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转正聚会,同事点餐24800元,结账时经理一句话令他羞愧

发布时间:2025-10-15 13:02  浏览量:1

王经理看着账单,没有抬头,只是平静地转向了高俊。

他说:“高俊,今天这顿饭,你替陈默结了吧。”

空气在那一瞬间凝固了。

三年来,我时常会想起那个晚上。想起那张打印着24800元字样的消费详单,和高俊瞬间由红转白的脸。那顿饭,本该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庆功宴,却意外成了一堂刻骨铭心的职场第一课。它教会我的,远比我之后做的任何一个项目都多。

而故事,要从我拿到转正通知书的那个下午说起。

第1章 一场“心意”的饭局

“陈默,恭喜啊!”

“小陈,可以啊,我就知道你没问题!”

下午五点半,办公室里响起一片善意的恭贺声。我捏着那张薄薄的、却重若千斤的转正通知书,手心全是汗。三个月的实习期,每天最早到、最晚走,改了无数遍的方案,陪着项目组熬过的无数个深夜,在这一刻,终于有了回报。

我叫陈默,一个从北方小城考到这座一线城市的普通青年。父母是工薪阶层,没什么背景,能给我的只有一句“在外要好好做人,踏实做事”。这份在业内小有名气的公司的工作,是我拼了命才抓在手里的机会。

“谢谢大家,谢谢王经理,谢谢李姐,这三个月多亏了大家的照顾。”我挨个向同事们鞠躬,姿态放得很低,这是真心话。

王经理,我们的部门总监王建国,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平时不苟言笑,但业务能力极强,看问题的角度也总是很犀利。实习期间,他两次驳回我的方案,每次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逻辑上的漏洞,虽然当时让我很沮丧,但静下心来修改后,才发现自己确实受益匪浅。

李姐,李雪梅,是带我的师傅。一个温柔细致的大姐姐,手把手地教我用公司的系统,告诉我各种不成文的规矩,在我犯了小错时,也总是悄悄帮我弥补。

“小陈,别光说谢谢啊,是不是得有点实际行动?”一个声音从角落里传来,带着几分戏谑。

是高俊。

高俊比我早两年进公司,算是年轻人里的“前辈”。他为人活络,能说会道,跟谁都能聊上几句,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他看人的眼神里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审视和傲气。实习期间,他没少“指点”我,比如让我帮他拿下快递,或者“顺便”把他的那份报表也做了,美其名曰“新人多练练没坏处”。

我当然知道这是职场里常见的“潜规则”,为了能顺利转正,我从没拒绝过。

此刻,我笑着对高俊,也是对所有人说:“当然当然,说好了的,等我转正,一定请大家吃饭。王经理,李姐,还有各位,今晚大家赏个光?”

这是我早就盘算好的。我银行卡里有家里给的一万块钱,是预备着转正后租个好点房子的。我想着,拿出三四千块,请大家在公司附近那家口碑很好的“聚福楼”吃一顿,既体面,也表达了我的心意。

王经理笑了笑,拍了拍我的肩膀:“你有这个心就很好。行,今晚就让大家一起为你庆祝一下。”

他一发话,事情就定了下来。

李姐笑着问我:“小陈,地方想好了吗?别太破费了。”

我刚要说出“聚福楼”的名字,高俊却抢先一步开了口。

“哎呀,李姐,这你就不懂了。小陈转正这是大喜事,怎么能随便找个地方对付呢?我知道一个地方,叫‘御江阁’,环境好,菜品也上档次,最适合庆祝了。就当是咱们部门给他接风洗尘,以后就是正式的自己人了!”

“御江阁”这个名字我听过,在市中心的江边,是出了名的高档餐厅,据说人均消费没有一千下不来。

我的心猛地一沉。

我下意识地看了看自己的钱包,又看了看王经理。王经理表情没什么变化,只是淡淡地说:“听大家的意见。”

这种时候,“大家”的意见往往就是声音最大那个人的意见。几个年轻同事立刻附和起来:“御江阁好啊,听说那里的江鲜是一绝!”“是啊是啊,我还没去过呢。”

我有些尴尬地站在原地,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说“太贵了”,显得我小气,也扫了大家的兴;可如果真去了,那一顿饭下来,我半年的生活费可能就没了。

李姐似乎看出了我的窘迫,打了个圆场:“御江阁是不是太正式了点?咱们就是部门聚餐,图个热闹,还是找个家常点的地方自在。”

高俊立刻摆了摆手,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气说:“李姐,这你就不对了。小陈是我们部门难得一见的高材生,以后前途无量,这第一顿饭必须有排面!钱的事儿不用小陈担心,咱们这么多人呢,王经理也在,还能真让一个新人大出血?”

