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处巨型岩画惊现沙漠,写实技艺比肩欧洲壁画,改写人类定居史

发布时间:2025-10-29 16:49  浏览量:1

阿拉伯半岛的内夫得沙漠可不是一般的地方,高温烈风常年盘踞,水资源少得可怜,没有现代设施的话,人类想在这里待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就在这片看似荒芜的沙漠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球人类学研究所的团队,居然发掘出了130处左右的岩刻,这些石头上的图案,直接把人们对这片土地的认知推翻了。

这些岩画藏在米斯玛山的考古遗址里,刻着骆驼、野驴、野山羊还有已经灭绝的原牛,有的图案跟真实动物一样大,最高的超过1.8米。

我真没想到在这么极端的环境里,会有这么大规模的史前艺术。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骆驼岩画是叠加创作的,白色线条勾勒的写实骆驼上面,还叠着蓝色线条的风格化骆驼,看得出来不是一次完成的,甚至有返工重修的痕迹。

这些岩画的创作地点选得相当特别,有的刻在巨石缝隙里,有的则在悬崖的岩檐上。

要知道那些岩檐又窄又倾斜,想站在上面刻画画,一不小心就可能掉下去。

论文里说雕刻者可能冒着生命危险创作,我觉得一点不夸张,如此看来,这些画绝不是随便写写画画,肯定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发现,岩画都靠近古代的水坑和湖泊遗址。

这就很容易理解了,在干旱的沙漠里,水源就是生命之源。

古人类大概是把这些岩画当成了水源的标记,或者是对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的一种纪念。

除了岩画,遗址里还找到了数百件石器,其中一些雕刻工具埋在1.2万年前的沉积物里,虽然没法百分百确定它们就是刻岩画用的,但这无疑给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些岩画的风格也打破了常规认知,阿拉伯早期的岩画应该都挺抽象简单的,但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样。

这些1.2万年前的作品,有的追求写实,细节刻画得很到位,精致程度居然能和欧洲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比肩。

而且岩画里还藏着一套符号体系,比如能看到骆驼求偶季节的特征,这说明古人类对沙漠动物的习性观察得相当仔细,很可能在这附近定居了数代,花了两三千年不断补充新的图案。

研究团队用了放射性碳定年法和冷光测年法两种技术,冷光测年法能分析沉积物最后一次暴露在阳光下的时间,通过这些技术,最终确定岩画完成于距今1.28万到1.14万年前。

这个结果让不少研究者吃了一惊,因为之前大家都认为,距今2.5万到1万年前,阿拉伯北部极端干旱,人类早就离开了这里。

这些岩画的发现,直接改写了这个结论。

它说明在上一次湿润期到来之前,人类就已经能在这片沙漠里生存了,而且不是短暂路过的旅者,而是形成了稳固的聚落。

结合之前在这里发现的8.8万年前的指骨化石和12万年前的人类足迹,能看出来阿拉伯半岛经历过多次间歇性湿润期,而古人类居然能在干旱期也坚守下来,这份适应能力实在让人佩服。

不过学界对这个发现也有争议。

有外部专家提出,要是不知道当地沙土的沉积速率,岩画的定年精度就没法完全保证

而且目前还搞不清楚,这些干旱期的人类聚落到底持续了多久,这种纪念性的岩画习俗是不是很普遍,具体有什么社会功能或仪式意义。

考古研究就是这样,有争议才会有进一步的探索。之所以这些问题难解答,和阿拉伯半岛的考古条件也有关系。

这里的分层考古沉积物比黎凡特、扎格罗斯山脉这些邻近区域少得多,所以我们对这里史前人类历史的了解一直很有限。

但每一处新遗址的发现,都能推动研究往前迈一大步。

有专家建议,用凿刻工具的磨损分析等新技术,或许能给现有结论提供更多支撑。

研究团队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已经找到了年代更久远的岩画,正在全力测定年代。

古瓦格宁说,虽然知道骆驼岩画的传统延续了很长时间,但它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消失,为什么会消失,这些问题还没答案。

他们计划做更多实地调研,把这些谜团解开。

毫无疑问,米斯玛山的岩画是地球给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

它不仅展现了古人类的艺术创造力,更记录了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

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图案,就像时光的印记,让我们得以窥见数万年前人类与自然相处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