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6年全球蒙难,浓雾锁欧亚18月,饥荒瘟疫齐爆发,冰岛火山背锅

发布时间:2025-10-30 17:53  浏览量:1

公元536年这一年,说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的一年,真不是随口瞎掰。

当时整个欧洲和亚洲上空,被一层浓得化不开的雾罩了足足18个月,太阳照下来跟没照似的,气温“哐当”一下就掉下去了。

地里的庄稼不长,粮食不够吃,饿肚子的人到处都是,这就是全球性的饥荒,中国这边的西魏政权,那会儿也没逃过,大灾荒闹得厉害,老百姓能找到点吃的就不错了。

更糟的是欧洲,刚扛过气候导致的饥荒,又撞上了查士丁尼大瘟疫,这种灾害一个接一个来,换谁都顶不住,社会不乱才怪。

后来才搞清楚,这一切的源头居然是冰岛的火山,香港理工大学有位副教授,带着团队研究了好久古气候数据,最后锁定了冰岛火山喷发。

那次喷发喷出来的火山灰和气溶胶,全飘到了平流层,在天上形成了一层“遮阳伞”,把太阳光线挡在了外面,全球气温才跟着降下来。

我查过相关资料,冰岛那地方的火山群本来就活跃,比如卡特拉火山,历史上好几次喷发都影响过气候。

这次536年的喷发,光火山灰就喷了差不多100立方公里,这么大的量,能让全球气候乱套也不奇怪。

而且对比其他灾害年份,比如1600年秘鲁火山喷发,536年的灾害持续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广,还有瘟疫跟着捣乱,说是“最惨一年”真没冤枉它。

科学家研究这些老气候,方法还挺有意思的,他们会钻进南极冰层,取出像“金箍棒”一样的冰芯,比如南极的Vostok冰芯。

冰芯里冻着的火山灰颗粒,用放射性定年法一测,就能知道几千年前哪年有火山喷发,536年冰岛火山的灰,就是在冰芯里找到的。

除了冰芯,湖底的泥柱也有用,在欧洲阿尔卑斯山湖里捞出来的泥柱,里面藏着不同的花粉,要是有热带植物的花粉,就说明那时候这儿比现在暖和,要是没有,可能就是低温期。

还有日本周方湖的“遇神渡”传说,说神明踏冰留下裂痕,其实是火山喷发后气温骤降,湖面冰面胀裂了,这居然也成了研究低温气候的信号,跟冰芯数据能对得上。

当然光有自然证据还不够,古籍也得用上,中国的《资治通鉴》《隋书》里,都写了536年“天没日光,老百姓好多饿死”,欧洲的《哥特史》也提了“太阳暗乎乎的,庄稼全枯死了”。

两边的文字记录能相互印证,这才把当年的气候图景拼得更全,我觉得这种“自然证据+文字记录”的法子,比单靠一样东西靠谱多了,毕竟多份证据多份准头。

其实气候跟历史的关系,比咱们想的近多了,有专家团队做过研究,中国两千年历史里,好多年份都有战争、饥荒或者疾病,就算是康乾盛世,也没躲过天灾。

乾隆年间华北闹过旱灾,《清实录》里说那次死了差不多10万人,你想啊,盛世都这样,要是赶上乱世,气候一坏更没法活。

明朝覆灭就跟气候有点关系,明朝那会儿正赶上小冰期,气温本来就低,1600年秘鲁火山一喷发,全球气温更低了,粮食一直不够。

后来南京师范大学的宁亮教授,跟中美科学家一起研究,发现1641年菲律宾帕克火山又喷了,把明朝的干旱弄得更严重。

粮食不够就有人造反,李自成起义就是那时候起来的,当然我也不是说气候单靠自己就能搞垮一个王朝。

它更像是“压垮骆驼的一根稻草”,本来明朝内部问题就不少,气候一坏,问题全暴露出来了,有意思的是欧洲,2500年里有10次气候高压期,8次都出了不少思想家,比如文艺复兴的时候。

看来压力有时候也不是坏事,能逼着人想新办法,不过这得看社会能不能扛住压力,扛住了就可能出创新,扛不住就容易乱。

现在看这些老历史,其实对咱们当下也有用,古代气候变化多是自然慢慢变的,现在咱们人类活动让气候变暖,速度比古代快多了,但应对极端气候的逻辑,还是能从老经验里学东西。

比如洞庭湖的围湖造田,以前为了种地把湖填了不少,后来一闹洪水就知道后悔了,这事儿就提醒全球有湖泊的地方,别随便填湖种地,不然洪水来了挡都挡不住。

专家也说,应对气候变化得有“系统观”,赤道火山喷发能影响南极冰芯,局部的气候事儿最后会变成全球的连锁反应,要是光想着抢资源,自己顾自己,肯定不是好办法。

从冰芯里的火山灰,到古籍里的饥荒记录,其实研究这些老气候,说白了就是找人和自然相处的法子。

我觉得现在咱们面对气候变化,得记住“全球是一体的”,别搞零和博弈,多提升社会的抗风险能力,这样以后再遇到气候挑战,才能站得稳。

毕竟大自然的脾气咱们摸不透,但至少能从历史里学乖,少走点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