"反恐演习",这种"经济向东、安全向西"的双面策略,与苏联解体前中亚共和国的"脚踩两只船"如出一辙。至于军事冒险,乌克兰战场的泥泞已经证明:用坦克冲锋的时代,早被无人机的蜂群终结了。

这一切对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镜子。

俄罗斯一己之力扛起了整个北约,放眼全球,还有哪个国家能扛住全球几十个最发达的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双重制裁的? 三年了, 俄罗斯为什么没有趴下,因为俄罗斯反霸权的勇气和毅力, 让许多大国都在暗中帮助, 购买俄罗斯的能源, 为俄罗斯提供廉价的商品维持经济的稳定, 所以俄罗斯不会倒, 没人愿意生活在北约的单级霸权之下,

东大每天有30艘油轮穿梭在中俄港口间,2025年1.2亿吨的原油供应让能源安全多了道屏障,但西线管道谈判中俄方三年不松口的要价,也提醒着"没有免费的能源午餐"。远东联合开发区里,中国的农业机械正在改造俄式农庄,可当地报纸还在讨论"中国移民会不会改变人口结构",这种合作中的张力,像极了历史上大国间"以资源换技术"的永恒博弈。更深远的是战略协同——俄罗斯在亚太的存在能为中国分担部分压力,但当中亚的年轻人开始用人民币结算、用中国APP社交时,莫斯科眼神里的复杂,恰似当年苏联看中国在亚非拉的影响力扩张。

回望历史,从奥斯曼帝国因依赖香料贸易而衰落,到苏联因石油价格暴跌而动荡,所有依赖单一资源、迷恋势力范围的帝国,最终都会被时代浪潮磨去棱角。俄罗斯的困局,本质是"帝国思维"与"主权国家时代"的碰撞——当世界早已进入"供应链比领土更重要"的年代,还在用19世纪的势力范围逻辑布局,就像拿着马刀冲向航母战斗群。

对中国而言,这场变局更像一面历史的镜子。与其纠结于填补俄罗斯留下的地缘真空,不如像围棋高手般经营"势地"——用"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织网,用人民币国际化的结算系统串珠,用科技自主创新的实力筑基。毕竟,真正的战略优势,从来不是占领多少土地,而是能否构建让世界主动向你靠近的引力场。就像当年丝绸之路的驼铃声,不是靠军队护送,而是靠丝绸与瓷器的吸引力,传遍了欧亚大陆。

再给普京二十年,俄罗斯的衰落也无力逆转,如同这最后一艘航母,修修补补根本无济于事。面对时代的浪潮,它正褪去昔日的辉煌,最终归于沉寂

而俄罗斯最后的结局,都会对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就要看东方的智慧和决心了。这个话题以后我们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