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知识体系

发布时间:2025-07-09 19:23  浏览量:1

一、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结构模式

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常见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①基本模式(单线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如《大卫•科波菲尔》②双线模式由两条线索组成。主线(主要人物)——副线(次要人物);明线——暗线。如《药》③摇摆式(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④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突转)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如《警察与赞美诗》

2.线索

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阅读时,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①以人物为线索鲁迅《孔乙己》以“我”——咸亨酒店的一个“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鲁迅《祝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②以事物为线索(物线法)莫泊桑《项链》“丢项链——找项链——还项链——识项链”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奥斯特洛夫斯基《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展开情节。①情节上单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推动情节发展。明线:内容更集中、突出暗线:情节安排更加巧妙②人物上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双线:人物更饱满、充分③主题上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揭示主题。暗线:在深层面上揭示社会矛盾或斗争焦点,使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④效果上双线并行,小说内容得到充分展示。

3.叙事技巧(谁在叙述?怎么叙述?)

谁在叙述?

第一人称

① 是文章的线索人物 ,贯穿全文 。

② 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可以增强小说的可信度、真实感和感染力,便于抒发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

③ 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通过我的(参与…事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 便于抒发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见证了人物品质或精神

第二人称

1.使读者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文章中去,有很强的代入感,带来强撼的情感,

2.便于作者抒发内心情感,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3.让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随和,以对话的口吻叙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

第三人称1.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更直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2.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好的展开文章的叙述,使文章娓娓道,不做作,不矫情。3.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

怎么叙述?

(1)叙事顺序

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兴趣,波澜起伏。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2)叙事节奏

叙事速度的快慢缓急,包括场景、概要、延缓、停顿、省略五种形式。

(3)叙事视角

1)全知视角(叙述者>人物)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作用:①视野开阔 ②叙述自由 ③客观全面

2)有限视角(叙述者=人物) 如《百合花》,以海明威为代表《老人与海》

作用:①设置悬念 ②增强代入感与真实性 ③还原事物本来面貌

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②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

③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④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⑤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⑥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4)叙事方式

①散文化、魔幻话、客观化、幽默化

②对话式、独白式、讲述式、意识流式、交织式

(5)情节技巧

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叙事语言(语言赏析)

思维路径提炼句式语言特点表达技巧答题要点

怎么写

运用了.....

①词语形式:

叠词、动词、语气词

②句式特点:

感叹句:情感强烈

疑问句:发人深省

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明

短句:节类鲜明,简洁有力

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

散句: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③语言风格:

朴实自然、清新明快、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词彩绚丽、辛辣尖锐......

④语体色彩(特色):

口语:朴实、风趣、形象、生动,有地方色彩

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

⑤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技巧:

想象、联想、对比、衬托

表现手法:

象征、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结构特色:

伏笔、铺垫、过渡、照应、悬念、首尾呼应...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排比 、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引用

①表现手法

②结构特点

③修辞手法

④语言形式特点

写什么写了.....确定指述对象,抓住对象特征为什么写具有了表达(表现)了......突出了....暗示了...①艺术效果②作者情感图③人物形象④情节内容⑤作用

4.情节作用

结构上题,呼应标题,照应前文;引出下文、统领全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内容上对环境突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对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对主题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对读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写景式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①情节本身——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②对主题——暗示或突出了主题(某种社会现象)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形象性格的关系——变现了人物精神、性格等

如《水浒传》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3)结尾段的作用

出人意料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突出文章主旨令人感伤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令人欢喜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戛然而止①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②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以景作结①结构上,照应标题,首尾呼应;②情节上,暗示情节发展、故事结局;③人物上,烘托人物;④主题上,升华主题;⑤读者上,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二、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等。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描写的风雪。

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术语对环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③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代……时间(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对情节④暗示、铺垫或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场景转换);⑤作为情节线索,勾连故事;推动……发展,暗示……转换,勾连……情节,为……作铺垫,为……埋伏笔。对人物⑥暗示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或烘托衬托人物心理;暗示……思想,侧面写……性格,烘托……心理。对主题⑦揭示或深化主旨,增强意蕴,情景交融,营造意境。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深化……主旨。

2.社会环境: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院落的布置和室内的陈设,属于“硬”的社会环境;人物间的关系,属于“软”的社会环境。

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提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作品主题。

3.概括、分析环境描写

(1)概括环境特点

①自然环境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自然环境的特点。

第一步:找出对应语句: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

“(林冲)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林冲沽酒返回时,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

