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被遗忘的奇才:草书不输张旭怀素,赵孟頫:妙入神品,比我强

发布时间:2025-10-31 22:11  浏览量:1

鲜于枢与《草书石鼓歌》:被赵孟頫盛赞的“元代第一大草书”!

提起元代书法,多数人先想到赵孟頫,却少有人知,赵孟頫曾真心夸赞一位同行:“妙入神品,比我强!”“伯机草书胜余,虽极力追之而不能及!”这位被赵孟頫盛赞的“对手”,便是草书大家“鲜于枢”!

鲜于枢画像:传是大帅哥

一位差点被遗忘的草书奇才,其草书水平能与张旭、怀素比肩,而《草书石鼓歌》正是他的实力证明,更是元代书法的巅峰之作之一。

鲜于枢是元代顶尖书法家,与赵孟頫、邓文原并称“元初三大家”,尤其以草书闻名。

他的《草书石鼓歌》为晚年杰作,书写的是唐代韩愈赞叹先秦石鼓文的同名诗作,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注入了自己的笔墨豪情。

明代书家陆深曾题跋评价:“石鼓文字奇也,韩此诗又奇,困学书此,力与之敌,又奇也!”

这幅作品目前有两个主要版本流传:一本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另一本曾于2004年在北京翰海拍卖中以462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当时元代书法拍卖纪录。

鲜于枢写这幅字时,笔力十足、笔锋扎实,不会轻飘飘;写得洒脱时,笔势又连贯自然,绝不潦草。

别人写草书容易没章法,要么太乱要么太飘,但《草书石鼓歌》近千字全卷节奏清晰:开头慢慢铺陈,中间越写越有气势,最后稳稳收住,读起来像听一首有起有伏的曲子,格外舒服。

如今再赏这幅字,仍能感受到鲜于枢的用心——每一笔都有规矩,每一字都带着情绪,既藏着古人的韵味,又有自己的风格。也难怪赵孟頫对他心服口服,即便过了几百年,这幅作品依然能让喜欢书法的人眼前一亮。

鲜于枢草书巅峰之作《石鼓歌》欣赏如下:

《石鼓歌》原文如下: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译文如下:

张生手拿周朝石鼓文的拓本,劝我写一首咏赞它的石鼓歌。杜甫、李白这样的才子都已逝去,我才学浅薄,面对这珍贵的石鼓,实在不知该如何动笔。

周朝纲纪衰败,天下动荡不安,周宣王愤而起兵,率军平定乱象。他大开明堂接受诸侯朝贺,诸侯们佩戴的剑佩相互碰撞,发出清脆声响。之后又在岐阳举行大规模狩猎,展现雄才大略,四方禽兽都被捕获网罗。

为了将功绩刻石流传后世,人们开山凿石制作石鼓,把随从大臣中最有才华的人所撰的文字刻在上面,留在山间。即便历经风吹日晒、野火焚烧,石鼓仍在“鬼神守护”下得以保存,未曾湮没。

你从哪里得到这石鼓文的拓本?上面的字迹毫发完备,没有一点差错。只是文中言辞严谨、含义深奥,难以读懂,字体也不像隶书和蝌蚪文,自成一派。

虽因年代久远,石鼓文难免有笔画残缺,但残留的字迹依旧气势非凡:既像快剑斩断蛟龙,又似鸾凤翱翔、众仙降临,还如珊瑚碧树交错、金绳铁索缠绕,更有古鼎跃水、龙腾梭动的磅礴感。

浅陋的儒士编纂《诗经》时,没能将石鼓文收录其中,《大雅》《小雅》内容也显得狭隘,不够开阔。孔子当年西行未到秦国,编纂诗歌时遗漏了石鼓文这般珍贵的文献,就像拾取了星星,却弄丢了太阳和月亮。

我向来喜爱古物,却可惜生得太晚,未能亲见石鼓的最初模样,对着这拓本不禁涕泪纵横。回想当年我承蒙征召担任国子监博士,那年正是元和元年,我的朋友在凤翔府任职,还曾帮我规划挖掘石鼓的坑位。

我特意洗净冠冕、沐浴更衣,向国子监祭酒进言:“这样的至宝文物,世上还能有多少?只需用毡子、席子包裹好,用几匹骆驼就能将十面石鼓运回来。把它进献给太庙,和郜鼎并列,其价值何止超过郜鼎百倍。”

我还提议,若皇上恩准将石鼓留在太学,学生们就能一同钻研解读,就像汉代鸿都门观经时那样,定会吸引全国之人前来瞻仰。到时再清理石鼓上的苔藓污垢,将它安放平稳,用高大的房屋为它遮风挡雨,就能让它长久保存,不受损坏。

可朝中的大官们都老于世故,毫无担当,不愿为这事费心奔走。如今石鼓只能任凭牧童在上面敲火、牛在上面磨角,再也没人去爱护、抚摸它。长年累月的风化侵蚀下,它眼看就要被埋没,这六年来,我只能向西遥望,空自叹息。

王羲之的书法虽受时人追捧,风格柔美,几张字就能换一群白鹅,但比起石鼓文的古朴厚重,终究少了些历史分量。自周朝之后,历经八代战乱,像石鼓这样的珍贵文物,始终无人整理保护,实在令人惋惜。

如今正是太平盛世,朝廷推崇儒家学说,尊崇孔子、孟子。可我该如何向朝廷提议保护石鼓呢?真希望能有口才出众之人,为这事据理力争,畅所欲言。这首《石鼓歌》就写到这里吧,唉,我的心愿恐怕终究要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