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的三个好友:一个被他送进战犯管理所,还有两个把他推上绝路
发布时间:2025-07-08 13:56 浏览量:1
四十岁上下,一身西装,那头西式斜分的头发显得不太服帖。有时精神,有时凌乱。戴笠进门,说话时从不遮掩锐利的眼神,哪怕对方是美国来的密码行家。你见过吗?雅德利直接说他惹人怕,可这句话其实挺荒唐。“中国最可怕的人”,他怕的多了,哪回都没真硬气过。身边绕着冷眼的上司和同僚,真有如地狱翻滚。哪怕电报都得小心写,每封都可能要命。到底谁才让他提心?数不清,倒是身边那些“朋友”,一个个终也带着晦气。
转过来看,戴笠的军衔其实一直很尴尬。挂多少星星不都随便,上校、少将都像“租来的”。真有什么权力云集,还是因为蒋介石说一句话的事。所以,排一堆戴笠怕的人,估计能列满整个会议厅。军统局,不就是老蒋点名谁做主就谁做主?但戴笠也精,他从不把话说死,眼观六路,身段软,换个人就不见得能这样屈能伸。
有些人是不是掏心掏肺,那不好说。但这份社交本事,是戴笠的武器。周围的朋友,不能说不多,重要的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而他们身上,蹭着他出世入世的气味,都是风雨里结出来的果实。我们说文强、毛人凤、胡宗南,没准只是巧合地聚在戴笠生命的节点,劫后余生的人倒都留过名字,结局却大有不同。
有人翻旧帐,说文强是戴笠的福星——也是送祸来的人。文强年纪轻轻黄埔毕业,三十出头就做过党委常委,军功赫赫,正统共产党人。可惜后来风向一变,被抓住后没忍住,跟审查他的领导罗世文吵了个天翻地覆,这下连命都差点不保。上海找老熟人喊冤,时运不济,正赶上地下组织被一锅端。头一次觉得,气数难违。
这时廖宗泽吹了声口哨,把文强带到戴笠面前。戴笠笑盈盈,嘴上称兄道弟:“你黄埔第四期,官大资历厚。我资历还压你下头。”一番说词,比安慰更像诱惑。那时候,戴笠说一句话像抛绣球,文强接住了。气不过,流落上海,正巧戴笠顺水推舟,“合作吧”。人生到这步,多少都带点赌气。戴笠这种人,越是“落难兄弟”越喜欢收,自然肯低头,顺手帮文强升个中将,比自己都高。
**十二年兄弟情,文强自己说,戴笠对他前后一致,信任多,礼数重。**
戴笠跟别人谈起自己处境都没这么直接。有次他居然说:“伴君如伴虎,没准哪天一起倒霉。”文强倒出主意:“不如暂时离开,说是出国考察。”戴笠采纳了,事真有巧的——那封劝蒋介石的电报,文强写的,居然人到不了,电报也发不出去,因为毛人凤半路扣下。电报里有“煮豆燃萁,相煎何急”,毛见状当机立断,给卡了。“会出事,”他说,“这话不能让老蒋看到。”可谁敢想,戴笠还没见到电报就坠机了。老蒋抱怨戴笠翅膀硬了,不服调,岂不是必然?
奇怪在于,毛人凤是军统代理主任秘书,哪个胆子能私自扣别人的求救电报?毛人凤这种人,猜不透他想什么。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怕老蒋怪罪,还是另有所图,没人敢拍胸脯。就说毛人凤,外人看死心塌地,其实背后居心很难说清,或许只在临门一脚时,才露出厉害。
说起来,戴笠身上的雷,多到数不完。苏区出来的文强懂,看见这封电报扣下,心里清楚,事若败露,戴笠必死无疑。这种事发生一次,再怎么自信也得慌。身处高位,朋友随时变成敌人,真不能轻信谁。
谁又不是戴笠嘴里那种“野心家”?站在沈醉的视角看得更明白。他分析胡宗南、戴笠,各有打算,各拉一拨人,谁都不服谁,说好听是分工合作,实际上各有算盘。戴笠嘴里一派推崇胡宗南,其实内心里紧盯兵权,生怕落了下风。胡宗南夸他能干,实际上心里想的是自己能不能做蒋的继承人。这种关系,用利益两字来形容,不如说彼此都像在刀尖上跳舞。
**戴的野心越来越重,这话听着有点道理,可一到关键时刻,又像什么都没做成。功败垂成的感觉挥之不去。**
再往深里说,朋友还是利益的外壳。胡宗南那次联合汤恩伯、戴笠龙门小聚,居然还当场作诗。按说也没什么,但这在老蒋眼里,满是杀机。“危舟共扶持”,哪天乾坤真掌握在你们手里了,老蒋和他儿子怎么办?他能信你们吗?不能。动杀机的理由其实很简单。
后来历史就像漫画一样荒谬。胡宗南跑到台湾,被老蒋收拾得气都喘不过来。汤恩伯传说在日本看病时被“解决”了。究竟谁推了戴笠一把,一下子说不全。
戴笠身上的谜,最吊诡就在这里。朋友们有的做了特务,有的进了战犯管理所,有的可能一脚把他踹进绝路。唐生明、张学良,说是朋友,也出卖过他。表面都是合作,背后另有一套。你看得明白,真信谁?他们陪戴笠过了一条条险路,可到头来雷还都在脚下,日子没一天踏实。
有意思,戴笠掐算半辈子,最后还是栽进自己算不到的圈套。三个所谓的朋友,一个比一个“会做人”,该托举还是推搡,从来都算不到结局。说到底,戴笠有点像棋盘上的棋子,下一步动作由不得自己,有时候连敌友都没法分得太清。关键时刻出错,哪怕只有一次,想再翻身太难。
或者说,也许一开始朋友这话就是笑话。军统圈里,从没什么可以信任的。有时候自己都不信自己。有人把他死归结于机缘,有人说纯属被朋友“坑”了,不如说那是体制下的必然,换别人也没多大区别。
可是不是这样呢?若换作别人,可能戴笠真的未必死得这么突然,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总是纠缠不休。他有心保全自己,亦想趁机而上,终究拗不过身边人的多面心思。到了高处,谁都得提防,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人说,能力再强,经不住人心难测。道理都在纸上,可落到实际,比纸上谈兵更诡谲。戴笠的故事也许至今都还有盲点。乱世中的人,有谁敢说结局该由哪个掌控?说不定,他要是早几年挨过那场劫,今天评价又会移形换影。
这世上的局面,总是转瞬即逝,戴笠也只是浪潮里飞溅的水花。翻腾一阵,终归归于沉寂。他的野心和胆怯,他的朋友与敌人,在历史的风中都难辨真假。谁都可能推他一把,也可能扶他一程。结归什么模样,又有什么一定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