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白银一夕崩跌,是牛市终结还是新的诱敌深坑?
发布时间:2025-10-30 12:36 浏览量:1
据央视新闻 10 月 22 日报道,当地时间 10 月 21 日,国际贵金属市场遭遇 “黑色突袭”,现货黄金价格一度暴跌超 6%,跌破每盎司 4100 美元,创下 12 年来最大单日跌幅;现货白银价格盘中跌幅更是扩大至 8.7%,跌破每盎司 48 美元,创下 2021 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这场毫无预兆的 “闪电崩盘”,让年初以来累计上涨 50% 的黄金、上涨近 70% 的白银瞬间褪去光环,全球无数多头头寸在 48 小时内被强制平仓,市场恐慌指数飙升至 2020 年疫情初期水平。在这场资本与数据的 “现代战争” 中,多头防线为何一夜失守?
这场溃败是牛市的 “终局之战”,还是空头精心布下的 “诱敌深坑”?我们不妨以军事战略视角,拆解这场贵金属战场的 “攻防博弈”。
贵金属市场从来不是单边冲锋的 “平原战场”,而是多空双方围绕核心矛盾反复拉锯的 “战略要地”。年初以来的金银牛市,本质是多头基于三重战略逻辑的 “梯次进攻”。首先是全球央行的 “战略储备布局”,2025 年前三季度全球央行净购金量已达 800 吨,中国央行连续 11 个月增持,黄金储备突破 2303 吨,占全球官方购金量的 50% 以上,如同军队战前的战略物资囤积,为金价提供了坚实的底部支撑。
其次是地缘风险与通胀预期构筑的 “防御性需求战壕”,尽管中美贸易分歧、俄乌冲突未进一步升级,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让黄金白银的避险属性始终保持热度。最后是白银的 “工业需求突围”,作为芯片、人工智能、太阳能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材料,白银连续四年出现供应缺口,2025 年缺口预计将达第五年,累计缺口达 6.78 亿盎司,相当于 2024 年十个月的矿产银总产量,工业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双重挤压,推动白银涨幅一度领跑贵金属市场。三重逻辑叠加下,金银价格如同节节推进的进攻部队,不断刷新阶段高点,却也在持续上涨中积累了大量 “获利盘”,为后续的 “溃败” 埋下隐患。
任何战场的突发溃败,都离不开 “主攻方向” 的精准打击,此次金银崩盘的核心突破口,并非市场猜测的地缘缓和或通胀降温,而是白银现货市场的 “流动性挤兑危机”。这场危机的根源,是伦敦白银市场 “实物短缺” 与 “交易膨胀” 的结构性矛盾。
截至 2025 年 10 月初,伦敦白银库存已较 2021 年年中下降三分之一,剩余库存中绝大部分由白银 ETF 持有,可自由流通的白银仅约 1.5 亿盎司,而伦敦现货白银市场每日交易量高达 2.5 亿盎司,1.5 亿盎司的可流通库存要支撑 2.5 亿盎司的日交易量,如同 1 万名士兵防守 10 万人的进攻线路,后勤补给早已不堪重负。
压垮骆驼的 “最后一根稻草” 来自印度市场的集中抢购,2025 年春季以来,印度投资热潮转向白银,数百万投资者响应社交媒体号召涌入市场,导致印度白银溢价与国际价格差距飙升至 8 美元,创下近三十年罕见局面。中国十一长假期间,印度从香港获取白银的渠道中断,转而集中涌入伦敦市场求购,直接导致伦敦白银库存 “告急”,10 月 9 日,白银隔夜租赁利率飙升至 200%,摩根大通等顶级做市商甚至无法向核心客户提供 11 月前的现货白银。这场现货市场的 “后勤崩溃”,让空头找到了精准打击的突破口。
面对白银现货市场的 “挤兑危机”,华尔街做市商选择了最直接的 “战术反击”—— 通过期货市场砸盘制造恐慌,迫使持有者抛售白银以缓解流动性压力。这一战术如同战争中 “围魏救赵” 的经典操作:既然伦敦现货市场的实物短缺无法通过增产快速解决,便通过打压纽约期货市场的 “纸白银” 价格,引发市场恐慌性抛售。