他最后一句话说得声音不大,却恰好能让周围的人都听见。他一边说,一边朝我挤了挤眼睛,那意思好像是“放心吧,有经理在,最后肯定不用你掏钱”。

我心里更乱了。我请客的初衷,是感谢,是心意,不是为了占谁的便宜,更不想把王经理架在火上。可高俊这么一说,我再反对,就显得不识抬举,好像信不过领导一样。

王经理依旧没什么表示,只是拿起杯子喝了口茶,然后说:“那就这么定吧,高俊你负责订位子。六点半,大家楼下集合。”

说完,他就拿着文件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又恢复了热闹的氛围,大家开始讨论晚上吃什么,只有我,心里像压了一块石头。我看着高俊熟练地打着电话,用一种老主顾的口吻跟对面预定包厢,心里那种不祥的预感越来越重。

李姐走到我身边,低声说:“小陈,别往心里去。高俊就那样,喜欢张罗。一会儿点菜的时候,你看着点。”

我感激地对她点了点头,但心里却一点底都没有。

这顿饭,从一开始,就脱离了我的掌控。它不再是我的“心意”,而成了一场由高俊主导的、前途未卜的“盛宴”。

第2章 失控的菜单

傍晚六点半,我们一行十人,浩浩荡荡地抵达了“御江阁”。

餐厅坐落在江边的一栋独立小楼里,门脸是低调的黑金色,门口穿着旗袍的服务员笑意盈盈,彬彬有礼。一走进去,入眼便是精致的园林造景和潺潺流水,空气中弥漫着若有若无的檀香,和我去过的所有馆子都不一样。

这种地方,每一块地砖,每一根梁柱,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字:贵。

我跟在人群后面,感觉自己像是误入藕花深处的渔人,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我身上这件为了面试特意买的衬衫,在这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高俊显然是这里的常客,他熟门熟路地跟大堂经理打着招呼,报上自己的名字,然后领着我们穿过曲折的回廊,进了一间名为“听涛”的包厢。

包厢很大,正对着落地窗,可以将一线江景尽收眼底。桌子是巨大的红木圆桌,餐具是精致的骨瓷,上面描着金边。

大家纷纷落座,发出一阵阵惊叹。

“哇,这里环境也太好了吧!”

“高哥就是有品位,找的地方真不错。”

高俊很享受这种恭维,他大马金刀地坐在主陪的位置上,招呼着大家:“都别客气,随便坐。今天主要是为了给咱们的新同事陈默庆祝,大家一定要吃好喝好!”

他说得好像这顿饭是他请客一样。

我被安排在王经理的旁边,局促地坐下,连手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王经理倒是很自在,他脱下外套,靠在椅背上,饶有兴致地看着窗外的江景,似乎对这里的奢华浑不在意。

服务员拿着一本厚得像辞海一样的菜单走了进来,恭敬地递上。

高俊大手一挥:“菜单就不用看了,直接让你们经理过来,我跟他说。”

不一会儿,一个穿着西装、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一看见高俊,立刻满脸堆笑:“高先生,您来了!好久不见,又带朋友来捧场啊。”

“张经理,好久不见。”高俊熟稔地从口袋里掏出烟,递了一根过去,“今天我们部门聚餐,给我们新同事接风。你看着给安排一下,挑你们这儿最拿手的上,千万别给我丢面子啊。”

张经理点头哈腰:“您放心,保证安排得妥妥的。咱们这儿刚到了一批东海的大黄鱼,还有澳洲的雪花牛……”

我听着这些菜名,心就开始往下沉。这些东西,我在美食节目里看过,知道它们的价格是以“克”来计算的。

李姐似乎也觉得不妥,她清了清嗓子,笑着对张经理说:“张经理,我们人多,口味也不一样,还是让我们自己看着菜单点吧,喜欢吃什么点什么。”

