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魏晋壁画砖:河西走廊先民生活的“活画石”

发布时间:2025-10-29 17:42  浏览量:1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亢兆宁 宋芳科 程健 刘姗 王星懿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

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批特殊的“记忆载体”未曾因时光冲刷而褪色——它们就是甘肃河西走廊出土的魏晋墓砖画,是名副其实“流淌”的“活画石”。

10月2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甘肃省委网信办、省文物局主办,张掖、嘉峪关、酒泉市委网信办与敦煌研究院、中国甘肃网、凤凰网甘肃频道共同承办的“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张掖高台、嘉峪关深度了解甘肃魏晋墓砖画,看藏在河西走廊地下的魏晋画廊。

魏晋时期,中原长期战乱让文献典籍、书画遗存大量损毁,这一时代的世俗生活记录成了难寻踪迹的“空白页”,而这些镶嵌在墓室四壁的彩绘砖,以青砖为纸、矿物为墨,将魏晋人的农耕劳作、家宴对酌、车马飞驰、坞堡日常一一镌刻,历经千年仍色彩鲜活。它们不仅让甘肃成为国内魏晋墓砖遗存最丰富的省份,更像一条跨越时空的纽带,带着魏晋的生活气息“流淌”至今,成为全国解读这一时代不可或缺的实物密码。

甘肃的这些“活画石”能完整留存,源于河西走廊独特的历史与地理机遇。作为丝绸之路的核心通道,这里在魏晋乱世中远离中原战火,成了一片安定的“文化绿洲”。自汉代起,画像砖墓的传统便在此扎根,到魏晋十六国时期,随着中原移民、西域商旅与游牧族群的汇聚,这一艺术形式迎来鼎盛,最终形成了嘉峪关酒泉果园—新城、敦煌佛爷庙湾—新店台等五大主要墓群。它们从东到西绵延数百里,像一串串联起魏晋生活的珍珠,构成了国内罕见的“地下画廊”。考古学家宿白曾特别指出,甘肃酒泉、嘉峪关、敦煌一带的魏晋墓葬,是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区域遗存,仅嘉峪关新城墓群就已发掘18座墓葬,其中9座为画像砖墓,出土彩绘画像砖760余幅,这样的遗存密度与完整度,在全国范围内都极为少见。

走进这条“地下画廊”,每一块墓砖都是一帧生动的魏晋生活场景。嘉峪关酒泉果园—新城墓群的5号墓,1972年因保存完好被整体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墓内画像砖以连环画式布局,农夫攀上树枝采桑、骑士列队策马出行的画面栩栩如生,墓葬明确的纪年——最早曹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最晚至公元4世纪初,更让这些“活画石”有了清晰的时间坐标;1977年发掘的丁家闸5号墓,“坞壁林立、农桑兴旺”的壁画,又还原了后凉至北凉时期河西绿洲的繁荣。向西而行,敦煌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的砖画多绘符瑞与神话,西王母、九尾狐的形象藏着古人的精神向往;高台地埂坡墓群2007年出土的“对酌图”,两人酒酣耳热间敬酒谦让的神态细腻入微;骆驼城与许三湾城墓群出土的前凉升平十三年(公元369年)随葬衣物疏、前秦建元十四年(公元378年)纪年砖,更像为这些“活画石”盖了“时间印章”,让魏晋的记忆更显真切。

这些“活画石”的珍贵,在于它们填补了全国魏晋历史研究的诸多空白。中原现存的魏晋史料多聚焦政治、军事与文人阶层,普通民众的日常细节难寻踪迹,而甘肃的墓砖壁画却像一部“魏晋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全方位覆盖了当时的生产与生活——采桑图里,一人摘叶、一人接筐,还原了农业生产的真实场景;椎牛备宴图中,执锤者牵缰举锤、旁置盛血器皿,尽显饮食习俗;驿使图里,信使骑马飞驰的姿态,不仅成了中国邮政的标志,更填补了全国对魏晋边疆邮驿制度研究的空白;坞堡图则清晰展现了世家大族的居住形态,为理解魏晋社会结构提供了具象依据。

更难得的是,这些“活画石”还藏着魏晋多民族交融的印记,为全国民族关系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高台博戏图中,戴船形帽的博者打着手势对弈;“击鼓”场景里,髡发梳辫的表演者腿绑网套,游牧文化与中原习俗在画面中自然融合。这种视觉化的交融记录,在全国同期墓葬遗存中并不多见,让学界得以更清晰地梳理出魏晋时期各民族在河西走廊的互动轨迹,完善了对这一时期全国民族融合格局的认知。

就连艺术史研究领域,这些“活画石”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中原魏晋书画遗存多为后世摹本,民间绘画的真实面貌始终模糊,而甘肃墓砖壁画是当时画匠的原作——以白垩为底,用石绿、朱砂、赭石等矿物颜料创作,线条厚重流畅,弧线与粗线的运用尽显灵动,历经千年仍色彩鲜艳。它们完整保留了魏晋民间美术的真实水平,不仅填补了全国魏晋民间美术史研究的空白,更成了研究魏晋绘画技法演变、颜料制作工艺的完整样本,为构建全国魏晋美术史体系提供了核心支撑。

如今,当我们凝视这些来自河西走廊的“活画石”,依然能清晰触摸到魏晋的生活温度——农夫的汗水、宴饮的欢笑、驿使的急迫、坞堡的烟火,都通过青砖与颜料“流淌”到眼前。它们早已不是沉睡的古物,而是中华历史长河中鲜活的“记忆片段”,是甘肃献给全国的文化瑰宝,更是让魏晋不再模糊、让历史更加完整的重要力量,在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版图中,始终闪耀着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