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武将仍有争议,最烂武将非他莫属

发布时间:2025-08-05 06:26  浏览量:1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火越烧越大,契丹兵越围越近,后晋军的将士们自然不愿坐以待毙,他们这时候已经顾不上尊卑有序,上下有别,而是十分愤怒的质问杜重威:

大帅为什么到这一步还在主张防守,这是让我们白白送死啊!

您猜杜重威怎么说,他说,现在是逆风天,火正往咱们这边烧,还是等风停了,火小一点,咱们再发起进攻吧。

主帅无能,真是累死三军。

好在,这个时候负责监军的李守贞立刻表示反对,说现在战场上的形势,是敌众我寡,已经落入绝境了,还要等待到什么时候?

现在大火熊熊,烟尘遮天,狂风呼啸,黄沙蔽日,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了,我们应该借着风暴的掩护,拼死一战,才有可能突围取胜。

李守贞还说,现在战场上几乎没有能见度,契丹军人数虽然多,但是相互之间难以沟通协同,一旦风停了,不扬沙了,虽然我们没有了逆风顶风的劣势,但契丹军也是一样,没有风沙阻碍,他们数支军队就能联络协同,到时候我们必将全军覆没。

李守贞说的十分在理,后晋军的将士们听他这么一说,纷纷振臂高呼,想要出战迎敌。

实际上当时的情况,那已经很明显了,你进攻也是个死,不进攻还是死,干嘛要选择窝窝囊囊的等死呢?

但是,就已经是这样的情况了,杜重威还是很犹豫,逼的李守贞没办法,只好对杜重威说了这么一句话:

令公善守御,守贞以中军决死矣!

你杜大帅擅长防守,那你就在这里防御,让我带将士们主动出击,和敌人决一死战!

李守贞这种话都说出来了,杜重威才勉强同意,允许军队反击。

可以说,杜重威是一个毫无操守,毫无信念,毫无勇气,他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懦将,后晋军中有这样的指挥官,实在是这支军队的悲哀。

好在杜重威没有彻彻底底的等死,还是给予了将士们反攻的机会,他麾下的将领符彦卿,药元福,张彦泽,以及皇甫遇立刻带兵出战,但是我们要注意,后晋军没有直接正面对垒契丹军,而是在白团卫村里绕了个圈子,借着烟尘和风沙的掩护,他们偷偷的跑到了契丹军的身后,在背后对契丹军突然发起了攻击。

正面和契丹军打,那么后晋军就是逆风,人家契丹军就是顺风,而现在后晋军在契丹军屁股后边发动攻击,那么契丹军就得转回身来迎敌,契丹军就成了逆风,后晋就成了顺风。

逆风金镞滞,顺风鸣镝舒,在战场上打仗,顺风和逆风虽然只差了一个字,但体验感却相差十万八千里。

如果你的军队是顺风,那么你在使用远程武器的时候,比如箭矢,弩箭,甚至是投石时,就可以借助风力飞的更远,大大延伸打击范围。

你是顺风,战场上有烟,那会吹向敌军,挨熏的是敌人,战场上有沙子,也会吹向敌军,迷眼的也是敌军,你处在顺风中,你可以看得清,看得远,但逆风就不行了,视线受阻不说,烟尘沙砾也全都往脸上招呼。

绝大多数情况下,顺风比逆风都太有优势了,逆风时,风声呼啸,会掩盖战场上的号角,鼓声,呐喊,使指挥和传达变的异常困难,军队的协调性也会下降。

顺风时,这士兵冲锋或者移动的时候,风会从后边给你助力,你更省力气。

作者写了首打油诗,总结了一下这个顺逆风的区别:

逆风射箭如投草,顺风飞矢似流星。

逆风扑面眼难睁,顺风扬沙敌不明。

逆风鼓噪声湮灭,顺风号令震雷霆。

一顺一逆分高下,天公亦助胜败形!

(契丹壁画)

靠着这一手绕后偷袭的操作,原本处于劣势的后晋军突然就成了优势的一方,更加关键的是,白团卫是个村,不是平原旷野,也不是较大的城池,契丹军攻打白团卫的时候,因为地形狭小,他们早就下马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契丹军的骑兵也成了步兵,后晋军在后头偷袭契丹军,契丹军反应很快,马上回身还击,但是也只能是在地面还击,因为后晋军不会给他们上马的机会。

也就是说,契丹人失去了骑兵的优势,他们赖以攻击的手段没有了。

这一招奇袭,打的契丹军是措手不及,遑遽失图,大军接连退却了几百步,已有败象。

后晋军占据了主动权,将领符彦卿询问李守贞,说现在我们已经脱离险境,是就地安营扎寨,选择防守,还是全军出动,乘胜追击呢?