这是在给高俊台阶下,也是在试图把点菜权拿回来。

没想到高俊根本不领情,他把菜单往旁边一推,说:“哎呀,李姐,点菜多麻烦。张经理是专业的,让他推荐,保证比咱们自己点的好。再说了,今天高兴,就得吃点平时吃不着的。张经理,你尽管上,酒也给我们开两瓶好的,要配得上今天的菜。”

张经理眼睛一亮,连声说:“好嘞!高先生您就瞧好吧!”说完,他便转身出去了。

我的心彻底凉了。

点菜权,是这顿饭的“定价权”。我作为名义上的请客人,却连菜单都没摸到一下,就眼睁睁地看着这顿饭的消费被推向了一个我完全无法承受的深渊。

我 nervously 地看了一眼王经理,希望他能说句话。

可王经理只是平静地看着高俊和张经理一来一回,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既没有制止,也没有赞同,就好像一个局外人。

他的沉默,让我更加不安。他是默许了高俊的行为,还是在考验我?我完全猜不透。

菜很快就上来了。

一道道精美得像艺术品的菜肴被端上桌。清蒸东星斑、蒜蓉焗波士顿龙虾、黑松露澳带、炭烤A5和牛……每一样都让我眼花缭乱,也心惊肉跳。

高俊成了饭局的绝对主角,他举着酒杯,高谈阔论,一会儿讲他当年是怎么签下一个大单的,一会儿又点评这道菜的做法地不地道,俨然一副成功人士的派头。

年轻的同事们都很捧场,纷纷向他敬酒,气氛看起来热烈非凡。

可我却如坐针毡,食不知味。那鲜美的龙虾肉在我嘴里,仿佛嚼蜡。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一桌,到底要多少钱?五千?一万?还是更多?

我悄悄拿出手机,想在网上查查这家店的人均消费,手却抖得厉害,好几次都输错店名。

李姐坐在我旁边,她给我夹了一筷子菜,低声安慰道:“小陈,别想那么多,先吃饭。”

我勉强对她笑了笑,可那笑容一定比哭还难看。

整场饭局,王经理说话不多。他只是安静地吃着菜,偶尔有人敬酒,他也只是抿一小口。但他越是这样平静,我心里就越是没底。

他一定看出了我的窘迫,也看出了高俊的喧宾夺主。可他为什么一言不发?

这顿饭吃了一个多小时,对我来说,却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每一分钟,都是煎熬。

第3章 24800元的账单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桌上的气氛在高俊的带动下,已经有些微醺的亢奋。只有我,从始至终,滴酒未沾,因为我怕,怕酒精会麻痹我最后一点清醒,让我无法面对即将到来的“审判”。

终于,高俊打了个酒嗝,靠在椅子上,拍着滚圆的肚子,大声喊道:“服务员,买单!”

这两个字像一道惊雷,在我耳边炸响。

我的身体瞬间绷紧,放在桌下的手不自觉地攥成了拳头,指甲深深地嵌进了掌心。

来了,终究还是来了。

很快,包厢门被推开,服务员拿着一个精致的皮质账单夹,迈着优雅的步子走了进来。她没有直接走向我这个名义上的“买单人”,而是径直走到了高俊身边,微微躬身:“先生,您好,一共消费两万四千八百元整。”

两万四千八百。

24800。

这个数字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我的天灵盖上。我的大脑嗡的一声,一片空白。

我预想过会很贵,一万,甚至一万五,我都咬咬牙,做好了未来半年吃泡面的准备。可我万万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个天文数字。

这笔钱,是我父母将近半年的工资,是我计划用来在这座城市安身立命的全部家当。

包厢里瞬间安静了下来。

刚才还喧闹的气氛,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所有人都停下了筷子,放下了酒杯,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那个账单夹,眼神里充满了震惊和不可思议。

连那几个一直附和高俊的年轻同事,此刻也张大了嘴巴,脸上的醉意醒了大半。显然,这个数字也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高俊的脸色也变了。

