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巴丹吉林|万治友:小镇巴丹吉林
发布时间:2025-10-30 12:54 浏览量:1
作者:万治友
我站在巴丹吉林街头。站在大十字路口。
这次是因为阿右旗党委、政府和阿拉善盟文联举办的“《阿拉善文学——巴丹吉林专刊》发行及采风活动”而来的。加上路途一共只有四天时间,对巴丹吉林镇和沿途景物只是匆匆一瞥。但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哪怕一刻钟,也足够我体味和感悟了。
街灯已经点亮。连续几天都有些天阴,还下了雨,所以有些朦胧,但街上的景物一目了然。在巴丹吉林街上已经走过不知多次了,路过的门店和景致从一开始的陌生,到渐渐熟悉,到最后的心生好感,不过就一年多时间。
那次长住是因为工作原因,前后共一年九个月,对于繁华都市来说,一年多时间可能来不及解读完某个街角。但对巴丹吉林镇来说,一年的时间就足够了。虽然还不够深,不够细,但绝对让一个人心生爱意,从内心深处接纳它,理解它,包容它,并以它为家。当然小镇也接纳了我、理解了我、包容了我。
不知从何时起我把巴丹吉林镇叫作小镇的,应该是快离开的那一刻吧。虽然从开始来到巴丹吉林镇,就计算着什么时候能离开,但真的要离开了,却有点难舍。那时候写了一篇小文,发在了自己的公众号“之友茶厅”,后来转载在了阿右旗作家协会公众号上。那是第一次对这个生活了一年多时间的小镇的一次深情告白。也是从那篇小文开始,“小镇”成了我对巴丹吉林镇的专门称呼。说不清楚是一种什么动机,但感情因素是最主要的。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小”就意味着可爱、亲切,意味着你可以揣在兜里,可以随时抚摸,意味着你可以包容它的不完美、包容它的淘气顽皮。
小镇确实小,小到整个城市可以没有公交车(听说我离开后开通了一辆),可以没有出租车。我所见到的出租车都停在市场路口,听说一般只跑金昌、山丹、张掖等周边城市或苏木镇。对于镇区而言,起步即到达,自然没有市场,所以镇区的人早就习惯了没有出租车的日子。
小镇确实不大,从大十字往东走,如果走快点,十几分钟就能走到路的尽头,尽头之外是一片戈壁,十几公里外是东大山。这座山对小镇的人来说,其标志性意义不亚于巴彦浩特之于贺兰山。虽然山上没有树,有些地方甚至寸草不生,听说也没有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但东大山就是东大山,即使贫瘠,但它是人们心中的神。我一直想进山看个究竟,但终究因为自己的惰性没有成行,算是一个遗憾。遗憾就遗憾吧,在阿右旗,没有实现的愿望很多,也不止这一个。
往西走,也是十几分钟就能走出小镇,那里是小镇的重要出口,沿307国道穿过龙首山可以到达山丹,通过连霍高速横穿整个走廊,西北到达新疆,东南进入内地。而河西走廊也是我的向往之地,利用周末时间走过好几个城市,但剩了一半地方没走到,也成为另一个遗憾,留给以后弥补吧。
而南北向的这条街是小镇的主街道,叫巴丹吉林大街,是主要的商业区,其中的马鞍广场算是小镇的中心点了吧。当初规划的人也真有创意,小小的镇区不但规划了几个大小不一的广场,而且名字起得各具特色,除了马鞍广场,还有夏力宾广场、生肖广场、巴丹吉林广场。其中的马鞍广场最有特色,而夏力宾广场最有气场,气场的核心就是那座高大威猛的夏力宾铜像,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派好像要把整个世界都背在背上,加上夏力宾作为摔跤手的传奇故事使整个小镇都随之充满了传奇色彩。