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糖尿病住院后猝死,医生提醒:吃二甲双胍,这6件事别再做了

发布时间:2025-10-31 10:50  浏览量:1

“药没停,饭也吃了,怎么人还突然没了?”

那天在病房外,一位家属语气里满是疑惑和自责。患者43岁,血糖控制还算稳定,入院前还在规律服用二甲双胍。可谁也没想到,短短几天后,他却因严重的乳酸中毒猝然离世。

这不是个案。很多人觉得糖尿病只是“血糖高”,吃点药就行。可真相是,糖尿病从来都不是一个“安静”的病,尤其是当它和药物使用不当碰撞在一起,可能引发的后果,远比你想象得严重。

今天我们来说说这个被广泛使用、又常被误解的药:二甲双胍

吃对了,它是控制血糖的好帮手;吃错了,可能会变成身体的“隐形炸弹”。

这个药好在哪儿?简单点说,它能让身体对胰岛素更敏感,减少肝脏制造葡萄糖的能力,还能帮助肠道减少对糖的吸收。听着是不是挺厉害?确实,它是糖尿病治疗指南里的“优等生”。

但这个“优等生”,也不是谁都能随便用。

它最大的风险之一叫乳酸中毒,虽然发生率不高,但一旦发生,死亡率却相当吓人。尤其是肾功能不好的人,如果还不小心踩了某些“雷区”,那后果就不是“吓唬吓唬你”这么简单了。

很多人吃药吃得挺勤快,就是没搞清楚“什么时候该停、该查、该避开”。这才是风险的来源。

第一,别在肾功能不明的情况下继续吃。

你可能不知道,二甲双胍主要是通过肾脏代谢排出的。如果肾功能下降,药物在体内堆积,就可能引发乳酸中毒。问题是,很多人根本没定期做肾功能检查,尤其是一些年纪轻、身体“看起来”还不错的患者,觉得自己不会有事,结果一步错,步步错。

第二,感冒发烧、腹泻脱水时,先别吃。

身体一旦脱水,肾脏灌流就会减少,代谢能力也会下降。这时候再吃二甲双胍,无异于“火上浇油”。有些人发烧几天,饭也吃不下,水也喝得少,药却没断,结果进了医院才发现血乳酸飙高,已经来不及了。

第三,做增强CT或造影检查前,先停药。

很多造影剂对肾脏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如果这时候还在服用二甲双胍,肾脏负担雪上加霜,乳酸中毒的风险大大增加。通常建议在检查前后48小时暂停二甲双胍,并确认肾功能稳定后再恢复服药。

第四,空腹锻炼还不吃饭,千万别这样“硬扛”。

有些糖友特别拼,早上空腹跑步、跳操,吃药也没落下,却忽略了身体已经处在一种“低糖+高代谢”的状态。这个时候,乳酸容易堆积,血糖也可能骤降。再加上吃了二甲双胍,简直是“双重打击”。

第五,酒别再喝了,尤其是空腹时。

酒精本身就会抑制肝脏的糖异生过程,和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有重叠。尤其在空腹或饮酒过量的情况下,极容易引发低血糖或者乳酸中毒。有人说“就喝一两杯”,可对身体来说,这“一点点”有时候已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六,别自己随意加量或突然停药。

有的人看到血糖高了几天,自己就把剂量翻倍;也有人看到血糖降下来了,就自作主张停药。这种做法不仅干扰了血糖控制,还可能影响肝肾功能,甚至诱发并发症。药物的调整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别拿自己的身体做试验。

从数据上看,二甲双胍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它是目前全球使用最广泛的降糖药之一,被认为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有研究表明,它还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但它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也不是“一吃就好,一吃到底”。

年龄偏大、肾功能下降、心衰、慢性肺病这些人群,就要特别小心。有些患者甚至并不知道自己有肾问题,直到出现不适,才发现肾功能已经“亮红灯”。

这就像开车上高速,车子性能再好,油门踩得再稳,如果不知道轮胎已经磨平,那就是在拿命赌。

这个年纪,很多人身体还硬朗,工作还在上升期,家庭也正是最需要他的时候。但正因为“看起来没问题”,很多人忽略了体检,也忽略了症状。

糖尿病的进展往往是悄无声息的,不疼不痒,却对血管、神经、肾脏一点一点地造成损伤。更麻烦的是,很多人从确诊那一刻起,就以为“吃药就行了”,结果药吃了,生活方式却一点没变,甚至连最基本的肾功能、血乳酸都没查过一次。

等到出事,才意识到,原来不是药物的问题,而是我们对它太不了解了。

很多人对吃药的理解,还停留在“医生让我吃我就吃”,但不清楚为什么吃、怎么吃、什么时候该停、该换。

健康管理不是“交差式”吃药,而是要学会和药物“共处”。了解它的优点,也理解它的限制。知道什么时候它是帮手,什么时候它可能变成“负担”。

尤其是像二甲双胍这样“看起来很安全”的药,更容易被忽视。一旦出事,往往让人猝不及防。

每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拿到二甲双胍时,可能都觉得这只是一颗小药片。但真正的风险,往往藏在对它的轻视里。

也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在用药时遇到的困惑或者经历,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对它足够了解,它就没那么容易“偷袭”。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李晓红,王建国.二甲双胍相关乳酸中毒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4,34(10):1208-1212.
[3]周丽华,马玉.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的安全性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23,37(11):1123-1127.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