他脸上的笑容僵住了,眼神里闪过一丝慌乱。他大概也没想到,自己随口一句“挑好的上”,会捅出这么大一个窟窿。但他毕竟爱面子,强撑着镇定,从服务员手里接过账单,装模作样地看了一眼。

“咳,”他清了清嗓子,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了主位上的王经理,语气里带着一丝明显的暗示和期待,“王经理,您看……”

所有人的目光,也跟着他,齐刷刷地转向了王经理。

在这一刻,王经理成了全场的焦点,成了那个唯一能解决问题的人。

我紧张得心脏都快跳出来了。我的尊严和理智在脑海里疯狂打架。理智告诉我,我应该站起来,告诉王经理,这顿饭是我请的,钱我来想办法,哪怕是打欠条,分期付,我也认了。这是我作为请客人的责任。

可我的尊严,或者说我那点可怜的自卑,却让我开不了口。我不想在所有同事面前,尤其是在刚刚对我表示认可的王经理面前,暴露我窘迫的经济状况。

我像一个等待判决的囚犯,等待着王经理的最终裁决。

王经理没有去看高俊,也没有看那张账单。

他慢条斯理地用餐巾擦了擦嘴,然后端起面前的茶杯,轻轻地吹了吹上面浮着的茶叶。整个过程,不疾不徐,仿佛周围凝固的空气与他无关。

包厢里安静得可怕,只能听到中央空调轻微的送风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秒都像是在我心上划过一刀。

高俊的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举着账单,手悬在半空中,伸也不是,缩也不是,表情尴尬到了极点。

终于,王经理放下了茶杯,杯底和桌面碰撞,发出一声清脆的“嗒”。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了高俊的身上。

他的眼神很平静,没有任何责备,也没有任何情绪,但就是这种平静,却带着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压力。

然后,他开口了。

他说出了一句让所有人,尤其是让高俊,永生难忘的话。

第4章 谁点的菜,谁结的账

“高俊,”王经理的声音不大,但在寂静的包厢里,每个字都清晰无比,“今天小陈请客,是他的一片心意。你作为前辈,帮他张罗,点菜,辛苦了。”

他先是肯定了高俊的“功劳”,语气听起来很客气。

高俊的脸上挤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刚想接话,王经理却话锋一转。

“既然菜是你点的,酒也是你选的,想必你对这里的价格心里有数。点得很好,很丰盛,说明你很为小陈着想,想让他有面子。”

王经理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根针,看似在夸奖,实则在扎心。

高俊的脸色已经开始发白,他嘴唇动了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然后,王经理投下了那颗重磅炸弹。

他看着账单,没有抬头,只是平静地转向了高俊。

他说:“高俊,今天这顿饭,你替陈默结了吧。”

空气在那一瞬间凝固了。

所有人都愣住了,包括我。我设想过无数种可能,王经理可能会说公司报销,可能会他自己掏钱,甚至可能会批评我一顿然后帮我解围。但我唯独没有想到,他会把这个皮球,不,应该说是把这个“炸药包”,直接扔给了高俊。

高俊的脸“唰”的一下,血色全无。他像被雷劈了一样,呆立在原地,手里的账单夹都快拿不稳了。

“王……王经理……”他的声音干涩得像是砂纸在摩擦,“我……我……这……”

他“我”了半天,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他想说“我以为是公司出钱”,可王经理之前根本没做过任何表示。他想说“我没带那么多钱”,可在一个实习生面前说这话,他这张脸往哪儿搁?

王经理的表情依旧平静,他继续说道:“小陈刚转正,第一个月工资还没发。他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能有多少积蓄?你让他来付这两万多块钱,是让他接下来一年都喝西北风吗?”

“你作为公司的老员工,理应多照顾新人。现在新人有困难,你帮他一把,先把账结了,合情合理。至于这钱,以后让陈默慢慢还你就是了。都是一个部门的同事,我相信你不会催他的,对吧?”