李守贞说那还用说啊,当然是燧象溃阵,径行无顾,要一直往前,彻底击溃契丹人。

实际上后晋军的人数,是要比契丹军少的,而且少了不是一点半点,少了非常多,正常来说你人数这么少,你是不敢追击数倍于你的契丹军的,但是巧就巧在,当时能见度不足,契丹军又手忙脚乱,他根本就难以判断后晋军有多少人,就知道后晋军老猛了,拿着武器一直在后头追,他们条件反射一般的就在前头跑。

后晋军是这顿撵啊,一边撵,一边打,直追打出十多公里,契丹人兵败如山倒,仓皇逃窜,史书记载:

皆委弃马及铠仗蔽地。

什么意思?意思是说,这契丹人啊,逃的实在是太狼狈了,为了逃命,他们把身上的铠甲都丢在了地上,连战马都顾不上骑,全都遗留在了战场上。

契丹军一直逃,逃到了阳城的东南方向,才敢稍微停下来喘口气,那这个时候,一直龟缩不前,哪怕死到临头都不敢和契丹人开战的杜重威,他倒是精神起来了,他是按剑而起,大喝道:

贼已破胆,不宜更令成列!

契丹军已经被我们吓破胆了,现在我们不能给他们喘息的机会,而应该将他们彻底歼灭。

这就是杜重威,有百分百的胜算,他才肯上,有百分之一的危险,他也要做缩头乌龟。

杜重威集合大军,又乘胜追击契丹,最后逼得契丹人没办法,只好渡河而遁。

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白天还是耶律德光追着杜重威跑,到了晚上,两级反转,变成杜重威追着耶律德光跑了。

疲于奔命的契丹军经此大败,已经毫无再战之力,而曾经夸下海口要攻下开封的耶律德光,此时只能坐在奚车之上,慌乱逃窜。

这个奚车啊,它是古代游牧民族制造的一种交通工具,在辽朝使用非常的广泛,但是这个车,前边宽,后边窄,车毂长,车轮大,实际上这是一种贵族使用的出行工具,而非战车,移动速度是有限的,平时打仗的时候,也许凑合能用,但是逃命很显然不合适了。

耶律德光一看这奚车太慢了,生怕被活捉,赶紧丢弃奚车,改骑骆驼逃走。

这可真是好机会啊,如果能把契丹皇帝给俘虏了,那将会是什么效果,会是怎样改变历史的事件啊,但是,这个时候杜重威的毛病又犯了,望着远去的契丹大军,杜重威下令停止追击,还说了这么一句话:

逢贼幸不死,更索衣囊邪?

遇到契丹大军,我们侥幸没死,难道还想要去抢夺人家的东西吗?

对于杜重威,作者无话可说。

想来当时的监军李守贞,对杜重威也是十分无语的。

这个靠着他坚持反对杜重威的无能防守政策而发起奇袭,绝地反击从而以少胜多的后晋监军,听杜重威说了这么一句话,他已经没有欲望再去劝谏了,所以李守贞干脆附和杜重威,说对,大家都累了,还是撤军吧。

天贶殊遇,神授机宜,再一次白白错过。

第三次南侵,耶律德光再一次品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不过虽然契丹军大部已经返回,但是耶律德光贼心不死,还是留了数量可观的很多支数十人的骑兵队伍在河北境内,让他们袭扰后晋军,顺便刺探军情。

您说这种小规模的队伍,收拾他们还不是探囊取物,手到擒来?但是,杜重威仍旧要求各城池隩室拒寇,不许将士们出击,结果导致这些为数不多的契丹小股军队,他们横行霸道,欺压百姓,四处劫掠,抢的盆满钵满,最后扬长而去。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白团卫村的这场战役中,契丹军的战败,其实并非战术或者战斗力的问题,因为不管从什么角度看,耶律德光采用围攻,火攻的策略都是正确的,他之所以会输,其实是因为过于集中前方,而忽略了尾翼,导致被后晋军钻了空子。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一战之后,史书中再也没有看到过契丹骑兵下马作战的记录,可以说此战的惨败,结结实实的给契丹人上了一课,也让他们如此铭记于心。

短兵奋击,沙场灭敌,胜负从来只在须臾之间。

天地苍茫,北方广阔,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放逐?

这次耶律德光是走了,但根据他的性格来说,他一定还会卷土再来,而且时间也过不了太久。

而对于后晋来说,他们必须抓住这短暂的喘息机会,分秒必争的准备下一次战争。

因为,这场乱世豪赌,有些人可以一直输,但有些人,一次也输不起...

的确很不公平,但这就是历史,只有胜利者,才能谈公平。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卷第八十三》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四》

贾垚.五代北面行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9

彭志.陷入动荡:五代时期的黄河文明.黄河.黄土.黄种人,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