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拿下关键胜利,普京突然下令保护投降乌军,这次真大结局了?
发布时间:2025-10-28 08:52 浏览量:1
这个冬天,或许将是俄乌漫长冲突的最后一个寒冬。种种迹象显示,棋盘上的格局已然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结局的轮廓……似乎正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浮现出来。
普京一个出人意料的指令,让整个战场的空气都凝固了。他下令,要为那些愿意放下武器的乌克兰士兵开设安全通道,即便他们身后有督战队,俄军也必须予以保护。这绝非简单的妇人之仁,背后藏着一套深邃的谋划——当一个棋手开始考虑如何处理对手投降的棋子时,通常意味着他已经预见到了棋局的终点。
这一指令的背景,是一场规模惊人的围歼战。超过一万名乌军士兵,在哈尔科夫的库皮扬斯克和顿涅茨克的克拉斯诺阿尔梅斯克地区……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绝境。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向普京汇报的战报数字,冰冷地揭示了战场现实。
这不是普通的对峙,而是战略性的关门打狗。俄军西部战区死死卡住了库皮扬斯克这个交通命脉,奥斯科尔河的渡口被彻底掌控,这意味着乌军集团军的后路被完全斩断。天上的卫星看得一清二楚……那些通往库皮扬斯克的补给道路,早已被炮火反复犁过,乌军装甲部队的残骸散落一地。
即便是西方送来的豹式坦克,在这种泥泞的战场上也变成了笨重的铁疙瘩,寸步难行。救援……基本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是在这种军事优势已经确立的时刻,普京抛出了那道“护降令”。它像一把心理手术刀,精准地切向乌军的抵抗意志。这等于在公开喊话:抵抗是死路一条,投降则有活路。留下的活口,远比冰冷的尸体更有价值,他们是瓦解对手士气的最佳宣传员,也是未来谈判桌上的砝码。
战场上的绞索在收紧,而在乌克兰的腹地,另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正在将其拖入深渊——能源瘫痪战。从10月25日凌晨开始,轰炸不再局限于某个城市,而是被俄军扩大到了乌克兰全境。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苏梅、扎波罗热……一个个地区的能源设施在爆炸声中化为乌有。
赫尔松、哈尔科夫等地,持续不断地承受着滑翔制导炸弹、火箭弹和自杀式无人机的洗礼。更狠的是,连风力发电机组这种清洁能源设施都未能幸免,卡尼夫与克列缅丘克的水电站也再次遇袭。这等于从根子上切断乌克兰这部战争机器的血液供应。
为了确保打击效果,俄军亮出了不少压箱底的武器。伊斯坎德尔-1000中程弹道导弹从600公里外呼啸而来,乌军的防空系统形同虚设。超过60架伊朗的“小摩托”无人机发动密集突袭……即便乌军宣称击落了一部分,但仍有十多个关键目标被摧毁。北约此前援助的上千枚防空导弹,在这种立体化的饱和攻击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能源的断供,直接将乌克兰民众的生活推向了绝境。基辅的情况最具代表性,两大热电厂被炸毁后,市区陷入大面积停电。气温刚刚降到零度,一天停三次电已是常态。市长只能无奈地呼吁市民囤积柴火,甚至建议人们疏散到乡下——这番话,听起来就像是遥远的战争年代。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乌克兰的兵源正在枯竭。俄罗斯的战报宣称,在顿涅茨克地区被消灭的乌军中,外籍雇佣兵的比例竟然高达六成。阵亡者中出现了非裔美国人、哥伦比亚人的面孔。这清晰地表明,乌克兰本土能够征召的兵员已经接近极限,不得不依靠这些为钱而战的“临时工”。但这些雇佣兵毫无归属感,顺风仗或许还能打打,一旦局势不利,他们溃散和倒戈的速度……超乎想象。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许来自背后。一直为乌克兰输血的西方,也显出了疲态。华沙安全论坛的数据透露,欧盟援乌的弹药储备已跌破警戒线。德国对援助坦克的态度变得消极,法国则急切地呼吁北约开启谈判渠道。美国明年大选在即,对乌援助已经沦为两党相互攻击的工具,能否持续下去,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没有了外援的武器和资金,乌克兰的抵抗就成了无源之水。外部支援乏力,内部的分裂也在加剧。东部前线的士兵在社交媒体上抱怨连过冬的棉衣都没有,而基辅的咖啡馆里,一些人却还在悠闲地讨论“加入欧盟后的税率”。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正被莫斯科巧妙地利用,一点点蚕食着乌克兰社会最后的韧性。
普京的战略已然清晰:用军事合围击垮其有生力量,用能源战绞杀其战争潜力,再用心理战瓦解其抵抗意志。所有动作,都指向一个最终目标——以战逼和。俄罗斯的目的并非要吞并整个乌克兰,而是要确保自身的安全,阻止北约的刺刀顶到自己的胸口。从保护平民到给投降者留退路,都表明他无意将事情做绝,而是想用巨大的军事压力,迫使对手回到谈判桌前。战争的最终结局,或许在炮火声中……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