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王近山危殆,临终前向儿子低语:李德生上去我就放心了
发布时间:2025-08-05 06:10 浏览量:1
1978年5月,王近山身染胃癌,生命垂危。当年曾是共和国的中将,打响上甘岭战役的名将,如今却躺在病床上,已是弥留之际。
临终时,王近山嘴里喃喃自语,不时喊出:“敌人上来了,快帮我阻挡!”、“再调些炮兵!来个喀秋莎炮团!”
躺在床边的孩子们都明白,这时昏迷中的父亲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战场,所以每次他大声呼喊时,儿子王岩、王少峰他们就会凑近他的耳边安慰说:“爸爸,别担心,李德生叔叔已经顶上去了!”
每次说完这句话,王近山就会安然一些,然后喃喃自语:“李德生一上去,我就放心了。”
这个王近山是谁呢?他跟李德生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吗?
王疯子
要说王近山,也许大家还不太熟悉,但一提到李云龙,那几乎是家喻户晓了。而且,王近山,就是真实人物,正是电视剧《亮剑》中那位李云龙的原型人物。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李云龙和电视剧里的模样可不一样,电视剧里的李云龙看上去挺不拘小节,而王近山看着可是英姿飒爽,非常威风。再说,李云龙到四十多岁才当上团长,而王近山十八岁就干上了副团长,两年后就成了正团长、师长,比李云龙早了整整二十多年。
你说得没错,虽然两人长得不完全一样,但他们的外貌倒是有个共同点,就是李云龙和王近山都算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俊秀少年。
王近山来自湖北黄安,而“黄”这个字,指的正是黄安。在黄麻起义之后,鄂豫边根据地也建立起来。受到革命呼唤的王近山刚满15岁,就加入了红军那边了。
有一次和敌人交手的时候,子弹都用完了,王近山就直接冲上去跟敌人拼命打。起初用刀砍,刀一掉就用牙咬,最后抱着敌人一块滚下了悬崖。因为王近山打仗全靠拼命,人都说他是“王疯子”。
这位“王疯子”和荧幕里的李云龙一样,都属于天生的指挥高手。18岁那年,在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中,王近山带着十师二十八团坚守阵地,居然凭借一个团的兵力消灭了国军一个旅,写下了“反围剿”战役史上的一个奇迹。
据王近山所讲,他天赋异禀,善于观察地图,规划战略。一看到平面的地图,就能在脑海中立刻变成立体的场景。虽说他没怎么读过兵书,但他指挥的部队,偏偏能把“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这两句兵法的要旨发挥到极致,搞得敌人经常措手不及,还能彰显出自己独特的指挥风格。
正是因为他那一手出色的指挥能力,王近山常常得到首长徐向前的夸奖。这也成了他在20岁就能升任师长的重要原因。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为了尽快削弱蒋介石政府的实力,日军决定向山西这一战略要地推进。日军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从崞县、平南一带出发,直抵山西忻口,而另一个部队则突入石家庄。面对敌人的进攻,我军在娘子关附近布置了兵力以抵挡。
就这样,日军把两个师团加一个旅团凑一起,组成了个西进兵团,由师团长川岸文三郎统一指挥,朝娘子关逼近,娘子关的战斗一触即发。
战事一开始,刘伯承在娘子关附近指挥,突然收到消息,说有一支近千人的日军辎重队在测鱼镇扎营,距离七亘村只不过十公里。而且,七亘村是他之前实地考察过的一个理想伏击地点,这支辎重队走的路线正好和七亘村重叠,这可是个好时机,准备伏击日军啊。
要把这场仗打得漂亮,不光靠七亘村的“地势”,还得有个厉害的指挥官带队。琢磨来琢磨去,刘伯承想到了就在七亘村附近的778团,他心里清楚,副团长王近山那可是个干锐的猛将,让他来指挥,靠谱得很。
