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小说)

发布时间:2025-11-01 07:50  浏览量:1

纸船

第一章:泥潭

清晨五点,天光未亮,李家洼还沉在浓稠的夜色里。只有几声零落的犬吠,划破黎明前的寂静。

李文才主任已经坐在了书桌前,老旧的台灯撑开一圈昏黄的光晕。他面前摊开的不是物理课本,也不是教学计划,而是一摞厚厚的、印着红色抬头的文件——《关于迎接省级“素质教育示范校”中期评估的准备工作方案》。

他揉了揉发涩的双眼,拿起笔,在“特色亮点”一栏停顿了很久。特色?亮点?李家洼中学最大的特色就是穷,亮点就是孩子们眼里还没完全熄灭的光。可这不能写。他叹了口气,开始绞尽脑汁地编织词句:“构建‘乡土-科技’双轨育人新模式”,“打造沉浸式农耕实践课堂”……写到最后,他自己都觉得脸上发烫。

手机嗡嗡震动,是副校长在群里@全体成员:“各位主任,今日教育局安全科突击检查消防台账,请德育处、总务处、教务处协同,务必于上午十点前,将过去三年的消防演练记录、设备维护清单补充完备,放在小会议室备查。”

李文才看着这条信息,一股无力感从心底漫上来。过去三年的记录?学校那几瓶过期灭火器,还是他去年再三打报告才换新的。他认命地站起身,从文件柜深处翻出几本几乎空白的记录本,开始和几位干事一起,“创造”历史。

“李主任,2019年11月的演练照片找不到了,用2020年3月的行吗?反正背景都是操场,看不出来。”

“日期记得改一下,演练总结的措辞换一换,别跟去年的雷同了。”

办公室里,键盘敲击声、打印机吞吐声、低声讨论声交织成一片忙碌而虚假的交响。李文才看着手下几个年轻教师,他们本该在备课,在琢磨怎么把牛顿定律讲得生动有趣,此刻却都在这里,为了应付一场心照不宣的检查,集体制造着精美的废纸。

这就是李家洼中学教导主任李文才的日常。四十一岁,年富力强,却感觉自己像一头被无形绳索捆住的困兽,在形式主义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第二章:初心

李文才是土生土长的李家洼人。当年,他是村里飞出的金凤凰,是唯一一个考上省城师范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毕业时,他不是没有机会留在城里,但看着老家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他背着铺盖卷回来了。

他还记得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情景。破旧的教室,坑洼的黑板,但台下几十双眼睛亮晶晶的,像夏夜的星星。他讲牛顿,讲爱因斯坦,讲宇宙的浩瀚和物理的奇妙。孩子们听得入了迷,下课了还围着他问个不停。那时候,他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

因为教学成绩突出,为人踏实肯干,五年前,老校长力排众议,提拔他当了教导主任。老校长拍着他的肩膀:“文才啊,学校不光要会教书的人,也得需要会管理的人。你上去了,能替老师们多挡掉一些杂事,让他们安心教学。”

他当时满怀壮志,以为找到了一个更大的讲台。可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教导主任的办公室,成了“材料重灾区”。党建工作、师德师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双减落实、五项管理……每一项工作,最终都落脚在“计划-总结-过程性材料-简报美篇-迎检台账”这条流水线上。会议一个接一个,通知一条接一条,表格一张接一张。

他的物理课,从一周六个节,被压缩到了四个节。即使这仅有的四节课,也常常被打断。有时是临时通知开会,有时是紧急要报数据,有时是接待突然到访的领导。他备课的时间被挤压到了深夜,批改作业也只能见缝插针。

最让他心痛的是,他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以前,下课了孩子们会追到办公室问他问题,现在,他要么不在办公室,要么在办公室里埋头写材料,眉头紧锁,孩子们都不敢轻易打扰。

第三章:荒诞剧

“素质教育示范校”评估的日子终于到了。

学校提前一周进入“战时状态”。卫生打扫得一尘不染,连厕所的瓷砖缝都用牙刷刷过了。墙上贴满了各种口号、标语、活动剪影。学生们被反复训练,见到领导要行鞠躬礼,问“老师好”,被问到学校特色课程时要流利背诵标准答案。

为了体现“农耕实践”,学校临时开辟了一块荒地,让学生们象征性地种了点青菜苗。为了展示“科技创新”,把尘封多年的物理实验室打开,摆出几个最基础的电路实验装置,专供领导参观。

评估团来的那天,校园里洋溢着一种虚假的繁荣。领导们面带微笑,在校长和李文才等人的陪同下,沿着精心设计的路线参观。在“农耕实践基地”,领导对长势喜人的菜苗点头称赞;在物理实验室,领导看着学生操作简单的串联电路,勉励了几句“培养科学精神”。

汇报会上,李文才念着那份他熬了几个夜、修改了无数遍的汇报材料,语言华丽,数据详实,案例生动。他听到自己平静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感觉自己像个演员,在演一出早已写好剧本的戏。

领导们很满意,给予了高度评价,说李家洼中学在艰苦的条件下,将素质教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亮点纷呈”。

