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 | 因绿而兴 不止于“绿
发布时间:2025-08-05 11:23 浏览量:1
“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就是右玉县种下的第一片树林。”7月25日,站在朔州市右玉县南山森林公园,顺着右玉退休干部王德功手指的方向,人民网“行进中国”山西调研采访团看见松涛阵阵。当初这个“不毛之地”,靠着代代接力的种树行动,书写着绿色奇迹。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夜晚土堵门。”位于晋蒙交界、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右玉县,本就是大风口,起初林木覆盖率不到0.3%。
“这里原是风口,前面有条苍头河,当年人们叫它‘骆驼沟’。”王德功回忆,以前常年风沙不断,哪怕小风掠过,风卷着沙一圈一圈转,远远望去就像一队队骆驼。
右玉精神绿化丰碑 人民网 马梦迪摄
昔日右玉,高寒干旱叠加风沙肆虐,年平均降水仅360毫米,年平均气温3.6摄氏度,年平均无霜期80天。“十山九无头,河水向北流,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这是王德功童年里右玉人的生活常态。
“要想风沙住,就得多种树。”新中国成立后,右玉县政府下定决心,要想人类在这里生存,必须得让树先扎根。
从右玉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开始,一任接一任的县委书记展开绿色接力,率领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70余年间,“没有树,栽下树;树不活,继续种”的信念代代传承。
儿时跟着父母种树、上学时老师带着植树、工作后单位组织植树、退休了坚持义务植树,王德功种了一辈子树。在右玉,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一代又一代人坚守信念,也在这份坚守中铸就了“右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塞上绿洲”——右玉 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防风固沙就从这里开始,先是堵风口,哪里是风口就往哪里种树;哪里是风沙源头,就往哪里栽。”王德功感慨,不远处不到一公里的地方,便是右玉第一个国营林场,在这里建林圃、办林校,同时专门培养种树人才。
“你看这是小老杨,虽然不够高大粗壮,却耐寒抗旱、代代扎根,是锁住右玉风沙的‘功臣’。”站在南山公园远眺,一棵棵小老杨紧紧相连,层层叠叠铺展至漫山遍野。
从最初试栽耐旱、易活的小老杨,到后来针叶阔叶混种,乔木灌木相结合,再到如今花卉草木相伴……经过不懈耕耘,右玉树种从几种增至30多种,药用植物达45种,野生动物50多种,林木覆盖率从不到0.3%扩大到57%。用王德功的话来说,右玉人克服万难种活的树,硬是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
变绿,从来不是终点。如今,“右玉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新的接力。
曾经作为固土树木、充当贫苦人家生活燃料的沙棘,现在果、叶、籽全都是宝,被做成饮料、中药、化妆品,成为了带动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据统计,右玉县沙棘生产企业年加工处理沙棘果2万余吨,生产各类沙棘产品5万余吨,年产值超过3亿元,带动农户明显增收。
右玉县沙棘研究所内展示的6个系列28种沙棘产品 人民网 马梦迪摄
与此同时,昔日肆虐的狂风也被右玉人“驯服”。一座座风力发电机迎风旋转,一片片太阳能光伏板熠熠生辉,将大自然赋予的风能、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既为右玉经济注入新动能,也为生态保护添砖加瓦。“原来刮得人睁不开眼的风,现在‘俯首称臣’成了清洁能源。”王德功笑着说。
2024年,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贯通,为右玉的文化旅游打开了新通道。当地还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马产业基地、华北地区最大的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去年,全县接待游客62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83亿元。
从荒漠到绿洲,从治沙到富民,当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绿”起来的不仅仅是山川:右玉沙棘成功获批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林下牧草支撑起10万只肉羊的生态养殖规模;生态景观催生的文化产业,杀虎口长城脚下的“画家村”常年聚集着全国各地的写生团队;以右玉治沙故事改编的音乐剧《塞上绿洲》成功试演……
从“扩大绿”到“转化绿”,再到“享受绿”,“右玉精神”在这片土地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