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发展引擎升级提速
发布时间:2025-10-30 15:22 浏览量:1
经济日报记者 董庆森
金秋时节,位于汉江之滨的湖北襄阳发展热潮涌动。10月28日,总投资220亿元的楚能新能源70GWh锂电池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襄阳在打造千亿元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征程上迈出关键一步。从签约到开工仅用41天,1608亩土地上600余台机械设备昼夜不休,完成了行业平均需要2个月至3个月的工作量,创造了新的“襄阳速度”。
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襄阳累计签约百亿元级项目达11个,总投资超2200亿元,创历史新高。在全市上下聚力攻坚下,前三季度签约项目710个、总投资突破4900亿元,其中三季度集中签约60个项目、总投资1621亿元。一批固根本、利长远、强支撑的重大项目接连落地,为这座省域副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硬核”机制激活发展动能
在楚能项目指挥部会议室,墙上整齐悬挂着33项任务清单和责任制度,每日施工任务、各阶段关键节点、待解决问题等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自9月3日项目驻地建成以来,晨会机制便成为工作标配,真正做到“事不过夜”。
“襄阳高新区用41天兑现承诺,这样的执行力实属罕见!”楚能项目负责人在开工现场感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项目攻坚,正是襄阳大力实施“两资三能”工程(立项争资和招商引资,达产释能、技改提能和强链聚能),推动发展能级、发展速度、发展质效、发展后劲整体提升的生动缩影。
“为保障项目按节点推进,我们全面推行‘五化’管理模式,弘扬‘铁打襄阳’精神,构建起系统严密、高效协同的项目推进体系。”襄阳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乔军强介绍,“五化”管理展现出责任可视化、响应即时化、资源最优化三大特质,通过三次论证将供水管道从单路1000毫米优化为双路600毫米和500毫米,既满足需求又节约成本。
机制创新不止于单个项目。今年年初,襄阳出台《襄阳市2025年招商引资工作方案》,将招商重心锁定“开工率”与“入库率”双指标,组建十大招商团队,形成全域全员招商态势。截至目前,十大招商团队已签约项目64个,签约金额731.39亿元。
襄阳素有“中部磷都”美誉,磷矿保有储量20余亿吨,但产业长期面临“大项目少、大企业少”困境。襄阳创新建立全领域全要素统筹机制,探索“资源地+生产地”协作新模式。在兴发保康谷城磷化工产业园,采用“采矿、选矿在保康,精深加工在谷城”的跨区域协作机制,税收按合理比例分配,成功破解发展难题。这个投资200亿元的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100天,“全流程并联审批”模式将落地周期压缩70%。
“将分散各地的生产环节适度集中,实现矿产资源就地转化,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和管理成本,形成规模效应。”宜昌兴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罗宝瑞表示。紧随兴发,投资120亿元的云图控股磷化工绿色循环产业项目、投资300亿元的湖北联投磷煤氟产业基地项目等接连落地,推动襄阳现代新型煤磷化工产业积厚成势。
在汽车产业领域,襄阳同样展现出转型升级的坚定决心。得知东风公司新能源智能越野车项目拟布局湖北,襄阳市主要负责人闻讯而动,从6月5日高层会谈接洽,到6月27日签订框架协议,双方仅用23天便达成合作意向。9月17日,猛士科技(襄阳)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坚实作风支撑产业集聚
深秋的襄阳,阴雨连绵。楚能项目工地上,推土机将泥泞的土地推开,取干土垫平地面;运输车辆陷进泥里,就用推土机推着前进。施工团队运来3万立方米砖渣、碎石铺设通道,效果不佳后又租来近3000块钢板,从武汉、宜昌、南阳等地外调补充。
“我们克服了所有的困难,能干一点是一点,能抢一片就一片!”襄阳高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正军说,他们日夜赶工,争分夺秒抢出了15天工期。
这股拼劲源自“铁打襄阳”精神的传承。在葫芦沟改道工程中,需要多征收周边200多户居民的用地。高新区米庄镇党委副书记、汽车园办副主任李禹带领5个小组进村入户,仅用2天便完成征地,7天7夜挖通高17米、宽20米、长1.2千米的临时沟渠,在9月16日全市大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国网襄阳供电公司开发区供电中心主任庄健回忆,9月29日接到项目用电需求后,供电部门通过“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精简流程,仅用6个工作日就实现临时基建用电通电。
坚实的作风支撑起产业的集聚发展。走进东风奕派科技襄阳工厂,每2分钟就有一辆新车下线,“襄阳智造”纳米01与全球主要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实现同频共振。今年1至8月,纳米01产量达到38100辆(其中出口12150辆),同比增长78%,畅销40余个国家和地区。
在骆驼股份新能源低碳产业园,机械手上下翻飞,正在生产攻克了锂电池低温脉冲高倍率放电难题的低压锂电池。“这是骆驼股份转型升级的重要里程碑。”公司副总裁孙光忠介绍,低压锂电池业务将为再造一个“骆驼”注入强劲动能。
目前,高新区已形成链条完整、协同紧密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弗迪电池的刀片电池技术将热失控风险降至行业最低;达安汽车检测中心具备从电芯到电池包的全项检测能力;惠强新材与回天新材以关键材料技术创新守护电池生命线。
不仅如此,襄阳在低空经济等新赛道上也取得突破。10月12日,湖北航宇嘉泰飞机设备有限公司成为沃飞长空AE200-100型飞机唯一具备工程验证配套能力的座椅供应商;航空工业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也于近日收到E20飞行器座椅研制项目供应商定点函,正式确认其为唯一供应商。
营商环境提升产业能级
“政务服务高效便捷”“一站式服务让企业无后顾之忧”“这是一方投资兴业的热土”……这些来自客商的评价,印证了襄阳营商环境之变。
襄阳持续开展“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上线主题事项160项,首创返乡创业“一件事”集成办理。对8000多家“四上”企业开展全覆盖调研服务,破解企业堵点、痛点问题2000余个。全市惠企事项达501项,累计兑现资金9.48亿元,1.6万余家经营主体直接受益。
在对外开放方面,襄阳同样不遗余力。8月31日,“襄阳—厦门—东南亚”国际铁海联运专列在刘岗铁路货场首发,66个标准集装箱货物经铁路直达厦门港后出口东南亚。
“我们的刀片电池年出口额达12.31亿元,成为新能源电池出口领域的佼佼者。”弗迪电池总裁办行政一部政府事务主任朱志民表示,企业正通过襄阳汽车及零部件跨境电商国际独立站拓展东南亚市场。
从产品卖全球到制造全球化,襄阳制造业实现新突破。东风汽车股份轻卡摩洛哥KD工厂实现产品批量下线,达安中心海外测试基地在瑞典揭牌,新火炬泰国工厂高端轮毂轴承生产线实现量产交付。
统计显示,襄阳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指数连续6年位居内陆地级市第一,累计形成500余项改革创新经验案例,其中9项在全国推广、98项在全省推广。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交会点,襄阳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崭新答卷:经济总量实现4年“两连跳”,2021年突破5000亿元大关,2024年跨越6000亿元台阶,稳居中部非省会城市前列。
当前,襄阳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锚定湖北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定位,以“两资三能”工程为抓手,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升链、优势产业延链,精准招引一批能级高、牵引强的重大项目。
随着楚能、兴发、东风猛士等一批百亿元级项目的扎实推进,襄阳的产业“四梁八柱”愈加坚实,为“十五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吴海涛表示,全市上下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强化支点意识、扛牢使命责任,推动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乘势而上、聚势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