送走评估团,校园瞬间恢复了原样。学生们松了口气,老师们疲惫地回到办公室。那块“农耕实践基地”很快就被遗忘,菜苗没几天就蔫了。实验室重新落锁。

李文才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夕阳西下,给破败的校园镀上了一层不真实的金色。他赢了,学校拿到了“示范校”的牌子,校长在总结会上点名表扬了他。可他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空虚和挫败。他赢了这场检查,却好像输掉了什么东西,某种非常宝贵的东西。

第四章:最后一根稻草

“示范校”的牌子还没捂热,新的任务又来了。

“消防安全百日攻坚”行动,“预防校园欺凌”专项督导,“双减工作回头看”交叉检查……一项接着一项,永无止境。

这天,教育局下发通知,要求各校上报“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和成果汇编,限期三天。

李文才召集物理教研组的老师开会。年轻的王老师快人快语:“李主任,我们物理课,讲的是客观规律,是公式定理,这‘思政’怎么融?难道讲牛顿定律的时候,还要先讲一遍牛顿是英国人,我们要有民族自信,要超越他?”

另一个老师苦笑:“不就是生搬硬套嘛。讲杠杆原理,就说要团结协作;讲电路,就说要遵守规则。牵强附会,自己都觉得别扭。”

李文才何尝不知。但他只能安抚:“大家克服一下,找找切入点,关键是过程性材料要齐全,教案里要体现,听课记录要有评价,要有学生反馈……”

正说着,他收到一条微信,是班里物理课代表发来的,一个很聪明但有点内向的男孩:“李老师,您最近很忙吗?上次问您的那道关于电磁感应的题,您还没给我讲。我看您办公室总是很多人……”

看着这条信息,李文才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他想起那个男孩,眼睛里有和他年轻时一样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和痴迷。而他,这个曾经的物理老师,却在为如何把思政元素像贴膏药一样贴到物理课上而绞尽脑汁。

下午,他因为上报的“课程思政”案例数量不够,被教育局相关科室在电话里不点名地批评了一句:“李主任,你们学校是示范校,工作要走在前面啊,思想上要重视起来!”

就这一句轻轻的批评,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放下电话,走到窗边,看着操场上奔跑的学生。他想起自己评上副高七级时的喜悦,不是因为工资能涨一点,而是觉得这是对他专业能力的认可。可这份认可,与他现在做的这些事,有什么关系呢?他的专业是物理,是教书育人,不是写材料,不是造台账,不是演戏。

一个念头,清晰而坚定地冒了出来:回去。回到讲台上去。

第五章:归去

副高职称正式批复下来的第二天,李文才写好了辞职信。

他没有过多解释,只说自己能力有限,不堪教导主任的重任,希望辞去行政职务,回归教学一线,专心教书。

消息传出,全校哗然。有人说他傻,好不容易评上副高,当了主任,说不要就不要了;有人说他清高,受不了气;也有人在私下里,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校长看着他的辞职信,沉默了很长时间。他了解李文才,知道这不是一时冲动。

“文才,想好了?”校长问。

“想好了。”李文才回答得很平静。

“我知道,你受委屈了。”校长叹了口气,“有些事,我也没办法。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们都得接着。你……回去教书也好,安静。”

校长的爽快,或许也包含着一种无奈的理解。

交接工作的那几天,李文才把办公室收拾得干干净净。他把那些精心装订的台账、汇编、总结,整整齐齐地码进档案柜,像封存一个时代。

他重新拿起那本边角已经磨损的物理课本,一页一页地翻着。那些熟悉的公式、定律、实验图,仿佛带着温度,熨帖着他疲惫的心灵。

尾声:讲台

周一,清晨第一节课的铃声响起。

李文才穿着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旧夹克,拿着教案和物理课本,走进了初三(二)班的教室。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学生们看着他,眼神里有些好奇,有些惊讶。他不再是那个行色匆匆、总在开会、眉头紧锁的“李主任”了。

他走到讲台前,放下书本,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他看到那个物理课代表,男孩的眼睛亮了一下。

李文才没有立刻讲课。他拿起一支粉笔,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直线。

“今天,我们不讲新课。”他声音平和,带着一种久违的松弛,“我们来讲讲,这条线。”

“在数学上,它是最简单的图形。但在物理世界里,它可以代表光走过的路径,代表物体匀速运动的轨迹,代表时空的平坦结构。它可以无限延伸,指向我们未知的宇宙。”

他顿了顿,看着学生们入神的眼睛。

“我们学习物理,就是学习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最简洁、最本质的那条线。它叫规律,叫真理。它不因为检查而改变,不因为台账而增删。它就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

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照在讲台上,粉尘在光柱中飞舞。李文才拿起粉笔,开始在黑板上推导公式,他的动作沉稳而流畅,仿佛从未离开过。

窗外,学校的广播里可能还在通知着什么会议,远处的办公楼里,新的材料和表格可能正在诞生。但在这间教室里,只有粉笔划过黑板的沙沙声,和一群探寻真理的年轻心灵。

李文才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胸腔里久违的充实与平静。

他知道,他终于回来了。回到了他最初的,也是最终的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