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遇上40℃高温?药师提醒:5类药需调整,乱服恐致休克

发布时间:2025-07-12 20:45  浏览量:1

三伏天,气温飙上40℃,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中午出门买菜,回家后突然晕倒,送医时血压低得惊人。让人意外的是,这位老人平时血压偏高,按时服药,饮食清淡,生活规律

可就是在酷暑中,日常吃的降压药反而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医生摇头叹息:“高温天,不是该多吃药,而是该‘少’吃药!”

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颠覆常识?高血压不是得坚持吃药吗?怎么到了热天反而要“减药”?很多人压根没意识到,夏天不是吃药更重要,而是吃对药更重要。

高温天气下,人体出汗多、血管扩张,血压自然会有所下降。不少人以为这是“药效好”,殊不知这可能是药量过高带来的假象。身体在高温中像是在“开锅”,而你却还在“加柴”,最后的结果,不是血压平稳,而是低血压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真正危险的,不是高温本身,而是高温下还在照搬平日剂量的5类药物。

这5类药,不是普通的感冒药,而是每天都可能服用的慢性病基础用药。其中,降压药只是冰山一角。问题在于,大家普遍对“药物需随气候调整”这件事毫无意识,哪怕是多年服药的老患者,也很少有人真正重视这个问题。

高温天,人体毛细血管扩张,汗液排出增加,血液浓度会随之变化。尤其是服用“利尿类降压药”的人,排水排钠本就明显,在炎热中再加上大量出汗,血容量骤减,就像一个已经干掉一半的水库,又放了一闸水,结果是——水压骤降,血压也跟着塌了。

这种情况在老年人群中尤为明显。老年人自主调节血压的能力下降,再加上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也变慢。

一项发表于《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在夏季高温期间,老年高血压患者因低血压入院的比例,比冬季高出近48%,这不是个小数。

更让人担忧的是,不只是降压药,还有一些常见的药物,在高温下的“毒副作用”也会被放大。

比如,β受体阻滞剂类降压药,这类药物会减慢心率,在冬天可能没问题,但在炎热中,心跳本就因为热应激而略低,再加上药物抑制,容易导致心输出量不足,出现头晕、乏力,严重时甚至意识不清。

还有钙通道阻断剂,比如氨氯地平,虽然药效温和,但高温会加快药物吸收入血速度,导致血压骤降的风险上升。

有研究指出,在高温天服用钙通道阻断剂的人群中,低血压发生率较平常季节高出22.7%,这不是偶然,而是规律。

不仅是降压药,还有一类药物,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它在高温下比平时更“致命”——抗抑郁药。尤其是三环类抗抑郁药,会抑制汗腺功能,使身体散热变慢,容易引发中暑。

人在热极时,唯一的散热通道就是出汗和呼吸,一旦药物让你“不能出汗”,危险程度不亚于把自己关进蒸锅里。

再来是降糖药。尤其是磺脲类降糖药,比如格列本脲,药效强劲,在高温时人的食欲下降、进食减少,血糖更容易低到危险线以下。低血糖不像高血糖那样有明显症状,很多人昏迷前都没感觉到异样。

还有一类容易被忽视的药物是抗精神病药,比如氯丙嗪,这类药物本身就有干扰体温调节的副作用。“天热+药效”的双重负担,就像给大脑换上了一副“坏掉的温控仪”,中暑、意识障碍、神志模糊接踵而来。

问题是,大多数人对这些药的风险一无所知。更糟糕的是,很多人还在盲目自行加量、换药、甚至停药,完全没有医生指导。

中医讲,“夏伤于暑,秋必痿厥”,其中的“暑”,不仅仅是气温,更是伤阴耗气之意。人在高温中,最怕的不是出汗,而是气阴两虚,再加上西药的“攻伐之力”,身体就像被夹在两个石磨中,进退两难。

现代医学也早有共识:高温环境是慢病用药管理的特殊时期

国际研究表明,35℃以上的高温连续超过3天,慢性病患者的住院率平均上升12%,其中与不当用药相关的病例占到了40%以上。

所以,真正该做的不是“照常吃”,而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减量,甚至临时停用部分药物。比如利尿类降压药,在高温天可考虑减半使用;β受体阻滞剂需监测心率变化;糖尿病患者要根据饮食和活动量动态调整药物剂量。这些调整,不是“拍脑袋决定”,而是根据血压、心率、血糖等动态指标做出的科学判断。

最怕的不是吃错药,而是明知道天气变了,还在用“冬天的剂量”硬扛夏天的身体。

家庭血压计、血糖仪不是摆设,是你掌握主动权的工具。每天固定时间监测数据,记录变化曲线,再带着这些数据去找医生,才是科学合理的做法。

还有一点特别关键,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出门,空调开着就安全了。但空调房间的干燥环境也会加速身体水分流失,如果饮水不足、饮食清淡,体内电解质失衡问题反而更严重,这时候继续服用利尿类药物,等于雪上加霜。

中医有个说法叫“热极生寒”,看似是热,其实是体虚的表现。高温天里最怕的不是热,而是虚,特别是气虚和阴虚。体内津液流失过多,血压自然不稳,这时候药物的“助力”反而成了“推手”,推你滑向休克的深渊。

所以,真正的智慧,是在药物与身体之间找到平衡点。不是一味吃药,也不是轻易停药,而是根据情况调整策略。就像打太极,刚柔并济,顺势而为。

那些年年夏季都会血压偏低的人,不妨想一想,是不是药物剂量该调整了?

那些在高温中常感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的人,是不是该查查心率、血压、血糖了?

那些本就基础病复杂,还要自己加药换药的朋友,是不是该安心找个靠谱的医生重新评估一次?

降压药不是万能钥匙,高温不是无害背景,两者叠加,每年都在悄无声息地制造危险。你不警惕,它就可能来得又快又狠。

有人说,夏天是懒癌的季节,其实也是“药物事故的高发季”。不是药不好,是你用错了时间、错了剂量、错了方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李忠,王挺,李霞.高温环境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及对策[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10):1158-1162.

[2]张慧,陈宇,谢娜.高温天气下药物代谢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药师,2024,27(04):452-456.

[3]赵彬,韩雪,刘俊.慢性病患者夏季合理用药管理探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09):784-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