王经理的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

表面上,是让高俊“帮助”同事,发扬风格。可实际上,是把高俊架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让他下不来台。

你不是能耐吗?你不是爱张罗,爱面子吗?你不是把这儿当自己家,点菜不看价格吗?行,那你来付钱啊。

这比直接批评他一顿要狠得多。这是否定了他所有行为的内在逻辑,把他那点“占小便宜”和“显摆”的心思,赤裸裸地暴露在了所有人面前。

高俊的嘴唇哆嗦着,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滚了下来。他求助似的看向其他同事,可大家要么低头看手机,要么扭头看风景,没有一个人敢和他对视。

李姐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看了看王经理,最终还是化作一声叹息,把头低了下去。

羞愧,尴尬,无地自容。

这些情绪在高俊的脸上交替上演,最后,他的脸涨成了猪肝色。

服务员还站在一旁,面带职业微笑,但眼神里已经有了一丝不耐烦。

“先生,请问是刷卡还是扫码?”

这一声催促,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高俊的肩膀垮了下来,整个人像是被抽走了精气神。他从口袋里摸出手机,手指颤抖着,解了好几次锁才成功。

他点开支付软件,对着那个二维码,扫了上去。

“滴”的一声,支付成功的提示音在死寂的包厢里显得格外刺耳。

高俊的手机差点掉在地上。

我知道,那一声轻响,清空的大概不仅仅是他的账户余额,更是他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所谓“面子”和“精明”。

第5章 一堂关于“心意”的课

结完账,高俊像个斗败的公鸡,蔫蔫地坐回了位置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端起杯子,把剩下的白酒一饮而尽。

包厢里的气氛尴尬到了冰点。

我站起身,心里五味杂陈。虽然解了围,但我并没有幸灾乐祸的感觉。我走到王经理身边,低声说:“王经理,这钱……我会想办法还给高俊的。”

王经理看了我一眼,眼神里有一丝赞许。他摆了摆手,示意我坐下。

然后,他端起茶杯,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缓缓开口道:“今天这顿饭,大家都吃得不踏实吧?”

没人敢接话。

“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给新同事庆祝,增进一下团队感情。结果呢?”王经理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一顿饭,吃出了两万四千八。陈默,我问你,这是你请客的初衷吗?”

我连忙摇头:“不是的,经理。我只是想……表达一下感谢。”

“感谢,对。心意,也对。”王经理点了点头,“但心意是什么?心意不是用价格来衡量的。你一个月工资多少钱?你请大家吃一顿两万多的饭,这不是心意,这是负担,是对你自己的不负责任。”

我的脸有些发烫,低下了头。

王经理又转向了高俊:“高俊,你呢?你帮着张罗,是好心。但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好心’,给别人带来了多大的麻烦?你点的每一道菜,都不是你来买单,你当然可以不看价格。但你想过没有,这顿饭的单,最终要落在谁的头上?”

“你觉得,你点了这些昂贵的菜,是给了陈默面子,还是让你自己有面子?你是在为团队庆祝,还是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王经理的话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高俊乃至在场一些人内心深处那点不可告人的小心思。

高俊的头埋得更低了,肩膀微微颤抖。

“在公司,我们是一个团队。什么是团队?团队就是互相协作,互相体谅。不是打着‘集体’的旗号,去满足个人的私欲,去占别人的便宜,尤其是占新人的便宜。”

“陈默刚来,他尊重你们,把你们当成前辈。你们应该做的,是引导他,帮助他,让他尽快融入。而不是利用他的单纯和客气,给他设置障碍,让他难堪。”

王经理顿了顿,端起酒杯,站了起来。

“今天这顿饭,所有人都上了一课。我也有责任,我从一开始就没制止,就是想让你们自己看看,一件小事,如果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最后会演变成一个多么荒唐的结果。”

他把杯里的酒倒满,举到高俊面前:“高俊,这杯酒,我敬你。不是因为你今天结了账,而是希望你能记住今天的教训。精明不是用在这种地方的。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他能走多远。”

高俊猛地抬起头,眼眶红了。他颤抖着手端起酒杯,和王经理碰了一下,然后一饮而尽,眼泪差点掉下来。

接着,王经理又给自己倒满,转向我:“陈默,这杯我敬你。欢迎你正式加入我们的团队。你要记住,真诚和踏实,永远比任何花里胡哨的东西都重要。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困难,可以直接说出来,不用害怕,更不用打肿脸充胖天。一个敢于坦诚自己能力边界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人。”

