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好牌打成稀巴烂!东北从钢产量占全国95%到人口外流!

发布时间:2025-07-09 02:24  浏览量:1

全国694座城里,有69座亮了“资源枯竭”红灯,近十分之一!这69座城里,东北(含内蒙古东部)占了30座——差不多每两座枯竭城里,就有一座在东北。更扎心的是,这30座城里,16座是砍光树的“林城”,11座是挖空煤的“煤城”,石油、铁、钼各一座。煤城、油城、林城,都是资源饭吃撑了的主儿,咋到了东北,就成了“资源枯竭界”最惨的显眼包?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唠:东北模式到底踩了多少坑,才把“共和国长子”活成了“转型困难户”?

一、煤城:挖煤挖到房子论斤卖,这坑谁填?

先看最惨的煤城。辽宁阜新,全国第一个被贴“资源枯竭”标签的城市,当年多牛?光一个海州露天煤矿,巅峰时挖的煤能占全国十分之一。从光绪年间挖到2005年,挖出来的坑比阜新市中心还大,现在荒草长得比人高,成了“国家矿山公园”——说难听点,就是拿城市伤疤当景点。

阜新的命门在哪儿?产业单一到离谱。90年代中后期,全市76%的工业产值靠煤电,挖煤、发电,再把电卖出去,完事儿。煤一枯竭,直接断粮。2000年底,全市近一半工厂停工,四分之一城里人收入低于低保线,三分之一职工下岗,失业率辽宁第一。啥概念?走街上碰见三个人,就有一个没工作,搁谁不慌?

更惨的是鹤岗,这几年靠“5万买套房”成了“躺平圣地”。但你以为是浪漫?是真穷。巅峰时鹤岗靠煤矿养了几十万人,煤挖完了,人跑了,房子没人住,可不就白菜价?有段子说“鹤岗一条大街一栋楼,一个警察管两头”,虽然夸张,但空城化是真的。为啥煤城这么惨?因为挖煤这活儿太“短平快”——挖出来就能卖钱,谁还费劲搞深加工?等煤没了,除了会挖煤,啥技能没有,转型?难如登天。

东北11座煤城,阜新、鹤岗、抚顺、鸡西……个个都是这路子。挖煤时爽歪歪,煤一完,集体傻眼。对比南方的煤矿城市,比如安徽淮南,人家早早就搞煤电联营、煤化工,把煤变成甲醇、尿素,产业链拉长了,抗风险能力就强。东北煤城呢?守着“挖煤=赚钱”的老黄历,等反应过来,煤已经挖得差不多了,这才叫“起大早赶晚集”。

二、油城:靠进口原油续命,盘锦凭啥能逆袭?

同样是不可再生资源,油城的命就比煤城好太多。辽宁盘锦,1984年才建市,靠辽河油田火起来,1996年原油产量巅峰1552万吨,2008年就成了“资源枯竭城市”——才24岁,比很多打工人还年轻,就“油尽灯枯”了。但你猜怎么着?现在盘锦活得比谁都滋润。

秘密就俩字:炼化。石油这东西,跟煤不一样。煤挖出来要么烧,要么发电,产业链短得像夏天的冰棍;石油不一样,能炼汽油、柴油、塑料、化纤,甚至化妆品原料,产业链长到能绕地球半圈。盘锦当年没光想着挖油,顺手建了一整套炼化厂,从原油到成品油,再到精细化工,啥都能干。

更绝的是,盘锦有海!辽东湾边上,建了个石化基地,沙特阿美直接砸了837亿,建世界级炼化厂,每年加工1500万吨原油——比辽河油田一年产量还多,一半从中东进口。2022年盘锦GDP才1300多亿,这项目投产后,年销售额能超千亿,等于再造一个盘锦。你看,没了自家油田,照样能进口原油搞加工,这叫“把加工厂留住,资源从外面买”。

大庆也学精了。虽然还没被列入“枯竭名单”,但油田产量从5000万吨跌到3000万吨,采出来的98%是水,再不转型就晚了。大庆石化现在小一半原油从俄罗斯进口,走中俄管道运过来,加工成乙烯、聚乙烯,照样赚钱。为啥油城能玩这手?因为炼化设备是“重资产”,建起来不容易,搬走更难,只要有原油进来,就能开工。煤城呢?挖煤的设备,除了挖煤啥也干不了,煤没了,设备就是废铁。

三、林城:砍光树还能“啃”俄罗斯,伊春的求生欲有多强?

