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万两白银:甲午那年的是是非非

发布时间:2025-08-12 08:40  浏览量:1

行文按《走向共和》剧情走,不喜勿扰。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有部小说叫《一块牛排》,讲拳击手汤姆金退役后生活难以为继,被迫去打黑拳赚钱,但是长期的衣食不足透支了他的体力,在他用尽技巧消耗对手后,打击对手只需重拳一击,只需一块牛排,然而,偏偏未能成功,最后,败了。

今天看《走向共和》的一段,想到了类似于“一块牛排”的情节:六十万两白银。

六十万两白银,对中国来说,九牛一毛,毕竟后来的赔款是两个亿;但是,对北洋来说,又太关键了。

水师将领刘步蟾说:上策是要500万两,添置定远镇远级战列舰四艘(李鸿章语:如此可雄视全球);中策要150万,按洋员琅威理的意思,添置快炮,补充火力;最差也要60万两,添置弹药。

李鸿章说:五百万是做梦,但是要知道做的什么梦(强军梦);争取一百五十万;六十万是无论如何不能少的,否则,就要放空炮。

然而,这六十万两银子,犹如汤姆金的那块牛排,也犹如压垮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终归还是没来:

管着财政的翁同龢,与李鸿章有私恨,恼怒李鸿章当年没给翁家留面子,卡着钱就是不给北洋。用李鸿章的话说:“你翁师傅没管户部,我北洋水师的钱一份不缺,你翁师傅管了户部,可曾给拨过一分银子?”可以说,翁同龢是这六十万两银子的第一责任人。

李鸿章转而去谋求和美国人办银行,不过这件事,又受到了掣肘,顽固派反对,慈禧也不很乐意,光绪倒是觉得可行,可惜没有坚持住:他口口声声说可以做,最后却蹦出一句“还是得请懿旨”,话说,皇帝如果开了口说行,事儿也就办了,这是第二次机会。

其实,李鸿章还向外国银行借过钱,只是也未能成功;甚至还琢磨过海防捐,可惜,海防捐的银子,没有用在海防上。

不说翁同龢和李鸿章,其实还有几个人能影响到这六十万:

慈禧行,她有最高权力,但是她不重视,也想限制李鸿章;光绪也行,他拿出力度来,慈禧要给面子,翁同龢要无条件执行;甚至,很多官员都能拿得出来。

只是,他们凭什么出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