10月26日一大早,王近山就爬上山头盯着敌军的动向。看到几公里之外有一队日军正朝这边靠近,他心里明白,伏击的好时机终于到了。
于是,他让手下的三营立刻进入伏击区域,其中两个连作为主要攻击力量,另外两个连则准备待命,静候指示。为了确保这场战斗顺利进行,他还为主攻的连队配备了一挺重机枪,作为伏击开始时火力调控的信号。
到了九点钟左右,日军已经到达了预定的伏击地点,不过一开始进来的只是先锋的步兵,身后的辎重车距离还挺远,这会儿开火的话,估计会把鬼子吓得跑掉。王近山没有急着开枪,而是耐心地等着后面那支辎重队伍慢慢走近。
快到九点一刻的时候,日军的辎重部队也已经进入了包围圈,在王近山的指挥下,两个连的重机枪同时发出了震耳的咆哮,一串串手榴弹像雨点似的落在了日军的辎重队。枪声和爆炸声一阵接着一阵过后,日军的辎重几乎全被打得只剩满地的尸体,而辎重也全部落进了我军手里。
英国那位军事专家把这次战斗列进了世界十大经典战役之一,而王近山在里面也算是功劳不小。
在随后的解放战争里,定陶战役和大杨湖战役中,王近山甚至喊过:“打得剩一个旅我当旅长,剩一个团我当团长,全部打光我们对得起党,对得起父老乡亲!”所以在大杨湖那阵子,王近山指挥的六纵就算是全军覆没,也不肯后退,硬是靠血肉之躯拼出了一场胜利。这也正是他被称作“二野朱可夫”的原因。
这个嘛,实际上,李云龙和李德生在剧情里虽然都干过许多战斗,但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或特别的联系。李云龙这个角色,更多是文学和影视创作的英雄人物,代表那种刚直不阿、敢打敢拼的精神。而李德生呢,也算是经典的战士形象,但两人更多是各自独立的代表人物,没有说是兄弟或者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深厚情谊
李德生出生于1916年,家在河南新县,和王近山差不多大,都是同一年加入了红军。不过跟王近山不一样的是,李德生当初加入红军时身材瘦小,红军那会儿根本不想收他,弄得李德生焦急不已,只好到处请人帮忙说情。
最终,一位红军营长站出来指着通信员说:“你跟他比跑,看你跑赢了就带你走!”跑完之后,营长又出了四道题给他,结果李德生全都回答正确。就这样,他顺利地加入了红军。
之后,李德生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和鄂豫皖根据地工作了些年,担任过战士、通信员啥的职务。到1934年,19岁的他调到了红四军第十师当交通队班长,那会儿,第十师的师长正是20岁的王近山,两人因此认识了。
因为他们年纪差不多,又有着相似的背景和革命路上走过的经历,很快就打成了一片,后来还一起踏上了长征的征途。
不过,1935年6月“懋功会师”之后,那时候党的领导人张国焘反对长征队伍北上,自己带着部队往南走,成立了“中央”。而一向坦率敢讲真话的李德生,顶多表达了几句反对的意见,就被张国焘撤掉了班长的职务,还被开除了党籍。
事儿过去之后,李德生心里受到挺大打击,不过仔细想想,他觉得张国焘的错误不能代表党,自己即使失去了党籍,也要坚持革命到底。被撤职、开除党籍后,他依然跟着党三次翻雪山、过草地,一直走到了陕北,最后在陕北又重新加入了党组织。
要说他能在没有职务、失去党籍的情况下坚持走完那段长征,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王近山。
李德生被开除党籍后,算得上是“身份敏感”人员,和他打交道基本等于表达反对张国焘的立场。因为担心牵扯到自己,很多人都不敢接近李德生,只有王近山例外。
在长征途中,王近山一直默默帮助李德生,频繁暗中资助他度过艰难时期,也正是靠着这些支持,李德生才顺利到达了陕北。有过长征的磨炼后,两人的关系也变得更加深厚、坚固。
幸好,张国焘叛变投靠国民党之后,党中央又对李德生的处分进行了重新审查,把他的党籍给恢复了,从他加入党开始的那一刻起算。
抗战那会儿,李德生在769团当连长、营长啥的,正巧王近山也调到769团做团长,俩人又扯上了一起,携手作战,一直到抗战快结束,两人才分别。而到了解放战争时,俩人又再次聚到了一起,从那会儿起一直到抗美援朝完结,俩人都在并肩奋斗。
