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食物被叫“毁肾王”,有人天天不离口!尤其是这几类危险人群

发布时间:2025-06-10 19:35  浏览量:1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有一种健康误区,很多人直到肾功能出问题才恍然大悟。平时吃得好好的,怎么就“毁肾”了?其实,真正的问题并不在“好吃不好吃”,而在于吃得太多、太频繁、没节制。有些食物表面上看起来“无公害”,实则是肾脏的“慢性杀手”。

肾脏就像人体的“污水处理厂”,每天要过滤掉将近180升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如果它长期被某些食物“加班折腾”,早晚会吃不消。

第一类让肾脏吃不消的,就是高盐食品

一包方便面含钠量可能超过2000毫克,一瓶酱油一勺就能顶一天的盐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应控制在5克以内

如果长时间吃得太咸,血压会上升,肾小球长期处于高压过滤状态,容易受损。这也是为什么高血压患者往往伴随肾功能下降。它们就像“绑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彼此拖累。

第二类让肾脏“累瘫”的,是高糖饮料和甜食

有些人不喝水,天天奶茶、可乐、果汁轮着上。甜是甜了,问题是里面的糖分高得吓人。一杯全糖奶茶的含糖量可能接近50克,相当于10多块方糖。

过量摄糖,会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长此以往可能引发2型糖尿病。而糖尿病是我国引发慢性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中国糖尿病肾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糖尿病肾病患者占全部慢性肾病人群的约30%。这不是吓唬你,是实打实的数据。

第三类是高嘌呤食物,像动物内脏和某些海鲜。

“吃点腰子补肾”这句话,不知道坑了多少人。腰子含嘌呤量极高,体内代谢后会生成尿酸。尿酸高了,最先遭殃的往往不是关节,而是肾。

因为尿酸要靠肾脏排出去,一旦尿酸浓度长期偏高,可能在肾小管沉积形成“尿酸肾病”,严重者甚至发展成痛风性肾衰竭。

有一类人尤其要当心:本身就有高尿酸血症或家族史的中老年人群。他们的肾功能本就“负担重”,再加上一顿“大补”,可能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四类是加工肉类,比如香肠、火腿、腊肉。

这类食物不只是咸,还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防腐剂、磷添加剂等。磷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但过量摄入却会导致血磷升高、钙磷代谢紊乱,诱发肾性骨病。尤其是肾功能已经下降的人,排磷能力不足,高磷负担会进一步伤肾。

有研究指出,食品添加剂中的无机磷吸收率高达90%,远高于天然食物中的有机磷。而我们平时吃一根香肠,摄入的磷可能就已经超标。

第五类是草酸含量高的食物,比如菠菜、竹笋、巧克力。

这些食物虽然富含营养,但吃法不对,也会给肾脏添麻烦。草酸在体内容易与钙结合形成结晶,沉积在肾脏形成肾结石。尤其是喝水少、爱憋尿的人,尿液浓缩,更容易形成结晶。

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食物不能吃,而是要注意搭配和摄入方式。比如,吃菠菜前焯水可去除大部分草酸,吃巧克力时控制总量、增加饮水量。关键不是“吃不吃”,而是“怎么吃”。

第六类是高蛋白饮食,特别是长期摄入大量动物蛋白的人。

健身人群中流行“鸡胸肉配蛋白粉”,但蛋白质摄入超标,会增加肾脏的代谢负担。肾脏需要将蛋白质代谢产生的废物如尿素氮排出体外,摄入越多,肾脏的“工作量”就越大。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一般成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控制在60~80克左右。而健身补剂动辄一勺蛋白粉就有20克蛋白,再加上日常饮食,很容易超标。

这对已经患有慢性肾病的人来说尤为危险。过量蛋白摄入会加重肾小球的滤过负担,加快肾功能恶化。很多肾病科医生在门诊中都反复强调:不是越“补”越好,关键是“对症下药”。

特定人群不可多食

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者、慢性肾病患者和中老年人,本身肾功能就不如年轻人“抗造”。再加上饮食不节制,肾脏就像一台老旧的洗衣机,被高负荷运行,早晚会“烧机”。

有人以为“我年轻,扛得住”,但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慢性肾病患病率已达10.8%,相当于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肾不太行。

更关键的是,超过70%的患者在早期毫无症状,等到水肿、尿蛋白、肌酐升高时,往往已经是三期甚至四期。

肾脏不像肝脏,它几乎没有“自我修复”能力。一旦受损,多是不可逆的。所以,预防永远比治疗重要。

关键不在“食物本身”,而在“吃的方式”。咸的可以少吃,甜的可以偶尔尝,补的要对症。不能把“偶尔吃”变成“天天吃”,更不能把“补一补”当成“乱补补”。

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管住嘴”那么简单,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吃、吃多少、怎么吃,吃完之后身体能不能负担得起。

肾脏是个特别讲“耐力”的器官,不怕你一天吃错,就怕你年年都错。毁它的,往往不是一顿饭,而是你一直没当回事的“日常”。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2]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糖尿病肾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S]. 中华医学会, 2022.

[3]王海燕, 郭晓蕙. 我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2, 38(6): 48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