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死的人越来越多?再次叮嘱:天热可睡觉,也别做这5件事
发布时间:2025-07-12 22:24 浏览量:8
每年一到三伏天,医院急诊室的病床就像“抢票系统”一样紧张,尤其是高温相关的急症——中暑、热射病、心梗、脑梗、猝死……层出不穷。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的数据,高温引发的死亡人数逐年上升,尤其在南方城市,热射病的发病率已高于一些传染病。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标题——《热死的人越来越多?再次叮嘱:天热可睡觉,也别做这5件事》展开一场深度的健康“唠嗑”。
为什么会“热死人”?一句话:身体撑不住了。热射病,它不是中暑的加强版,而是“命悬一线”的代名词。
很多人把高温当成“烦躁天气”,却没意识到它正在一点点榨干身体的水分、破坏神经中枢,甚至在你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就让人一命呜呼。
有些人总觉得吹空调“伤身”,所以哪怕屋里闷得像蒸笼,也死撑着不开。
我有一位年近七十的病人刘大爷,去年七月的一个午后在家中中暑晕倒,送来时已出现神志不清、体温飙升到41℃,诊断为热射病。最终住进ICU,抢救了整整一周。
事后家属说他平时就怕空调,说“冷风吹着不得病?”但现实是,高温不是小打小闹,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
现代医学早已明确指出,空调合理使用是防暑降温的重要手段——关键在于“合理”。控制室温在26℃左右,防止直吹,注意水分补充,不仅不伤身,反而能救命。
别再拿老观念当挡箭牌,科学才是护命符。
第一,别在高温时段锻炼身体。
很多人早晨一睁眼就去跑步,觉得“流汗排毒”,可你知道吗?高温状态下运动,等于给身体“加压”。核心体温升高、汗液大量流失,电解质紊乱,心脏负担随之加重。一旦水分补充不及时,轻则虚脱,重则心衰。
运动不是不可以,但要挑对时间。清晨5点半前或傍晚7点后,温度稍降,空气相对湿润,才是合适的锻炼时间。
第二,别过量饮冰水或啤酒。
热了就猛灌冰水?这是很多人中暑的“第一步”。冰水刺激胃肠黏膜,容易引发胃痉挛、腹泻,特别是空腹时。啤酒虽解渴,但其实是“越喝越脱水”。酒精会加快排尿,反而让身体水分流失更快。
正确做法是:少量多次喝温水或淡盐水,每次100-200毫升,避免一次性灌太多。喝水也讲科学,别喝成“隐形杀手”。
第三,别让老人孩子单独待在高温环境。
这类人群对温度变化的感知能力差,散热调节能力弱。尤其是老人,很多有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受热刺激后更容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儿童呢?汗腺发育不完善,加上活泼好动,体温调节能力差,中暑来得更快。有些家长把孩子单独留在车里几分钟,结果成了致命的“密闭牢笼”。别再心存侥幸,生命经不起等待。
第四,别吃太油太辣的食物。
有人说天热吃辣排汗,错!辛辣食物短时间内会让身体发热,增加出汗,却会使人更疲惫、更口渴、更容易脱水。高温本就容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吃得油腻反而增加胃肠负担。
夏季饮食讲究“清淡、易消化”,多吃绿叶蔬菜、豆制品、苦瓜、冬瓜等,既能补水又能清热。别拿食欲当借口,吃坏了肚子就是“自找苦吃”。
第五,别熬夜、别通宵。
高温本就让人睡不好,很多人干脆夜生活开启到凌晨,空调一开、游戏一打,通宵成了常态。但熬夜会扰乱身体的生物钟,削弱免疫力,增加心脏负担,也让中暑风险加倍。
睡觉是最便宜的保命方式。高温下,身体需要更多时间修复代谢,一旦长期睡眠不足,身体就像手机没充电,迟早“黑屏”。
很多人以为热射病就是严重点的中暑,实则不然。中暑分三级:先是先兆中暑,再是轻度中暑,最严重的就是热射病。一旦发展到热射病,体温快速升高至40℃以上,全身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癫痫、器官衰竭。
2022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诊了一名38岁的快递小哥,送达时体温42.3℃,已失去意识,最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未能抢救成功。这不是孤例,而是城市高温下越来越频繁的真实事件。
如果你发现身边有人出现意识恍惚、皮肤干热不出汗、体温异常升高,一定要第一时间送医,同时降温处理(冷敷、湿毛巾、风扇等),千万别等“自己醒过来”。
你可能会奇怪,夏天不是该活力充沛吗?怎么反而容易猝死?其实道理很简单:
高温状态下,血管扩张,心率加快,交感神经高度兴奋,血液浓缩,导致血栓风险上升。这时候如果本身有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血压,极容易发生心梗、脑梗。
夏季人的食欲常常下降,营养摄入不足,睡眠质量差,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旦受高温刺激,猝死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临床观察,夏季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比冬季高出约15%。这不是偶然,而是生理机制决定的。
很多人夏天中午犯困,却觉得“太热睡不着”,干脆不睡。但你不知道的是,夏天的午睡,是身体自我修复的“黄金时段”。
午睡20-30分钟,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改善情绪和专注力。尤其对老年人来说,午睡能明显降低下午高发的心梗风险。
午睡也讲规矩:别躺沙发、别吹空调直风、别睡太久。最佳做法是:找个安静通风的房间,温度控制在26℃左右,闭目养神半小时,胜过瞎忙一整天。
高温天不是“忍一忍就过去”的事。它真的能让人送命。它的“杀人方式”非常隐蔽——不是猛然袭击,而是日积月累地榨干身体的每一滴水、每一份体力、每一分警觉。
如果你还在用“年轻、抗热、能扛”这样的逻辑来对抗高温,那你就是在“硬碰硬地赌命”。真正聪明的人,懂得顺势而为,懂得给身体一个喘息的空间。
再次强调:天热能睡觉,更不能做那5件事。不是医生矫情,是真的看多了“本可避免”的悲剧。
说到底,“热死”不是天灾,而是认知和习惯的错位。你以为喝冰水爽,其实是对肠胃的暴击;你以为通宵没事,其实是在透支生命的本钱;你以为不开空调更健康,其实是把自己逼进ICU。
高温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我们对健康的态度:你是拿它当回事,还是跟它硬拼?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你能真正意识到——夏天不是小事,命要活得久,要先学会避暑。
参考文献:
[1]张洪涛,刘颖.热射病的临床特征及救治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23,43(08):871-875.
[2]王玲,李强.高温天气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24,27(10):1234-1238.
[3]刘建军,赵新宇.高温环境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3,39(12):1051-1056.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