再看林城。东北16座林城,伊春最典型。“林都”伊春,占全国0.34%的地盘,输出了五分之一的木材,累计2.7亿立方米——要是把这些木头一根根接起来,能从地球铺到火星(当然,没人真这么干)。但砍得太狠,原始森林变成次生林,一下雨就水土流失,大兴安岭的林子甚至向北退了200公里。2008年,伊春成了“资源枯竭城市”,2013年干脆封山育林,不准砍树了。

封山第一年,伊春GDP掉了9%,财政收入暴跌17%,比煤城还惨。但林子是可再生的啊!伊春转头搞“林下经济”:种人参、养湖羊、采山货,2020年林下产业产值破百亿。更聪明的是,自家树不让砍,就进口俄罗斯的!绥芬河口岸拉过来的俄原木,在伊春加工成板材、纸浆,再卖到关内,等于把“伐木厂”变成“木材加工厂”,原料从俄罗斯进口,附加值留在本地。

现在伊春还搞旅游,林海雪原、火山温泉,冬天游客乌泱泱的。83万人口,靠林下经济+旅游+进口木材加工,日子虽然不如当年砍树时滋润,但至少饿不死。对比煤城,林城的优势在于:资源能再生(种树),还能进口(俄木头),转型路子比煤城宽得多。

四、东北模式为啥最惨?三大坑,一个比一个深

煤城惨、油城能续命、林城能挣扎,但整体看东北30座枯竭城市,为啥还是全国最惨?说到底,踩了三个大坑。

第一个坑:工业化太早,把家底提前霍霍光了。 东北工业化有多早?1943年钢产量87万吨,占全国95%;1949年鞍钢产了全国63%的钢;“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三分之一在东北。那时候全国都指着东北要煤、要钢、要石油,东北就敞开了挖、使劲儿炼。问题是,资源是有限的,别人还在攒家底时,东北已经把矿脉挖得七七八八了。等改革开放后南方开始搞工业化,东北的资源成本已经高得吓人——自家铁矿品位20%,澳洲铁矿品位60%,运到中国港口的价格比东北本地挖矿还便宜,你说东北钢铁厂咋竞争?

第二个坑:地理和邻居,一个比一个拖后腿。 总有人拿东北和德国鲁尔区比,说都是老工业基地,鲁尔区能转型,东北为啥不行?傻了吧!鲁尔区有莱茵河啊!杜伊斯堡港走莱茵河到鹿特丹港才230公里,万吨轮直接开到厂门口,运费低到忽略不计。周边还有法国、荷兰、比利时这些“有钱邻居”,产品造出来就能卖。东北呢?最近的出海口营口港,离大庆800多公里,离阜新500多公里,火车拉煤到港口,运费比进口煤还贵。周边邻居更别提了:俄罗斯远东穷得叮当响,蒙古国除了矿啥也没有,朝鲜自顾不暇。想靠邻居带动?做梦!

第三个坑:人口外流+生育率低,连本地市场都保不住。 资源枯竭城市最怕啥?人口流失。人一走,消费没了,房子空了,企业也不想来了。东北这几年人口外流有多严重?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东三省人口比2010年少了1100万,相当于流失了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年轻人往南方跑,留下的大多是老人,生育率全国垫底。阜新、鹤岗这些煤城,人口一年比一年少,本地市场不断萎缩,企业想转型搞消费品?没人买啊!反观南方资源枯竭城市,比如江苏徐州(全国唯一的江苏枯竭城市),虽然煤矿也不行了,但靠着长三角的人口和市场,搞装备制造、新能源,照样活得风生水起。东北缺的,就是这种“人口红利”和“市场红利”。

五、不是东北人不行,是“资源诅咒”太狠

有人说东北人懒、不愿转型,这纯属瞎扯。盘锦能拉来沙特投资,伊春能搞林下经济,大庆能进口俄油,说明东北人不傻,也在使劲儿自救。但“资源诅咒”这东西,一旦沾上,太难摆脱。

啥是“资源诅咒”?就是靠资源吃饭太容易,没人愿意费劲搞创新、搞转型。东北当年挖煤能赚钱、炼油能赚钱、砍树能赚钱,谁还愿意搞技术研发?等资源没了,才发现自己除了卖资源,啥核心技术、产业链优势都没有。南方为啥能崛起?因为没资源啊!浙江没煤没铁,只能搞小商品、搞电商;广东没油没矿,只能搞外贸、搞制造。逼出来的转型,反而成了优势。

现在东北想转型,难,但不是没机会。油城学盘锦,抱紧“进口资源+炼化”大腿;林城学伊春,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煤城呢?可能真得靠国家拉一把——比如把废弃矿坑改造成储能电站,或者发展光伏、风电,毕竟东北地多、光照足、风也大。

说到底,东北模式的惨,不是一城一地的错,是时代的烙印,是资源陷阱的必然。但69座资源枯竭城市里,总有人能爬出来——盘锦靠炼化逆袭,徐州靠制造业重生,景德镇靠陶瓷文创翻身。东北这30座城,只要别再抱着“资源饭”不放,找准自己的路子,未必不能上演“绝地反击”。毕竟,谁还没当过“长子”呢?瘦死的骆驼,只要肯站起来,照样比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