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唯一西夏双头佛在俄国!中国国宝为何永驻他乡?

发布时间:2025-07-09 06:16  浏览量:1

圣彼得堡冬宫展柜中,有一尊造型奇特的佛像。它生着双头四臂——左首低垂悲悯,右首微侧慈祥,四臂舒展若迎风莲华。

很少有人知道,这件文物来自“中国近代文献的四大发现”之一——“黑水城”遗址。(其它是:殷墟甲骨,敦煌遗书,居延汉简)

内蒙古额济纳旗戈壁深处,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墙遗址。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又称“黑水城”。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西夏国,黑水城为其西北军事重镇。

“黑水城”遗址

翻开历史会发现,黑水城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凡。

作为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它既是防御吐蕃的军事重镇,又是连接河西走廊与漠北的商路枢纽。鼎盛时城内街市纵横,官署、佛寺林立,常住人口近万。1226年蒙古铁骑破城,传说黑将军将80车珍宝倾入枯井,血战而亡。

1372年明将冯胜为剿元军残部,改道黑河致城内水源断绝。居民撤离后城池荒废,五座藏式佛塔留存至今(最高12米)。

考古探铲曾在此刮出五层文明堆积:最底层汉晋陶片,中层西夏瓷釉,顶层蒙元钱币。公元1226年之前,这里商铺林立、佛寺钟声悠扬。蒙古铁骑破城后,《马可·波罗行纪》仍记载此处为"亦集乃路枢纽",驼队满载丝绸西去。

六百年后,因为黑将军80车珍宝的传说,这里成了沙俄觊觎的坐标。

19世纪末,沙俄势力深入中国西北。作为从蒙古高原进入中原的踏板,沙俄对阿拉善盟地区开始重视起来,打着学术名义的“文化远征军”首先进入这一地区探险。

1907年11月18日,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自召见科兹洛夫(沙俄上校、俄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拨款3万卢布装备探险队。在“寻找野生动物”的旗号下,藏着不可告人的使命——为俄国掠夺文化资源,绘制军事地图。

科兹洛夫备受鼓励,在感到无比“光荣”之下,暗下决心,一定要设法揭开黑水城之谜。他召集了一些信得过的亡命之徒,风风光光地前往中国。

临行前,科兹洛夫就听说过黑水城附近“ 拨开沙土,就可找到银质的东西。”

科兹洛夫

当贪婪的科兹洛夫一行,来到巴丹吉林沙漠。当地牧民警惕地拒绝带路——他们太清楚这些“探险家”的真面目。

但科兹洛夫用俄国步枪、留声机和双倍俸禄的承诺,撬开了蒙古王爷的嘴。王爷派出的向导,最终将强盗引向了黑水城废墟。

当探险队在荒漠中跋涉 10 天,终于望见 12 米高的西藏覆体式佛塔时,这位沙俄上校在日记里写道:"那一刻的狂喜,让干渴与饥饿都成了幻影。"

他不知道,自己脚下的每一粒黄沙,都藏着西夏文明的密码。

第一次劫掠发生在1908年4月1-13日: 短短13天,铁铲翻飞。佛像、钱币、文书……200件文物被疯狂塞进箱子。

此时,世上仅存的一尊双头佛在沙土中显露真容——一体四臂,双面含笑,见证着西夏佛教的绝代风华。

当第一批文物被送到俄国,整个圣彼得为之堡震动,沙俄下令:“不惜代价,重返黑水城!”