10 月 21 日,亚洲交易时段白银价格率先走低,随后伦敦、纽约市场开盘后,大量止损盘被触发,如同防线被突破后引发的连锁溃退,白银价格单日暴跌超 7%,黄金则因市场情绪传导同步大幅下挫。为配合这场 “战术反击”,做市商同时启动了 “后勤补给调度”:10 月 3 日至 23 日,纽约 COMEX 白银库存中有 3500 万盎司(约 1090 吨)被空运至伦敦,上海期货交易所白银库存下降 250 吨,创下十一年来最大单月流出量,这些调拨的实物白银如同紧急增援的援军,暂时稳住了伦敦现货市场的挤兑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砸盘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精准利用了市场的 “信息盲区”—— 美国政府停摆导致 CFTC 持仓报告延迟公布,投机者无法准确判断多头头寸集中程度,在价格异动时更容易引发恐慌性抛售,这如同战场上切断敌方的情报线路,放大了战术打击效果。
美元指数的 “侧翼助攻”,进一步加剧了贵金属多头的溃败态势。黄金白银作为无息资产,其价格与美元强弱存在天然的 “此消彼长” 关系,美元走强如同战场上的 “侧翼包抄”,直接提升了持有非美元货币投资者的购买成本,削弱了贵金属的吸引力。10 月 24 日,美元指数上涨 0.02% 收于 98.953,而此前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的降温,已推动美元指数在 5 月 7 日升至 99.665 的高位。
美国 9 月 CPI 数据低于预期,同比升 3%、环比升 0.3%,核心 CPI 同比升 3%,均低于市场预期,这一数据如同战场上的 “军情通报”,强化了市场对美联储维持现有利率水平的预期,进一步支撑了美元走强。与此同时,美股三大指数齐创新高,道指突破 47000 点,标普 500 指数逼近 6800 点,风险资产的赚钱效应如同战场中的 “主力部队吸引”,分流了原本配置在贵金属市场的资金。
数据显示,10 月 27 日,全球最大黄金 ETF(SPDR Gold Trust)持仓量减少 8.01 吨至 1038.92 吨,反映出部分投机资金从黄金市场撤离,转向更具赚钱效应的股市。这种 “美元走强 + 风险资产吸金” 的双重侧翼压力,让贵金属多头在期货市场砸盘的 “正面进攻” 下腹背受敌,溃败在所难免。
要判断这场溃败是牛市终结还是入场机会,需先复盘历史 “战例”,看清不同战场环境下的走势规律。回顾过去两次类似幅度的暴跌:2011 年白银单日跌幅达 5%-7% 后,开启了长达十年的熊市;2020 年新冠疫情期间,金银同样出现大幅跳水,熊市持续约三年。这两次熊市的共同背景是:市场核心矛盾解除(2011 年全球经济复苏预期升温,2020 年疫情后央行放水救市),且贵金属不存在长期结构性短缺。
但 2025 年的市场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首先,白银的短缺是结构性问题,工业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与矿产供应的刚性约束,并非短期砸盘能解决,截至 10 月 30 日,纽约期货白银价格与伦敦现货价格仍处于倒挂状态,显示现货短缺问题尚未根本缓解。
其次,全球央行购金趋势未改,2025 年前三季度净购金 800 吨,全年有望突破 1000 吨,央行作为 “战略投资者” 的持续增持,为金价提供了长期底部支撑;最后,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仍在,大国竞争加剧背景下,白银作为战略金属,已被美国列为重点管控对象,未来各国对战略金属的争夺将成为常态,这如同战场中的 “战略要地”,其长期价值不会因短期战术波动而改变。历史战例与当前环境的差异表明,此次暴跌更可能是牛市中的 “战术回调”,而非 “战略终结”。
从当前战场态势看,多头仍握有三大 “战略王牌”,支撑其后续发起 “反攻”。第一张王牌是白银的结构性短缺,尽管做市商通过调拨库存暂时缓解了伦敦市场的挤兑,但矿产供应的刚性约束无法短期改变,2021 年至 2025 年的持续缺口已耗尽全球多余库存,随着芯片、新能源产业的持续扩张,白银工业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这如同多头掌握了 “稀缺资源”,长期来看将推动价格回升。
第二张王牌是全球央行的 “战略增持”,与投机资金的短期进出不同,央行购金的核心逻辑是对冲美元信用风险,截至 2025 年二季度,全球央行黄金储备占比升至 14.8%,创 30 年新高,95% 的受访央行计划未来 12 个月继续增持,这种 “国家队” 级别的长期布局,如同战场上的 “主力部队”,为贵金属市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力量。
