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不好混!中企在美国投资24亿,仅3年全打水漂,特朗普太狠了

发布时间:2025-10-30 14:46  浏览量:1

密歇根州绿镇,曾经挂着“国轩电池工厂”效果图的文化中心门口,如今只剩几盏褪色的彩灯,24亿美元的投资项目,终究没熬过这个冬天。

10月23日,美国密歇根州经济发展局的一纸违约通知,给国轩高科的美国梦画了句号:项目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投资里程碑,2360万美元的土地款要还,1.75亿美元的税收激励也没了

这个曾被州长称为“密歇根经济救赎”的项目,从2022年的锣鼓喧天,到2025年的黯然收场,不过三年时间。

时间倒回2022年。彼时的密歇根,还在为汽车业的衰落发愁,曾经的底特律是“车轮上的城市”,如今工厂关了,工人走了,GDP掉到全美第30位。

这时候国轩来了:要在梅科斯塔县的绿镇建一座磷酸铁锂电池工厂,投资24亿美元,造2350个岗位,2026年投产。对密歇根来说,这是“抓住新能源尾巴”的机会。

州长格雷琴·惠特默特意开了发布会,说“我们要做电动汽车的卓越目的地”,MEDC更爽快掏了1.75亿美元的激励,相当于给项目“报销”了近两成成本。

国轩也没让人失望:注册在加州,管理层是美籍,承诺从美国供应商买材料,甚至连股权都找了大众背书。时任国轩北美副总裁查克·塞伦公开说:“我们是跨国公司,不搞政治。”

一开始,绿镇居民也觉得“这厂靠谱”。毕竟工厂要占的200英亩地是农田,改用途需要投票,第一次公投居然过了,大家都算着“家门口有活干,税收能涨”。

变故从2023年春天开始。

先是绿镇附近的居民组织“邻居联合会”跳出来,说工厂会“污染湿地”“占农田”,后来话锋一转:“这厂是中国企业控制的,会不会带来‘国家安全风险’?”

没人知道这句话谁先说的,但它在小镇传开。大急流城的一次抗议集会上,几百人举着“别让中国染指我们的土地”“国轩=间谍工厂”的牌子,连州议员都来站台。

更戏剧的是2023年9月的“镇政府政变”:支持项目的原镇委员会被居民投票罢免,新选上的官员上任第一天就换了镇政府大楼的锁,直接取消了之前批的土地使用许可

国轩急了,去法院告“行政不作为”,但地方政府根本不配合。项目彻底停摆,绿镇新镇长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不需要‘中国工厂’,我们要的是‘美国人的工作’。”

其实反对者的理由早就不是“环境”那么简单。

共和党众议员约翰·穆勒纳尔直接把项目和国安挂钩,说“国轩是中国政府的棋子,拿美国纳税人的钱建工厂,风险太大”。他还搞了个《NO GOTION法案》,专门阻止国轩拿IRA的45X税收抵免。

如果说地方的反对是“导火索”,联邦的介入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美国从2023年开始,把新能源供应链和“国家安全”绑得越来越紧。财政部出台IRA细则,规定如果电池企业被“受关注外国实体”控股超过25%,就不能拿补贴

而国轩,恰恰符合这个“红线”,虽然管理层是美籍,但背后有大众中国的股权。

更要命的是,拜登政府把新能源制造列为“国家安全产业”。财政部、能源部、商务部联合审查补贴申请,不仅要查股权,还要查“技术依赖”“供应来源”。

哪怕国轩说“我们自己搞研发”,也没用,政治逻辑盖过了经济逻辑

2025年夏天,MEDC其实还想挽回:提出让国轩换个地方建厂,比如靠近底特律的工业区,土地更熟,审批更快。

但绿镇的反对声已经传到了州议会,穆勒纳尔公开骂:“MEDC居然想和‘中国间谍’妥协?” 最终,州政府还是拍了板:终止合作。

国轩的失败,不是孤例。

就在密歇根项目停摆的同时,国轩在伊利诺伊州的曼泰诺项目也在“走钢丝”。2021年宣布的20亿美元电池厂,2025年才启动部分生产线,原本2024年底投产,现在推到了2026年。

原因是选举后“反国轩阵营”赢了,居民起诉质疑透明度和环境影响,连融资都遇到了阻碍,银行怕沾“中资”标签,不肯贷款。

更早的宁德时代和福特的合作,也因为政治阻力被迫调整:原本要建弗吉尼亚的工厂,最后改成了“技术授权”,福特出钱出地,宁德时代只出技术,连建厂都不敢,只能“曲线救国”

这不是因为中企不够努力。国轩承诺“本地化招聘”“透明治理”,宁德时代找了美国合作伙伴,但只要“中资背景”还在,就绕不开政治审查。

就像密歇根一位企业家说的:“我们承认工厂能带来 jobs,但选民会问‘为什么要把钱给中国人?’ 选票比什么都重要。”

国轩的梦碎,本质上是中资企业在美建厂的“窗口期”关闭了

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企业以为“本地化”能解决一切:建工厂、雇美国人、找美国供应商,就能绕开贸易壁垒,拿补贴。但现实是,地缘政治的墙,比商业逻辑的高墙还高

美国新能源产业的逻辑变了:从“找便宜制造”变成“保国家安全”。

财政部2024年起禁止含FEOC电池的车辆拿税收抵免,2025年扩大到锂、石墨等关键矿物,哪怕美国车企想和中国合作,也得先证明“供应链没沾中国”。

这对中企来说,几乎是个死结:你要么放弃美国市场,要么接受“技术授权”“合资不控权”的低收益模式。就像国轩最后的选择,要么认栽赔钱,要么换个没有政治风险的地方。

密歇根的绿镇,如今又变回了安静的农业小镇。曾经挂国轩海报的电线杆上,现在贴着“招聘本地农场工人”的广告。

国轩的故事,不是“企业不行”,而是“时代的错位”——当美国把新能源当成“国家安全战场”,当中资背景成为“原罪”,再真诚的本地化承诺,也敌不过一句“来自中国”。

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或许是重新思考国际化路径的时候了:与其硬闯“政治墙”,不如换个思路,技术授权、供应链合作、或者在友好国家建厂再出口。毕竟,商业的本质是赚钱,而不是和政治赌气。

只是可惜了那24亿美元的投资,可惜了密歇根那些等着就业的工人,更可惜了一个“中资企业融入美国市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