第二步:找出其中描写风雪的修饰语,如 “卷”“大”“紧” 等字。

第三步:概括环境特点:风大雪猛

用术语答题:

宁静清幽、安适恬静、宁静祥和、生机勃勃、春机盎然

万物复苏、清新明丽、清新脱俗、轻松和谐、鲜妍明媚

温馨和谐、绚丽多彩、宏伟壮丽、雄浑壮阔、气势磅礴

凄凉、萧瑟、寒冷、凋零、稀疏、单调、萧条、丑陋

衰败、凝重、沉郁、压抑、凄美、恶劣、恐怖、阴森

②社会环境

“时”的角度:“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地”的角度:“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人”的角度:“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分析。

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厘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

“事”的角度:“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因素,比如“商品经济大潮”“竞争激烈”等。

“物”的角度:主要指建筑物的特点,还有一些独具时代或地域色彩的器物、摆设等。

“俗”的角度:指社会风气、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软”环境特征。

如:《边城》中的环境特点。

“水面上第一次听到了鼓声,许多人从这鼓声中,感到了节日临近的欢悦。……,这之间,便有些眼目所难见的人事哀乐,在这小山城河街间,让一些人嬉喜,也让一些人皱眉。”

——描写端午节期间赛龙舟的热闹场景,展现边城的节日风俗

“这小城里虽那么安静和平但地方既为川东商业交易接头处,因此城外小小河街,情形却不同了一点。也有商人落脚的客店,坐镇不动的理发馆。此外饭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莫不各有一种地位,装点了这条河街。还有卖船上用的檀木活车、竹缆与罐锅铺子,介绍水手职业吃码头饭的人家。小饭店门前长案上,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钵头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红筷子,不拘谁个愿意花点钱。”

——作为商业交易接头处的河街,有着丰富多样的商业活动和世俗生活场景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

——体现出边城生活的闲适与宁静

(2)分析环境描写的技巧

①抓特征:形、声、色等;

②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白描、工笔等;

③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④顺序:远近、高低、内外、点面结合;

⑤角度:动静、虚实、正侧、细节描写;

⑥方位: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定景换点等

⑦选取代表性事物

4.答题提示与模式

(1)审题

①审清所给文字及所在位置,尤其要把散见的写景文字找足找全。

②审清问法:问的是景物特点还是景物作用。尤其区别“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特点”的答题方向。

(2)答题

①如果景物出现在开头,那么其作用主要是:

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感情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加舒缓自然、顺理成章。另外有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主人公的作用。

②如果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作用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中,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③如果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

④如果景物描写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

小说的景物描写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三、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群像人物)

1.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包括两个方面

外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外貌、职业、身份、生活习惯等,

内在特征是指人物的性格、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人物描写方法直接描写肖像、神态、动作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交代人物,突出特点,展示人物性格品质。语言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心理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细节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 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侧面描写

他人衬托、他人评价

更多地是通过环境描写与他人的言行来烘托、反衬人物的性格、命运。

侧面描写是刻画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它是通过对相关人、事、物、景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形象。

这种手法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其方式方法主要有两种。

物象衬托环境衬托

2.人物和物象的作用

主要人物①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经历和反抗,过程小说的主要情节。②对主题:形象具有典型性,反映社会现实,揭示主题如《骆驼祥子》中祥子从勤劳善良到堕落的转变,反映了旧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摧残。

次要人物

①对人物:烘托主要人物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夫人、邢夫人等次要人物的表现,衬托出王熙凤的泼辣、精明。

②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作线索贯穿全文(如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

如《孔乙己》中的“我”(酒店小伙计),见证了孔乙己的命运起伏,推动了情节发展。

③对主题:与主要人物一起揭示主题

群像人物

①对环境:揭示社会环境。群像人物的思想观念、生活状态能展示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

如:《阿Q正传》中未庄的群众,反映了旧社会农村地区的愚昧与落后。

②渲染、营造气氛。

如《祝福》中鲁镇众人对祥林嫂的冷漠,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气氛。

③对主题:揭示主题。群像人物的共同特征,可以强化作品对某类现象或问题的批判。

如《祝福》中鲁镇众人对祥林嫂的冷漠,体现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批判。

物象①对人物:烘托人物形象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丢掉随身携带的酒葫芦,体现林冲对过往生活的决绝,从此走上反抗之路。

注:小说中的“我”与散文中的“我”不同,他是小说中的人物,但不一定是作者自己。是故事的讲述者、见证者或参与者。

3.答题提示和模式审题要审清三点:

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整体把握的提问方式:①他是什么样的人?②请结合全文,分析其性格特点。局部分析的提问方式:①画线的句子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②画线的句子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概括/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性格/形象性格是内在;形象是外在+内在

答题格式

(1)整体把握题

①只要求概括形象或性格,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之间不能交叉。

②整体分析,可有两种思路:

概括→分析:先总评,用几个关键词高度概括出人物形象(性格)的特点,“×××是一个……的形象”,接着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论证分析。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特点)+分述性格特点型逐点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特征A+分析;特征B+分析;特征C+分析……

(2)局部分析题

先看描写类型: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

再抓关键词:凸显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或心理,

最后结合情节推进、故事相关背景,就可以准确概括人物的心理或性格。

(3)用术语答题

角度内容角度内容祖国角度心系祖国,热爱民族;默默奉献家乡角度眷恋家乡,安重迁;怀念故士,乡情无限自然角度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家人角度孝敬父母,心怀感恩;关爱子女,舐犊情深

做事角度

忠于职守,认真执着;

吃苦能干,喜欢拼搏;

勇于创新,勤奋好学;

反对权威,积极开拓;

不计名利,奋斗不懈;

任劳任怨,从容沉着;

知错即改,向善嫉恶;

老当益壮,坚毅果决;

雷厉风行,文韬武略;

技艺高超,为人楷模。

修身角度

端方正直,襟怀坦荡;

纯朴率真,胸怀宽广;

心灵纯洁,心地善良;

安守本分,开明放旷;

有责任心,勇于担当;

坚持原则,敢作敢当;

人格独立,自尊自强;

隐忍内敛,个性张扬;

不拘小节,洒脱放浪;

淡泊宁静,通情达理;

是非分明,深明大义;

奉公守法,严以律己;

别人角度心有博爱,推已及人;慷慨热情,诚实守信;谦卑宽容,和蔼可亲;关注弱者,关爱他人;同情不幸,乐于助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生活角度热爱生活,珍爱幸福;追求简单,容易满足;甘于平凡,低调俭朴;渴望自由,超尘拔俗;思想敏锐,明察世故

苦难角度

直面困难,顽强坚忍;

处于逆境,有进取心;

身残志坚,知难而进;

憧憬未来,淡定自信;

乐观向上,挑战命运。

缺点角度

心灵扭曲,冷酷虚伪;

固执倔强,率性而为;

爱慕虚荣,思想颓废;

喜欢炫耀,爱说是非;

胆小怕事,谨小慎微;

妥协退让,墨守成规;

逆来顺受,命运可悲;

孤芳自赏,消极自卑;

争强好胜,好高警远;

贪图享乐,狡猾贪婪;

骄横狂妄,任性傲慢;

孤傲自坐,井观天负;

自命不凡,耿直偏激;

心怀成见,圆滑世故;

多疑藏奸,脱离实际。

四、主题、标题探究

1.主题

揭示人性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思想品德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针砭时弊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用故事的形式加以揭露和鞭挞(以小见大的手法)。寓言人生通过寓言形式,将人生的重大问题(人生哲理)寓于故事之中(常用象征)。(如《变形记》)百态人生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如《祝福》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2.标题

表层义:

表面义+真实义

深层义:

①修辞义: 双关义、比喻、象征借代义等(双重或多重)

②引申义: 指代义、牵连义——与题目相关人事物等涉及含义。

③主旨义: 情感义、事理义、哲理义《文化精神道德审美等层面)

④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内容

对环境

①点明时间地点,人物等环境特征,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情感基调等

②交代人物活动或出场背景,创设故事背景,

1.这个题目是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的作用

2.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人物XX形象

3.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文章的XX主题

4.替代的题目有XX缺点

对人物文中人: 衬托或突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等。对读者: 设置悬念,引起好奇心和阅读兴趣等对主题: 揭示/暗示/突出主题,表达某情感态度等。结构对情节①概括情节/线索贯穿/组织全文/结构脉络清晰/推动情节/设置悬念/伏笔照应②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技巧

对技巧

双关义:表层义(原本义;具体实指义),深层义(引申义,抽象虚指义),比喻象征义。

悬念《琴声缉凶》、反问《丧钟为谁而呜》、反讽运用反语,增加文章的讽刺效果,揭示文章的主题。对比,强化效果。化用(引用)古诗词、成语,富有诗意;简洁凝练;含蓄隽永,具有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