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柯坪:从驼铃古道到共富之舟——民族团结的千年回响

发布时间:2025-08-05 12:02  浏览量:1

穿越千年风沙,驼铃声声不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天山南麓的阿克苏地区柯坪县,悠远的驼铃声不仅是丝路记忆的回响,更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注脚。这里,骆驼不仅是沙漠之舟,更是文化之桥、团结之链,承载着柯坪县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的团结奋进史,见证着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驼铃古道:丝路长卷中的文明使者

两千年前,当张骞手持汉节踏过柯坪绿洲,当玄奘背负经卷穿越戈壁,骆驼的蹄印便深深烙在这片土地上。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柯坪县曾是商贾云集的枢纽,驼队在此卸下中原的丝绸、西域的玉石、波斯的琉璃。商旅们围坐篝火,用粟特语讲述长安的繁华,用汉语吟唱龟兹的乐舞,驼铃声中,不同的文明在此碰撞、交融。

柯坪县齐兰古城遗址。

柯坪县出土的唐代陶俑中,胡商与汉使并肩而行;民间流传的《骆驼客》歌谣里,维吾尔语与汉语词汇交织成韵。骆驼,以沉默的姿态,驮起了商贸的繁荣,更驮起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基因。这条驼铃古道,早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根脉,深植于柯坪县的每一粒黄沙之中。

驼影情深:血脉相连的精神图腾

“骆驼是沙漠的王者,是柯坪人民最亲密的伙伴”。柯坪人自古以来就酷爱养骆驼,历代不绝,对骆驼便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柯坪人的传说中,先祖曾与白骆驼寻得甘泉,从此定居绿洲;在现实生活里,家家户户以拥有驼群为荣,新生儿诞生要系上驼铃祈福,青年婚礼需以驼队迎亲彰显诚意。

柯坪县白驼山庄。

柯坪县的阿恰勒镇草场是出了名的当地人用来放养骆驼的地方。托盖奇(维吾尔语,意为“养骆驼的人”)艾沙•吐尔地的故事令人动容:祖孙四代人守护着骆驼,寒冬为幼驼缝制“棉衣”,酷暑为病驼彻夜守候,从爷爷早年给大巴依(维吾尔语:有钱人、地主)放骆驼,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峰自己的骆驼,到如今拥有上百峰骆驼。“它们不是牲畜,是家人。”这种情感早已超越对生计的依赖,升华为血脉相连的亲情。在柯坪县,关于骆驼的传说和故事代代相传,骆驼的形象也融入了柯坪县的文化艺术之中。骆驼,成为了柯坪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柯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驼业新篇:共同富裕的奋进之路

新时代的驼铃,正为柯坪县奏响振兴强音。走进玉尔其乡“红石榴”万驼园,挤奶车间里,驼乳经巴氏杀菌后发往长三角;电商直播间中,驼绒制品被抢购一空;工业园区内,驼酸奶、驼乳粉等20余种深加工产品走向“一带一路”市场。全县骆驼存栏量突破5.6万峰,带动3000余户牧民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曾经的“沙漠之舟”变身“致富之舟”。

柯坪县骆驼节。

文旅融合更让驼文化绽放异彩。柯坪县红沙漠景区的“丝路驼队”实景演出再现古商队盛况,骑行驼背穿越红沙漠成为网红打卡项目,“驼城”柯坪借力驼文化节擦亮城市名片。当浙江游客与本地牧民共舞麦西来甫,当广东客商品尝着驼奶馕赞叹“这就是民族交融的味道”,驼铃叮当处,正续写着新的团结故事。

夕阳西下,驼铃声再次回荡在柯坪大地。这穿越时空的声音,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召唤。从驼背上的文明交融,到产业链上的携手共富,柯坪人以骆驼为笔,以团结为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宏图里,书写着戈壁绿洲的华章。正如那永恒向前的驼队,柯坪县正沿着共同富裕的道路,走向更加璀璨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