后来,两人共同指挥的最为人熟知的战役,非上甘岭莫属。1952年,美国四星上将范弗利特发起“金化攻势”,借助强大的火力对上甘岭高地进行疯狂轰炸。在不到四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天天都投下上千吨炸弹,炮弹数量达上万发,几乎每天都能把上甘岭“犁”出个遍儿。
面对敌人猛烈的火力,坚守阵地的十五军即使伤亡惨重,也坚持不退,靠着血肉之躯一遍又一遍把敌人的攻势击退。到第七天的时候,整个十五军第四十五师几乎快打光了,局势快要坚持不住了。这时候,本该撤到后方休整的十二军,被司令员王近山叫到前线,继续顶上,接替十五军作战。
他们之间还展开了一番令人难忘的对话,当王近山打电话给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要求他们撤离时,秦基伟激动地回应:“我不走!死了也不走!”
王近山听完之后,也没多说什么,咬紧牙关说:“就这么定了,十五军绝不退!”他又补充道:“不过十二军也得上来,全都听你的指挥!我还会帮你调几门炮兵,装上一个喀秋莎炮团!”
秦基伟听完王近山的话,立即立下誓言:“要是守不住上甘岭,我就提着头来见你!”
接着,十二军的副军长李德生带着部队沿原路迅速返回,直奔前线去了。在他的指挥下,十二军的两个师和四个团,连同十五军的残余兵力,一共硬抗了美军整整四十三天,凭着顽强的意志,最终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那会儿,王近山一听说李德生带着十二军冲到了前线,立马就松了口气:“李德生一上去,我就安心了,能好好休息一觉了!”这话,可真能显出他对李德生那叫一个信赖。
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一次王近山的女儿向他汇报工作,恰巧李德生也在场。当女儿在汇报时直呼了李德生的名字,王近山立马就大声制止了女儿,脸上满是愠色。看着王近山那怒不可遏的模样,女儿吓了一跳。直到女儿向李德生道歉后,王近山的脸色才渐渐缓和下来。
这一切都显示出,经过几十年的共同奋战,他们已不再是表面上的上下级,而是建立起了非常深厚的友情。
铡美案
说到王近山,一提起他那件震动军内外,甚至连党中央都知道的“铡美案”就不得不提。
抗美援朝结束后,王近山回国,一连担任了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还有公安部副部长,可都说他前途似锦,前程似锦。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身上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事。
1964年,王近山和结婚26年的老婆韩岫岩离婚,这消息一出,简直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在他们还没离婚之前,韩岫岩为了挽救这段婚姻,拼命上访,一路访到毛主席和刘少奇那里,可偏偏在各种领导的调解下,王近山还是咬紧牙关,把老婆给离了。
你得知道,王近山和韩岫岩的婚事可是抗日战争那会儿的一个佳话,可谁能想到,那曾经多么恩爱的一对夫妻啊,竟然在走过了26年的婚姻、养育了8个孩子之后,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婚。
建国初头,不少高级干部一到城里,和原配夫人就不合,最后都选择离婚,重新找媳妇。这种“进城换老婆”的事儿,真甭提多像陈世美飞黄腾达后抛弃秦香莲的那段故事了。为此,党中央下了狠手,打击这种不正之风,许多干部也因此被处分。就是那段时期特别有名的“铡美案”。
王近山要离婚正赶上“铡美案”达到高潮。王近山提出要离,紧接着,韩岫岩一层层上访闹腾,结果让王近山变成了“铡美案”的典型。许多曾经的战友、领导在找他谈话时,都暗示说他要离婚,肯定会受到严厉的处分。
不过,王近山根本不在乎,硬着脖子嚷道:“我王近山天不怕地不怕,离婚的事儿我铁了心,组织要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吧!”
