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嘉峪关魏晋壁画:藏着烤肉的“历史密码”
发布时间:2025-10-30 08:35 浏览量:1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吕庚青 程健 宋芳科 刘姗 孙珩力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
在嘉峪关魏晋壁画墓群6号墓里,“烤肉图”、丝路“胡商”牵着骆驼、男主人温酒待客、女主人持叉炙肉……鲜活的日常场景,为丝绸之路上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图证”。
10月2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甘肃省委网信办、省文物局主办,张掖、嘉峪关、酒泉市委网信办与敦煌研究院、中国甘肃网、凤凰网甘肃频道共同承办的“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嘉峪关市。
当天下午,由中央及省市县媒体记者、商业平台编辑、网络大V组成的采访团来到了6号墓,一幅幅“砖上连环画”不禁令记者们惊叹:1800年前的古人,把人间烟火完整打包进了地下。
嘉峪关魏晋墓群位于酒泉—嘉峪关交界,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72年发现至今仅清理18座墓,出土壁画砖720余幅、彩绘棺盖3具、金属器、陶器、丝织品残件等600余件。5号墓“驿使图”被确定为中国邮政标志,成为甘肃最具国际认知度的文化符号之一。
该墓群建于公元220—419年,正是中原战乱、河西相对安定的时期。大量中原士庶“西渡”至此,带来农耕技术与汉族习俗,也与羌、氐、鲜卑等民族杂居通婚。壁画因此成为“图像年鉴”:犁地、耙地、畜牧、桑蚕、酿酒、宴饮、出行、狩猎、庖厨、乐舞……
这里“可视化的生产链”,在中国考古史上极为罕见。
墓前室一幅“杀猪宰羊”三联画被专家称为“中华第一烧烤图”:屠夫左手持刀、右手持刷,空盆接血、烫毛拔羽、三股叉炙烤,流程完整。中室“宴饮图”中,仆人手托餐盘疾步,似在“送外卖”。
大家不禁笑言:“今天嘉峪关夜市上的烤羊肉串,或许就是魏晋灶台的活态传承。”
更难得的是,男女主人分坐榻上,温酒、炙肉、观舞,所用三联铜灶、耳杯、炭炉与馆藏文物一一对应,首次实证了“分餐制+火锅+烧烤”在魏晋河西已成型。
壁画中,胡商牵骆驼驮货、檐下鹦鹉学舌、波斯猫蜷卧一角,佐证了《后汉书》所载“西域商胡,贩客日款塞下”。
嘉峪关是河西四郡咽喉,而壁画里的骆驼队就是最早的“中欧班列”。这些图像,把文献中“互市于门”的抽象记录,变成了可感可视的微观史。
曾有专家指出,魏晋时期纸本、绢本绘画罕见,嘉峪关壁画砖“以砖代纸”,上承秦汉粗犷,下启隋唐雍容,填补了“卷轴画诞生前夜”的空白。
站在幽暗墓室,仰望1800年前的“挂灯砖”,仿佛仍能嗅到桐油灯芯的余味。历史并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嘉峪关的黄沙与烤肉香之间,等待我们读懂。
正如大家议论的话题:这些砖画想告诉后人:生活,永远比想象更精彩。而文化,就是在烟火气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