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28岁准新郎因食物中毒去世,扔不掉的穷习惯才是致死的根源
发布时间:2025-05-19 07:43 浏览量:4
瘟鸡与穷习惯:那些被生存驯化的本能
2025年5月15日晚,山东济宁泗水县一名28岁准新郎马彬因食物中毒引发急性肝衰竭,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据悉,因婚礼在即,5月1日他回到老家与家人商议婚事,爷爷看着孙子回来也高兴,于是就杀了一只正在闹鸡瘟的鸡,当天晚餐除了一锅鸡肉还有朋友分享的过夜卤味拼盘。
第二天,马彬就出现腹胀不话,但因婚期临近未予重视。直到5月5日,他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医,经诊断为急性肝衰竭,并伴有肝性脑病和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
经过多天在ICU的抢救,马彬还是走了,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婚礼前三天。母亲在ICU外哽咽回忆:“每次进去探视,跟他说话他都会流泪。”(信息来源:海报新闻)
原本要高高兴兴地迎娶新娘,开启人生新的征程,谁成想,才几天的功夫就天人永隔,我除了感叹生命的脆弱外,我更痛恨父辈、祖辈这种刻在骨髓的节俭本能,据说测报告显示,鸡肉携带鸡瘟病毒,而过夜卤味中的黄曲霉毒素形成致命组合,彻底摧毁了马彬本就脆弱的肝脏——这个曾患乙肝的年轻人,在生存智慧与生命安全的角力中,成了代际认知断层下的牺牲品。
如果他们认知到有病的鸡的不能吃,隔夜的卤味会很危险, 马彬就不会出现上述的悲剧。老人不知道他们饥饿年代养成的生存智慧,在新时代是致命毒药,现在的生存环境和过去已然完全不同。
习惯性将风险视为日常,把侥幸当作护身符的底层思维终究害了马彬。
贫困的“管窥效应:眼前的生存焦虑遮蔽长远风险
有一个网友说,我公婆什么都舍不得吃,放到了过期等孩子回去了再给孩子吃,水果新鲜的时候不让多吃,放到了长毛了,洗洗让孩子赶紧吃完,一盒蓝莓吃一个多星期。
这个网友的说的,我很有同感,我们70后,80后的父母何尝不是这样,在我们农村,吃瘟鸡,瘟猪很正常,你想一只鸡养了快一年了,突然得鸡瘟,如果要把它扔掉,对于大人来说无异于暴殄天物。我的母亲就经常把瘟鸡清理一下,把内脏去掉,鸡身用盐腌渍做成腊鸡,我们还觉得特别好吃,丝毫不感觉这种食物有什么危险之处。
长大了参加工作慢慢才知道,瘟鸡、瘟猪是不能吃的,城里都把这种病死的牲畜做杀菌掩埋处理,可是我们浑然不知吃下了很多有问题的家畜。
社会学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在《我在底层的生活》中揭示:贫困会让人陷入“管窥效应”,眼前的生存焦虑遮蔽长远风险,虽然现今的社会普遍能吃饱穿暖,但是节俭已经刻在了老一辈人生存基因里。
穷习惯最残忍的真相,是把生存变成了慢性自杀
不知什么时候起,社会上兴起了一种超市,叫临期食品超市,食品还在保质期内,但是价格却是产品正价的一半还要低,很多人以为是捡了大漏,一箱一箱提回家,把平时舍不得买的吃的,遇到打折就大买特买。
吃临期食品并没有什么问题,但这些在贫困基因里滋生的“精明”,正在将现代人拖入新型生存陷阱。我们突然看清:有些贫穷从不曾离去,它只是换了件叫作“性价比”的外衣,继续啃食着弱者们的未来。
上海某社区志愿者发现,独居老人王美凤的冰箱塞满过期食品,最久的是三年前的粽子。女儿寄来的进口保健品原封不动,发霉的咸鱼干却用保鲜膜裹了五层。这种囤积癖背后,藏着她年轻时遭遇的饥荒的记忆——那年她啃过树皮,从此认定“能进嘴的都是救命粮”,当急救车拉走食物中毒的老人时,粘在她指缝里的霉斑,成了刻在基因里的贫穷图腾。
结语
穷人将健康排在末位的思维,恰如《骆驼祥子》中虎妞难产而死的隐喻——穷人的生命价值往往在斤斤计较中磨损殆尽。
或许真正的脱贫,不是银行卡数字的跃升,而是敢在保质期前享用新鲜的勇气,是能对着一锅瘟鸡说出“倒掉”的决绝,是在霓虹闪烁的超市里,终于看清“廉价”与“珍贵”的界限。
- 上一篇:一起复习下驼奶和牛奶的区别!
- 下一篇:将驼奶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