两人离婚一事一闹腾完毕,王近山的处分也跟着到位:直接开除党籍,撤销职务,调到地方去安排。所谓调到地方,不过就是派到河南的一个农场,做个副场长。曾经的共和国中将、副司令员被安排到农场干活,这样的反差差不多让人难以接受,大家都翘首期待着王近山能够掉头悔改。
可是王近山一点反应也没有,直接收拾行李,跑河南去当农场的场长了。
于是许多人都觉得奇怪,为什么王近山这么固执,宁可放弃一切,也要和结发妻子离婚呢?难道那26年的婚姻,带着8个孩子的牵绊,都动摇不了他的决心吗?
后来,听王近山女儿王媛媛一说,大家才算是弄明白了全部情况。
1938年,王近山在战场上受了重伤,住进了129师医院,遇见了那位年轻漂亮的军医韩秀兰。两人一见钟情,在陈锡联将军的撮合下,很快就走到了一起,结了婚。
婚后,二人感情深厚,令人羡慕不已。为了表白心意,韩秀兰甚至把自己的名字变成了韩岫岩,只因为王近山名字里有个“山”字。
当初爱得多深,最后恨得也就有多深。新中国成立以后,两人常常出现矛盾,争吵厮打,把家里搞得鸡犬不宁。这些矛盾,也成了他们离婚的原因。
这些原因主要涉及三点。第一,王近山在朝鲜战场上的司机朱铁民曾经说过,他和老婆不能生育,很想拥有一个孩子。朱铁民多次陪他冲锋陷阵,冒着炮火在战场上侦察,为了表示谢意,王近山答应回国以后,老婆生的第一个孩子就赠给朱铁民。
可是,这个决定他根本没跟韩岫岩说,韩岫岩得知后气得不行,坚决反对把孩子送走。不过,等到女儿出生之后,还是被送走了,从那以后,两人之间就起了隔阂。
第二个说法是关于跳舞的事。王近山和老婆都喜欢跳舞,可孩子被送走后,韩岫岩就再也不陪他跳了。于是,王近山就出去找别人伴舞。这事让韩岫岩特别吃醋,经常在家里挖苦他:“别看他腿瘸,一跳起舞就不瘸了。”就这样,两人的矛盾逐渐变得越发激烈。
而让骆驼再也扛不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小姨事件”。为了不让王近山出去找别人跳舞,韩岫岩把刚大学毕业的小妹叫到家里,让她陪姐夫跳舞,打算用这办法管住丈夫的脚。不料,看着小妹和丈夫成双成对的样子,韩岫岩又一次忍不住吃醋了。
接着,韩岫岩去找妇联、找组织反映情况,还让亲戚朋友来到家里搞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最后,小妹被妇联带走,安排到偏远的内蒙古呼和浩特,还被限制不得回北京、天津工作。
这事把王近山气得不行,其实他和小姨子没啥私情,可韩岫岩这么一闹,心里的委屈可想而知。他又是那种很倔的人,气不过就一气之下提出离婚。死都不想见韩岫岩,哪怕死后也不让她去祭拜。
韩岫岩一个人带着几个孩子,直到死都不承认两人离婚的事,家里也一直挂着他们的合照。每次见到孩子们,她都不停地讲述她和王近山过去的点点滴滴,怎么也说不完,直到死都不肯放手。
王近山这一生战功耀眼,在解放人民的革命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官,也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和李德生在烽火岁月中结下的深厚情谊,至今仍令人感慨万千。不过,他最后在婚姻上的选择,也让人留下无限惋惜。
所以,回忆起以前的事情,不光要铭记王近山将军的贡献,也要明白家庭方面应该理智地做决定,别让人生遗憾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