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河流能不能调水?新疆给出答案,北水南调让新疆荒漠变绿洲!

发布时间:2025-07-11 01:01  浏览量:1

从寸草不生到塞上江南,全靠一条人工河逆天改命。耗资30亿在新疆荒漠中修一条人工河到底值不值?河里的水又是从哪来的?

用寸草不生来形容曾经的新疆克拉玛依完全不过分。它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2500毫米,对于当地来说缺水是常态。虽然境内有三条河流,但基本都是季节性河流。

水量最大的白杨河,年径流量才1.1亿立方米。如果遇上枯水年水量短缺,很难供应当地居民的生活。1979年时,克拉玛依市区植被覆盖率才1%,完全是一副荒凉萧条的景象。

但这里不能没有水。克拉玛依是我国的石油重镇,上世纪50年代地质勘探队在当地的黑油山下,发现了中国首个大型油田。一时之间全国各地的石油工人涌入克拉玛依,却发现这里因为缺水,很难进行石油开采甚至是居住。

根据克拉玛依区科协资料,当时给油田供水要靠骆驼和汽车,到上百公里外的玛河拉水,最夸张的时候甚至要接雨水度日。对居民生活和石油开采工作来说,都是巨大的阻碍。正在一筹莫展之时有人注意到,额尔齐斯河离克拉玛依直线距离只有300多公里,为何不把额尔齐斯河的水引过来呢?

额尔齐斯河是新疆第二大河,也是一条国际河流。它从中国新疆出境,一路流经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最后注入北冰洋,仅中国境内的年径流量就高达111亿立方米。过去这些河水白白流出国境,如果能利用起来引给克拉玛依,完全能解决缺水问题。

于是在1997年,引额济克工程正式启动。然而水渠的开凿工作并不容易,不仅要穿越广阔的戈壁沙漠,还要翻越三座山脉。而且克拉玛依夏季热起来,地表温度能达到70℃,冬季最低温度又在-40℃以下,冻土平均厚度超100厘米。这对当时的技术来说,修建难度堪比登天。

然而数万名建设者不辞辛苦,硬是头顶烈日酷暑和冰雪严寒,在沙漠里用双手开凿出475公里长的人工河。2000年,随着工程竣工克拉玛依彻底告别了缺水。这条人工河每年引水4亿立方米,满足100万人的生活用水。并且这些水还为克拉玛依新增了6.7万公顷的耕地,被誉为克拉玛依的“生命线”。

因为这条生命线的存在,克拉玛依的植被覆盖率从过去的1%,上升到了2024年的56%。有了植被的保护,哪怕距离盆地内最大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只有15公里,也不再受到沙尘暴困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2天。

如此优越的环境,让克拉玛依成了动植物的家园。目前当地已有570种野生动物,甚至出现了黑鹳这样的濒危物种。

此外引额济克工程的成功,为额尔齐斯河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经验。很快,引额济乌工程在2001年启动。将克拉玛依的调水路线延伸至乌鲁木齐市,并在2005年完工。两地因此实现了从寸草不生到塞上绿洲的奇迹逆袭。

参考资料:

1. 克拉玛依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变迁简记——克拉玛依区科协

2. 让油气勘探的“眼睛”更亮——克拉玛依日报

3. 探寻克拉玛依生物多样性蝶变“密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4. 克拉玛依的生态逆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