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哈梅内伊露面:伊朗或临内战,三重危机逼近波斯古国

发布时间:2025-07-12 00:06  浏览量:1

2025年7月5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德黑兰伊玛目霍梅尼清真寺出席了伊斯兰教重要圣日阿舒拉节的悼念仪式。这是一项通常保密程度较高的宗教活动,但这次伊朗官方却进行了相对“高调”的宣传。伊朗国家电视台播出的画面显示,86岁的哈梅内伊走进清真寺并落座,现场人群高呼口号,他则挥手致意并点头回应。

然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异常。哈梅内伊全程没有发表演讲,表情显得迷茫,眼神略显空洞。经历了2025年6月那场伊朗近几十年来最严峻的伊以冲突危机后,哈梅内伊在镜头前的这种状态,引发了外界对其健康状况和政治生命能否延续的强烈猜测

或许,这位掌舵伊朗数十年的领袖,无论在生命还是政治上,都已“大限将至”

哈梅内伊的身体状况一直是个焦点。他的一生多次遭遇刺杀,其中1981年6月27日在德黑兰清真寺演讲时遭遇的炸弹袭击最为严重。那次藏在录音机里的爆炸炸断了他的右臂,导致其声带和肺部永久损伤,右手功能永久丧失。这份为伊斯兰革命献身的“活烈士”形象,曾是哈梅内伊权力合法性和地位牢固的基石,但也为其身体埋下了长期隐患。步入耄耋之年,他经常传出身体抱恙的消息。特别是在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发动“崛起的雄狮”行动,空袭伊朗核设施并斩首多名革命卫队高层的激烈冲突期间,哈梅内伊曾罕见地连续5天未公开露面。

虽然伊朗官方否认了关于“权力移交革命卫队”的传言,但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地下掩体转移画面,以及其子莫吉塔巴始终未获正式提名的现实,无不透露出权力过渡可能面临的混乱。

接班人困境是伊朗政坛公开的秘密。宪法规定最高领袖由专家会议选举,但该机构长期被保守派把持。哈梅内伊曾试图通过扶持总统莱希来平衡宗教世袭的质疑(莱希在2024年因直升机失事身亡),但莱希的意外离世让这一计划落空。2025年6月冲突期间革命卫队被传临时接管权力的举动,虽然被改革派批评为“违宪”,却深刻折射出伊朗政体的深层矛盾:当宗教权威与军事实力发生碰撞,究竟谁能代表“真主意志”?

哈梅内伊迟迟不愿放权,更大的原因可能在于他找不到一个绝对放心且各方都能接受的接班人——无论是其子还是前总统内贾德,似乎都非完美人选。但问题在于,若再不解决权力交接问题,伊朗内部积累的张力恐将爆发革命风险。

2025年6月这场为期11天的伊以冲突,无疑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它造成了伊朗方面935人死亡的惨重代价,其中包括38名儿童和102名妇女,彻底撕开了伊朗军事防御的脆弱性。以色列对哈梅内伊藏身之处的掌握,以及美国随后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更是暴露了伊朗情报系统的重大溃败。冲突集中暴露了伊朗的战略困境:号称坚固的“地下堡垒”福尔多铀浓缩工厂被以军精准摧毁,核威慑宣告失效;其苦心经营的“抵抗轴心”

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在冲突中表现乏力,代理人网络遭遇重创;叠加美国长期制裁的影响,伊朗经济已濒临崩溃边缘,石油出口量下降,通胀率飙升,民众排队抢购面粉的场景与1979年革命前夜惊人相似。这次冲突,被广泛视为伊朗内部腐朽落后的最大证明。

军事上缺乏有效应对手段,政治上各方势力心怀鬼胎,而年事已高的哈梅内伊,对国内保守派和改革派的号召力已大不如前。这场危机,可能正强力刺激着伊朗政治社会酝酿深刻变革,至于未来走向是更加宗教化还是走向世俗化改革,命运掌握在波斯人自己手中。

在国际层面,中国在各种平台为伊朗发声的努力值得关注。就在2025年7月,王毅外长在吉隆坡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时,明确反对美国打击伊朗核设施,强调“武力换不来和平”,开启了恶劣先例。在所有大国中,中国展现出相对明确的“善意斡旋者”姿态,这与2023年促成沙特-伊朗复交的外交突破一脉相承。中国将伊朗纳入金砖国家,并推动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本质上希望帮助伊朗发展经济,认为“搞好了经济很多问题就不难解决”。

然而,伊朗对中国的信任始终存在一层隔阂。尽管中国援建的德黑兰地铁等项目切实改善了民生,但伊朗精英阶层仍抱有天生的戒心和不信任感。这种心态源于多重因素:一是历史心结,曾统治中东千年的波斯帝国后裔,在心理上难以完全接受“被帮助者”的定位;二是地缘博弈考量,伊朗担忧中国与沙特等海湾国家走近会削弱自身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三是在应对西方制裁方面,伊朗似乎更倾向于借鉴俄罗斯的“反制经验”。

这种矛盾心态在2025年7月的阿舒拉节前后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享受中国合作带来的实际便利,另一方面伊朗媒体却仍在炒作“中国间谍渗透革命卫队”的谣言。

站在2025年7月的十字路口,波斯古国正面临关乎未来的三重抉择:哈梅内伊一旦突然离世,革命卫队与宗教领袖间的权力斗争会否引发内战?继续发展核武器将招致更猛烈打击,但放弃又可能被视为对革命理想的背叛,核政策该如何转向?对外关系是继续充当“反美急先锋”,还是效仿沙特走向更务实的外交路线?

有分析指出,伊朗若想突破困境,需完成制度革新(建立透明权力过渡机制)、经济突围(利用中国-海合会自贸区等机遇实现石油贸易多元化)以及社会和解(缓解保守派与改革派撕裂)这三大转型。

当哈梅内伊在阿舒拉节清真寺的阴影中沉默挥手时,德黑兰街头已悄然出现要求改革的标语。这个曾诞生居鲁士大帝的文明古国,能否在21世纪的权力与危机漩涡中找到新生之路?

答案或许就藏在霍梅尼陵墓的穹顶之下——那里既镌刻着“不要东方,不要西方”的革命誓言,也映照着波斯人对自身命运与现代化道路的永恒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