我眼眶一热,也站起来,喝下了那杯酒。那酒很烈,呛得我直咳嗽,但心里却暖洋洋的。

最后,王经理把目光投向了所有人:“今天这顿饭,既然是我提议的,最后也不能让高俊一个人承担。这样吧,”他从钱包里拿出一张银行卡,递给服务员,“把刚才那笔消费退掉,用我的卡结。但这笔钱,不算公司的,也不算我个人的。”

他看着我们,一字一句地说:“这24800块,就算是我借给咱们部门所有人的。从下个月开始,在座的每一位,除了陈默,每个月从奖金里扣一部分,直到还清为止。什么时候还清了,什么时候这件事才算真正过去。”

所有人都愣住了。

这个决定,比让高俊一个人承担,或者王经理自己买单,都要高明得多。

它让这件事变成了所有人的集体记忆和集体责任。每个人都要为今天的沉默和附和,付出一点代价。这代价不重,但足以让每个人都深刻地记住这个教训。

那一刻,我看着王经理,心里充满了敬佩。

他不仅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更是在饭桌上,给我们这些初入职场或是在职场里有些“油”了的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关于“心意”、“责任”和“团队”的课。

这堂课,价值两万四千八。

第6章 余波与歉意

那顿饭局不欢而散。

回去的路上,没有人说话。大家挤在公司的商务车里,车厢里的空气沉闷得像一块吸满了水的海绵。高俊坐在最角落的位置,头靠着车窗,看着外面飞速掠过的城市夜景,一动不动,像一尊雕塑。

我能感觉到,他身上那股平日里张扬的气焰,像是被戳破的气球,彻底瘪了下去。

回到公司宿舍,我一夜未眠。

脑海里反复回放着饭局上的每一个细节:高俊点菜时的意气风发,账单出现时众人的错愕,王经理平静而有力的每一句话,以及最后高俊那张羞愧难当的脸。

这件事对我的冲击很大。我开始明白,职场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它不仅仅是做好手头的工作,更是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博弈。善良和本分是必需的,但不懂得拒绝,没有原则的退让,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

第二天一早,我走进办公室,气氛明显和往日不同。

大家都在埋头工作,没人闲聊,连敲击键盘的声音都好像轻了几分。高俊已经来了,正坐在自己的工位上,背影看起来有些萧索。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和大家打招呼,只是默默地看着电脑屏幕。

李姐给我递过来一杯热牛奶,拍了拍我的肩膀,什么也没说,但眼神里充满了安慰和鼓励。

一整天,高俊都几乎没有离开过座位。午饭时间,他也没有和大家一起去食堂,而是点了一份外卖,一个人默默地吃完。

快下班的时候,我的办公软件弹出了一个对话框。

是高俊发来的。

“陈默,下班后有时间吗?在楼下咖啡厅等我一下,我有些话想跟你说。”

我犹豫了一下,回复了一个“好”。

傍晚,在公司楼下的咖啡厅,我见到了高俊。他换下了工作时的衬衫,穿了一件普通的T恤,看起来憔悴了不少,眼下还有淡淡的黑眼圈。

他给我点了一杯拿铁,自己只要了一杯冰水。

“陈默,”他搅动着杯子里的冰块,低着头,不敢看我,“昨天的事……对不起。”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用这么诚恳的语气说话。

“我这人,好面子,虚荣心强,总想在新人面前显摆一下自己的资历和见识。”他自嘲地笑了笑,“昨天我确实是昏了头,光想着自己出风头,完全没考虑你的感受和经济能力。王经理骂得对,我那不是在帮你,是在害你,是在为难你。”

“那两万多块钱,说实话,我也很肉疼,那是我攒了小半年的积蓄。”他抬起头,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钱没了可以再赚,人要是丢了脸,丢了里子,就很难再找回来了。昨天晚上,我是真的感觉无地自容。”

看着他这副样子,我心里的那点芥蒂也烟消云散了。说到底,他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人,只是一个被虚荣心和职场陋习绑架了的普通人。

“高哥,事情过去了。”我轻声说,“王经理的处理方式,也是为了我们大家好。其实我也有不对,一开始我就应该坚持自己的意见,或者明确地表达我的难处。”