当然最气派的还是巴丹吉林广场,偌大的广场放在这样规模的小镇确实显得突兀,但谁让咱们地方大呢,有地方自然可以任性一些。大有大的好处,小镇人们没事时都可以到广场上溜溜圈,尤其是夏天,广场上分布着好几支广场舞团队,靠北的角落被网栏封起,是射箭场,经常有身着蒙古族服装的射箭爱好者在里面练习射箭。最显眼处是儿童乐园,巨大的充气城堡和游乐设施吸引了不少小孩嬉戏玩乐。自然而然地,这里也成为大人们的社交场所。小镇上的人基本是熟人,见了面就有可聊的话题。像我这样的外来户,人们一眼就能分辨出。好几次在不同场合一经人介绍,对方马上就回应“知道知道,前段时间刚听人说你调到了阿右旗信用联社。”哎呀,真不知道是该庆幸呢,还是……,有点被全镇人看透的感觉。
而路口东南角楼顶的“金沙假日酒店”几个大字俨然成为小镇的一个重要地标。对这个酒店的印象很深,主要是过去下乡到阿右旗,因为距离单位近,每次都被安排到这里住宿。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调到阿右旗工作时,朋友们给我接风时就选在这里。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阿右旗极具特色的“扣二敬一”敬酒方式,当地人对这种发明很自豪,甚至有种自负的味道,被称为“非遗传承文化”。就在我听得云里雾里的时候,主人拿过桌上倒扣着的玻璃杯。玻璃杯内方外圆,正好一两酒的容积,当地人给它的称号是“小钢炮”。提过开场酒后,主人端起两个方杯:“老规矩,我先扣了,再敬酒”话音刚落,两杯酒已经下肚,然后给每个人敬一“小钢炮”。开始我以为只是主人的礼节,后来才知道,这只是打了样,在座每一位都要敬一次。哦天,还没等我敬酒就已经断片了。从此在小镇上喝酒,一见这两个“小钢炮”头就发晕,喝了几十年酒培养出的气魄被两只方杯给灭得丝毫不剩。
小镇上高端一些的酒店除了金沙假日酒店外,还有金戈国际酒店,两个酒店同属一个老板。而金戈酒店刚装修完,特别是有一个大厅装修得稍显气派,接待婚庆比较多。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这次下榻的阳光酒店,参加了两次活动,都住在这里。而最具特色的是小十字旁边的年丰餐厅,这里有几个蒙古包,特别适合接待外地客人。有几次外地朋友过来,我都在这里接待。同样是“扣二敬一”,最后几次我已经把身体给“扣”坏了,只好请当地的朋友代“扣”。当然留给客人印象最深的,还是羊肉。虽然街上基本买不到本地羊肉,但这些餐厅里的羊肉绝对正宗,鲜羊肉和风干羊肉都能让客人大快朵颐、津津有味。如果问老板:“这是哪里的羊肉?”老板一定骄傲地把胸脯一挺:“正宗孟根羊肉!”孟根是阿右旗的一个苏木,这里的羊肉已经成为重要的地方名片了,可惜的是产量太小,无法外销,本地市场也满足不了。
确实是,吃惯了这里的羊肉,其它地方的羊肉都差点意思。
说起羊肉,还有一家餐厅不得不提。这家餐厅比较低调,是一套东环路旁的平房,但名字既接地气又足够大气,叫“祥和羊肉村”,大门上方的一块牌匾更夸张,魏碑体的四个大字“西河望族”足够唬人,但一直没打问它的来历。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的羊肉,烤羊、水煮羊背子、黄焖羊肉,不管是干羊肉还是鲜羊肉,能满足你的各种需求。
小镇的饮食特色还有牛肉拉面,每次来客人,单位就安排到唐明餐厅去吃牛肉拉面。早上来这里吃早点的人超多,每次来都能碰上几个熟面孔。当然蒙古早茶也是一大特色,步行街上有两家蒙古早茶馆,味道都不错。我住的楼下也有一家,叫“游牧人家蒙餐”,这里是我周末吃早餐最方便,也最常去的地方。
