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唐代“昆仑奴”
发布时间:2025-07-07 14:22 浏览量:1
【千年谜团:唐朝贵族争抢的“黑色黄金”从何而来?】
长安城的清晨雾气未散,坊市间已响起各国商旅的喧哗。胡商牵着骆驼走过朱雀大街,波斯店铺揭开彩绸门帘,而在豪门朱门内,一种特殊的身影正沉默劳作——他们肤色如墨,卷发厚唇,赤裸上身斜披帛带,仅着短裤,浑身是汗地推动石磨。路人瞥见便会低语:“瞧,这户竟养着昆仑奴!”
这些被称作“昆仑奴”的黑皮肤人群,并非源自神话中的昆仑仙山。“昆仑”二字在唐代语境中早已超越地理概念。隋炀帝曾将深紫茄子戏称为“昆仑紫瓜”,一个“昆”字,道尽唐人眼中最深沉的黑色。当这个字落在人身上,“昆仑奴”便成了所有卷发黑肤者的统称。
揭开昆仑奴的身世迷雾,如同解开一团纠缠的丝线。唐代传奇小说里,昆仑奴磨勒身怀绝技,背负主人飞越高墙成全良缘;史书记载中,广州都督府内寒光一闪,一名昆仑奴袖中利刃瞬间了结十余人性命,随即登舟消失在茫茫大海。这些零星记载拼凑出令人困惑的群像:他们温顺如牛羊,却爆发时似雷霆;地位卑微如尘泥,却掌握着贵族依赖的生存技能。
昆仑奴究竟从何而来?唐代高僧义净在《南海寄归传》留下关键线索:南海诸岛中“头卷体黑”者被商船带至交广(今越南北部至两广地区),中原人统称其为“昆仑”。林邑(越南中南部)以南的土著居民“皆卷发黑身”,更被明确冠以“昆仑”之号。考古发现佐证了文字记载——出土的唐墓黑人俑体格精悍,厚唇低鼻,恰与东南亚尼格利陀人(即矮黑人)特征吻合。这些“海州中”来客穿越郁林波涛抵达大唐,耳垂金环随步伐摇晃,螺髻卷发不裹不束,坦然展示“肌肤黑如漆”的异域之躯。
然而谜底并非如此简单。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陶俑,卷发黑身特征与非洲黑人如出一辙;史籍中“僧祇奴”的称谓更直指非洲桑给巴尔(Zangi)黑人。阿拉伯商人如同幽灵般串联起两大洲的奴隶贸易:他们沿海路将非洲黑奴贩至波斯,再经陆上丝绸之路转运长安;同时在南洋劫掠“身如黑漆”的岛民,用昆仑商船运抵广州港。当这些不同源流的黑皮肤人群汇聚大唐,“昆仑奴”便成了笼罩所有迷雾的统称。
贵族争抢昆仑奴绝非只为猎奇。宋人笔记透露:“广州富人多畜鬼奴,绝有力,可负数百斤。”唐代传奇则描绘更惊人的场景——主人将玉环古剑抛入深潭,昆仑奴如游鱼般潜入碧波,转瞬携宝而归。这种“入水不瞑”的水性,使他们在修船、采珠、漕运中成为无可替代的劳力。更不用说他们“体壮如牛”却能“性情温良”的矛盾特质,令“昆仑奴、新罗婢、菩萨蛮”成为豪门标配,甚至催生出陪葬用的黑人俑冥器,让主人在幽冥世界继续享受异域侍奉。
昆仑奴的消逝如同其来源一样隐没于历史褶皱。随着安史之乱烽火烧断陆上丝路,海路贸易逐渐成为命脉。当宋朝市舶司在泉州、上海等十余港口林立时,非洲黑奴已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东南亚奴仆也因明清海禁政策彻底断绝。那些曾令诗人惊叹“自爱肌肤黑如漆”的身影,最终融入中原的烟火人潮,只留下陶俑沉默的黝黑面孔,以及昆仑山脚下永不消散的传说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