高俊摇了摇头:“不,这不怪你。你一个新人,能怎么办?是我做得太过分了。以后……以后在公司,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你尽管开口。这次,是哥欠你的。”

我们又聊了几句,气氛不再那么尴尬。离开咖啡厅时,高俊拍了拍我的肩膀,那一下,很实在。

我能感觉到,经过这件事,我们之间的那层隔阂,似乎消失了。

后来我听说,王经理真的让行政从我们每个人的奖金里按月扣款。第一个月,工资条发下来,大家看到那笔“团队建设基金”的扣款时,办公室里一片寂静。

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议论。

那笔小小的扣款,像一个无声的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那个晚上发生的一切。

高俊变了很多。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咋咋呼呼,待人接物也谦逊了不少。工作中,他开始真正地“带”我,会主动把他负责的项目资料分享给我,在我遇到难题时,也会耐心地给我讲解。

我们的关系,反而比以前融洽了许多。

第7章 真正的团队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

在王经理和李姐的指导下,在高俊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成长得很快,已经可以独立负责一些小项目了。我用自己赚的钱,在离公司不远的地方租了一个小单间,虽然不大,但很温馨,真正有了在这座城市扎根的感觉。

那笔两万四千八的“团队建设基金”,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点点地减少。它成了我们部门一个心照不宣的“梗”,偶尔开玩笑时会提起,但更多的是一种警醒。

一年后的某天,部门为了庆祝一个大项目顺利收官,决定再次聚餐。

这次,王经理直接把任务交给了我:“陈默,你来安排吧。地方你定,预算你做,标准只有一个:让大家吃得开心,吃得没有负担。”

我明白王经理的用意。

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提前在部门群里发了一个问卷,征求大家对口味、餐厅类型和人均预算的意见。最后,综合了所有人的想法,我选择了一家以火锅闻名的连锁餐厅,热闹,接地气,人均消费也就在一百五左右。

聚餐那天,气氛特别好。

大家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吃着毛肚,喝着啤酒,聊着工作中的趣事和生活里的烦恼,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轻松自在的笑容。

高俊喝得有点多,他端着酒杯走到我面前,勾着我的肩膀说:“陈默,说真的,还是今天这顿饭吃得舒坦!去年那顿,吃的是龙虾还是鲍鱼,我一点味儿都没尝出来,光顾着心疼我那钱包了。”

大家都笑了起来。

一个年轻同事说:“可不是嘛,那顿饭我回去连着做了好几天噩梦,梦见王经理让我把吃的龙虾再吐出来。”

王经理也笑着说:“看来那顿饭的‘疗效’不错,都留下心理阴影了。”

大家笑得更厉害了。

酒酣耳热之际,王经理站了起来。

“去年的今天,我们也在一块吃饭。”他环视着我们,“那一顿饭,让我们所有人都很尴尬。但是今天,我很高兴。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团队应该有的样子。”

“一个好的团队,不是说不能有矛盾,不是说每个人都完美无瑕。而是我们能在犯错之后,懂得反思和成长。我们能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知道什么叫分寸,什么叫体谅。”

“就像这火锅,什么菜都能往里下,但最终融合成的是一锅热气腾腾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味道。我希望,我们这个团队,也能像这火锅一样,有温度,有味道,有凝聚力。”

说完,他举起杯:“来,为了我们这个越来越好的团队,干杯!”

“干杯!”

所有人都站了起来,酒杯碰撞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

我看着眼前这些鲜活的、笑意盎然的脸,看着王经理欣慰的目光,看着高俊释然的笑容,再看看窗外这座城市的万家灯火,心中充满了感慨。

一年前的那场风波,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虽然激起了波澜,但也让湖水变得更加清澈。它让我,也让所有人,都明白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道理。

那张24800元的账单,最终没有成为我们团队的一道伤疤,反而成了一块独特的勋章。它记录了一次荒唐的错误,也见证了一次宝贵的成长。

它让我深刻地理解了王经理最后对我说的那句话的含义:真诚和踏实,永远比任何花里胡哨的东西都重要。在职场,乃至在人生中,做一个靠谱的、有分寸感的人,远比做一个看起来“有面子”的人,要走得更远,也更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