于是,1909年6月,科兹洛夫卷土重来。烈日炙烤下,他下令横扫城外佛塔。

此时的黑水城,俨然成了沙俄探险队的 "私人领地"。科兹洛夫在城西西墙支起营帐,每天有毛驴队从额济纳河谷运来饮水和羊肉,土尔扈特王爷甚至派来雇工协助挖掘。“荒废的古城突然复苏了”,他在日记里得意地描述:"工具鸣响,尘土飞扬,就像在为我们的发现欢呼。"

这场 "欢呼" 实则是一场浩劫。探险队推倒7多座佛塔,80% 的塔基被翻挖殆尽,连城墙砖缝里的残片都没放过。

一座10米高佛塔被凿开——2400卷西夏文书如瀑布倾泻!经史子集、律法医书、佛经画卷……层层叠叠,堆满塔底。科兹洛夫惊呼“伟大的塔”,手下昼夜劫运9天。

这些文物为何会集中在佛塔中?学者推测,1227 年西夏灭亡前夕,僧人将珍贵典籍封入塔中避难。

在 "伟大的塔" 内,除了文献还有大量佛画,其中《阿弥陀佛接引图》用矿物颜料绘制,历经千年仍色彩鲜艳。更令人唏嘘的是,西夏人翻译的《论语》《孙子兵法》证明,这个少数民族王朝早已深度融入中华文明,却因蒙古铁骑的摧残,差点从历史中彻底消失。

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夏宫欣赏 "战利品",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首次公展时,欧洲学界震惊不已。但当时没人能读懂西夏文,这些文献被束之高阁,

《番汉合时掌中珠》内页

直到 1909 年汉学家伊凤阁偶然发现《番汉合时掌中珠》。这本不起眼的小册子为木刻本,共37页,每页7行,每行两组西夏文-汉文对照词,是真正的双语词典。

正是它的发现,让已 "死亡" 数百年的西夏文重新 "开口说话"。

1926年,科兹洛夫三闯黑城。他目标明确:找到黑将军埋藏的黄金!雇佣牧民在西北角(将军府遗址)疯狂深挖。但诡异突至:两名队员在坑中鼻孔喷血,暴毙而亡!科兹洛夫惊惧填埋盗洞,仓皇逃离。

但他并非空手而归:在城东佛塔内发现25幅西夏时期绢画、藏式佛塔内300张佛画……但最神秘的发现,是“伟大的塔”中的一具坐化女尸。俄学者宣称她是西夏皇后罗氏,骸骨却在二战中离奇消失,只留下千古悬案。

科兹洛夫的挖掘行动,也触发了西方盗宝潮——斯坦因、华尔纳、斯文·赫定接踵而至,将遗址啃噬殆尽。

吨级国宝散落全球13国:

俄罗斯藏有80% 的西夏文献,包括孤本《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该法典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少数民族政权法典,共20卷1500余条,详细记载西夏行政、军事、民法制度。

美国国会图书馆镇馆之宝——居延汉简,出自黑水城。

日本掠走大量佛教艺术品……

双头佛(62厘米): 全球唯一实物,一体双首四臂,西夏佛教艺术巅峰

《番汉合时掌中珠》: 破译西夏文的"罗塞塔石碑",1190年刊印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中国首部少数民族法典,20卷西夏社会全景图

居延汉简(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汉代边塞军事档案,丝路活化石

1956年,中国考古队首次科学考察黑水城。

1983-1984年内蒙古考古所发动最大规模抢救:清理1100平方米遗址,发现汉、西夏、蒙古等文字文书3000余件。残页中的《河西田亩册》揭露元代屯田制度,《亦集乃路状》还原城市管理——但相较俄藏吨级文物,不过是沧海一粟。

2001年国务院将黑水城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建立防风固沙工程;2012年启动三维数字化存档,对遗址及周边进行航测扫描。

1993-2000年中俄合作出版《俄藏黑水城文献》1-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完成全部30册出版,这些影像成了研究西夏的重要依据。

如今,黑水城遗址西北角,科兹洛夫挖掘的深坑仍如一道狰狞伤疤,在风沙中裸露。无人机掠过12米高的西夏佛塔,扫描仪正一寸寸记录墙体的裂缝。

黄沙能掩埋城池,却埋不掉一个民族的痛感。 那40头骆驼驮走的,不仅是金佛与法典,更是文明血脉的强行割裂。

当《天盛律令》的电子影像在屏幕上闪烁,我们迎回的是数据,还是尊严?或许答案就在风化的城墙夯土里——守护文明,从不让国宝成为他乡展柜的标本开始。

(文中部分照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