第三张王牌是市场情绪的 “修复潜力”,此次暴跌更多是期货市场的 “流动性冲击”,而非基本面的根本性恶化,随着伦敦现货市场流动性缓解,恐慌情绪将逐步消退,逢低买盘有望入场。盛宝银行大宗商品策略师 Ole Hansen 就指出,潜在买盘很可能会限制回撤幅度,市场的真实强度将在调整中显现。这三大战略王牌的存在,意味着贵金属多头并未失去战场主动权,短期溃败后仍有组织反攻的基础。
当然,多头要发起有效反攻,还需突破两大 “战术障碍”。第一个障碍是投机资金的 “信心重建”,CFTC 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23 日,黄金非商业净多头头寸为 266749 张,白银为 52276 张,虽然仍处于高位,但 10 月以来已有部分多头撤离,如同战场上的 “先锋部队” 受挫,需要时间重新集结。第二个障碍是美元走强的 “持续压制”,如果美国经济数据持续向好,美联储降息预期进一步降温,美元指数可能继续走强,对贵金属形成持续的侧翼压力,这要求多头必须等待美元走弱的 “战术窗口” 出现。
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前市场如同 “战役间歇期”,既不能因短期溃败而恐慌性抛售,也不能急于抄底陷入空头的 “诱敌陷阱”。从战术角度看,短期需关注黄金 3900 美元 / 盎司、白银 47 美元 / 盎司的支撑位,如同战场中的 “前沿阵地”,若能有效守住,则恐慌情绪可能进一步缓解;若支撑位失守,可能引发新一轮止损盘,需等待更低位置的 “战略防御点”。
对于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应采取差异化的 “作战策略”。对于长期战略投资者,此次暴跌如同战场上的 “敌军火力空档期”,是分批布局的良机。白银的结构性短缺与黄金的央行增持逻辑未变,长期来看,贵金属作为对冲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 “战略资产”,其价值依然突出。可以参考全球央行的操作节奏,逢大幅回调分批建仓,如同军队在战役间隙补充弹药,为长期持有奠定基础。
对于短期投机者,需保持 “战术谨慎”,当前市场波动性仍在高位,10 月下旬黄金 ETF 相关期权成交量连续刷新纪录,显示市场分歧较大,如同战场上的 “敌我交织区域”,盲目冲锋容易遭遇伏击。建议等待市场企稳信号出现,如价格连续三个交易日未创新低、成交量逐步放大,再择机入场,避免陷入短期波动的 “消耗战”。对于产业投资者,尤其是白银相关企业,此次暴跌提供了 “锁定成本” 的机会,工业需求的刚性意味着长期采购不可避免,逢低建立库存如同战场上的 “后勤物资储备”,有助于稳定生产经营。
这场贵金属市场的 “闪电崩盘”,本质是一场由现货流动性危机引发的 “战术冲突”,而非多空双方的 “战略决战”。空头利用白银现货短缺的结构性矛盾,通过期货市场砸盘制造恐慌,配合美元走强的侧翼助攻,成功击穿了多头的短期防线,但并未动摇牛市的核心逻辑 —— 白银的结构性短缺、央行的战略增持、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如同战争中没有永远的胜利,也没有永远的溃败,贵金属市场的多空博弈从来都是长期且反复的过程,短期的价格波动如同战场上的局部胜负,不能决定整场战争的最终走向。
未来,贵金属市场的战场焦点将逐步从 “流动性冲击” 回归 “基本面博弈”。随着伦敦现货市场流动性的逐步恢复,白银的供需缺口将重新成为市场关注的核心,而全球央行的购金节奏、美国经济数据与美联储政策走向,将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关键变量。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这场资本与数据的现代战争中,唯有坚守长期逻辑、保持战术纪律,才能在市场的涨跌起伏中占据主动,既不被短期的溃败吓倒,也不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记住,投资如同战争,最终的胜利者往往不是最勇猛的冲锋者,而是战略清晰、战术灵活、纪律严明的 “常胜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