小镇上的各种馍馍和武威酿皮也很有名。说不上有多好吃,但回左旗时总有人让带这两样的东西。街上的谢家馍馍、王家馍馍和武威酿皮都是当地的名品牌。
当然,宴席上一盘酸驼奶是必不可少的,稍微大点的餐厅,只要点,都能给你端上一盆。这次我们返程时不少人就买了一塑料桶。
当然骆驼也是当地的重要产业。在小镇街上,有内蒙古唯一的骆驼研究所,有骆驼博物馆,骆驼产业园。骆驼产业园是新建的,我去年离开时还在建设中,这次来时已经建起了一栋楼。这次活动的组织方专门安排我们去里面观摩了一圈,主要是当地骆驼系列产品的展示。而我在右旗的近两年时间里也到过好几处骆驼养殖场、驼奶场,成规模的产业确实已经在阿右旗建立起来了。而随处可见的骆驼雕塑、骆驼文化宣传,也能让你真切感觉到中国骆驼之乡、中国驼奶之乡的氛围和影响力。
小镇有个很大的公园。公园在小镇最西边,官方名称叫“沙生植物园”。周末没事时,就由两个朋友陪着去植物园转,其中的一个朋友会弹吉他,我们就坐在湖边一边听着吉他一边就着微风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公园也名副其实,里面有不少沙生植物,在植物园的不同区域里,既有红柳、沙冬青、霸王、梭梭、花棒、红莎、马莲、蒙古扁桃等适宜沙漠中生长的植物,也有公园里常见的松树、柏树、丁香、刺槐等等,甚至是文冠果、胡杨这样不常见的树种在这里也有它们的身影。特别是东北角的那一小片胡杨,因为临街,成为街头一景。
与沙生植物园北边隔街相望的,是紫金花海。一整片地方全部种植了马鞭草,花间蜿蜒曲折的小径被染成红色。紫色的花、红色的小路相得益彰,形成了绝配的风景。徜徉其间,安然自得,悠然如醉。心旷神怡间,你会忘了时间,忘了身外的世界,甚至忘了自己。这次活动,组织者把最后一个采风点安排到了这里,整车的人看到成片的花海时同时惊呼起来,不等车停下就按捺不住地想往下冲。大家都没想到,如此偏僻的小镇,还会有如此宁静又热烈、单纯又多彩的花海。每个人脸上都是一副诗意的表情,留恋缱绻,不忍离去。
小镇最具地标性质的地方当属最北边的马山井了。这里是巴丹吉林沙漠的最南缘,是城市与沙漠的交接地,也是人类与自然最完美的契合之地。每到夏天,人们就会开着车来到沙漠边,爬上沙顶,看西边的落日,看北边延绵的沙海,看东边的东大山,看南边的小镇。这里最适合文艺青年弹着吉他,唱一首歌,就一壶酒,看天空渐暗,银河显现,朦胧间,尘世融入夜色,胸怀融入戈壁。
这里有一座很大的敖包,敖包上七种颜色的石头代表着阿拉善右旗七个苏木镇,周身缠绕着的经幡和哈达是人们向上生天表达爱意的书笺,空中飘溢着浓浓的酥油香味,是牧人们纯情又浓郁的情感表白。
敖包山下是新建的赛马场,也是过去几届英雄会的主场地。今年的英雄会已经转移到了巴丹吉林沙漠景区,但这里依然是巴丹100赛车的主场地。我也曾与朋友们一起,站在敖包山上欣赏专业赛车呼啸而过的狂野气势,看到一辆赛车突然失去控制连翻几个跟头的惨状,刺激又揪心。而晚上的灯光秀、文艺演出和颁奖晚会同样吸引人。小镇上人口本来不多,但涌进现场的人不少。车手的风采和乌兰牧骑的演出联袂为小镇的晚上平添了刚柔相济的风味。
而小镇里的夜晚还是安静的,街道上的路灯孤寂而执着,行道树在灯光里沉默而倔强。偶尔驶过一辆车,或走过几个人,就像小镇梦中的呓语。
几公里外的马山井还在喧嚣,那里的世界反而成为小镇孤寂的反衬。那里越喧闹,这里越宁静。
作者简介:
万治友,笔名:之友、遥远。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期刊和公众号,曾出版散文集《梦中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