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任教985高校三年:考核未过,背着百万房贷离开
发布时间:2025-10-29 15:07 浏览量:1
第一章 入职那天,梧桐叶落满香樟路
2020年9月,南京的秋意刚漫过树梢,香樟路两旁的梧桐叶簌簌往下掉,落在陈铭的深蓝色行李箱上。他抬头望了眼“东南大学”的校门,鎏金大字在阳光下晃眼,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从北大中文系博士毕业,熬过两轮面试、三轮试讲,他终于站上了这所985高校的讲台,成为文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
“陈老师,这边走!”人事处的年轻干事小李快步走来,接过他手里的行李箱,“你的办公室在文学院三楼302,跟张教授、李老师一间。宿舍还在收拾,你先住学校招待所,明天就能搬进去。”
陈铭点点头,跟着小李往里走。校园里随处可见抱着书本的学生,穿着白大褂匆匆走过的理工科教授,还有挂在教学楼外的学术讲座海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文学研究新路径”“跨学科视野中的现当代文学阐释”,每一个标题都戳中他的专业神经。他攥了攥手里的入职通知书,指尖微微出汗,心里默念:这是你梦寐以求的地方,一定要站稳脚跟。
302办公室不大,摆着三张办公桌,靠窗的位置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戴着老花镜看论文,是文学院的资深教授张启明;靠门的位置空着,桌上堆着几本新到的学术期刊,小李说那是李娟老师的位置,她今天有课;中间的位置就是陈铭的,桌上放着一盆绿萝,叶片鲜绿,透着点生机。
“张教授,这是新来的陈铭老师,北大博士,研究现当代文学的。”小李介绍道。
张启明抬起头,推了推老花镜,打量着陈铭:“哦,陈铭,我知道你,面试的时候你的论文《鲁迅杂文的语言哲学》写得不错,有自己的见解。”
“谢谢张教授认可,以后还要您多指教。”陈铭连忙鞠躬,态度恭敬。在北大读博时,他就拜读过张启明的专著,没想到如今能成为同事。
小李走后,张启明放下论文,给陈铭倒了杯热水:“年轻人,能进东大不容易,但也别掉以轻心。咱们文学院的考核压力不小,三年聘期,硬性要求是一篇CSSCI顶刊论文,或者两篇CSSCI核心,再加上一个国家级项目,不然考核过不了,可就留不下来了。”
陈铭心里一紧,这点他面试时就知道,但亲耳从资深教授嘴里说出来,还是觉得压力倍增。“谢谢张教授提醒,我会努力的。”
“努力是应该的,但也要讲究方法。”张启明叹了口气,“现在学术圈不好混,顶刊难发,项目难拿,尤其是你们年轻老师,既要上课,又要搞科研,还要应对各种琐事,不容易啊。”
正说着,办公室门被推开,一个穿着米色连衣裙的女人走了进来,手里抱着一摞学生作业,脸上带着疲惫,却笑得温和:“这位就是新来的陈老师吧?我叫李娟,教古代文学的。”
“李老师好,我叫陈铭。”陈铭连忙站起来打招呼。
“以后咱们就是同事了,互相照应。”李娟把作业放在桌上,喝了口水道,“你刚来,肯定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我。对了,你这学期的课表下来了,每周四节本科生的《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还有一节研究生的选修课,课不算多,但备课要花不少功夫。”
陈铭点点头,拿出手机看了眼课表,心里已经开始盘算起来:每周的课要提前备好教案,批改作业,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搞科研,争取尽快写出论文,申报项目。他博士期间发表过两篇CSSCI扩展版论文,距离顶刊还有不小的差距,必须抓紧时间。
晚上,陈铭住在学校招待所,房间狭小但干净。他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博士期间的研究资料,开始构思新的论文选题。窗外传来校园里的喧嚣声,偶尔有学生的笑闹声飘过,他却觉得异常平静——这是他向往的学术生活,安静、纯粹,能让他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
可这份平静没持续多久,就被现实的压力打破了。
入职后的第二个月,妻子林晚从北京来南京看他。林晚是陈铭的大学同学,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两人异地恋多年,原本约定陈铭稳定后,林晚就来南京工作,结婚安家。
“铭哥,你住的这招待所也太简陋了。”林晚走进房间,皱了皱眉,“什么时候能搬去宿舍?宿舍条件怎么样?”
“明天就能搬,宿舍是两室一厅的教师公寓,条件还不错。”陈铭拉着她的手,笑着说,“等你过来,我们就把宿舍收拾一下,先住着,以后攒点钱,再买套房子。”
林晚点点头,脸上却没什么笑容:“我跟公司申请调去南京分公司了,已经批准了,下个月就能过来。买房的事得抓紧,我爸妈催得紧,而且我们都老大不小了,总不能一直住宿舍。”
陈铭心里一暖,又有些愧疚。林晚为了他,放弃了北京的工作,远离了家乡,他一定要给她一个安稳的家。“好,我们尽快看房,争取明年结婚前把房子定下来。”
那几天,陈铭请了假,带着林晚在南京看房。南京的房价高得超出了他的预期,主城区的新房均价都在三万以上,稍微偏远一点的也要两万多。他们的预算有限,陈铭的工资每月扣除五险一金后大概一万二,林晚过来后工资大概八千,两人加起来两万,除去日常开销,每月能攒下一万左右。
看了半个月,他们终于在江宁区看中了一套八十平米的两居室,均价两万五,总价两百万。首付需要六十万,贷款一百四十万,三十年等额本息,每月月供八千多。
“首付六十万,我们手里只有三十万,还得向两边父母借三十万。”林晚算了算账,眉头紧锁,“月供八千多,占了我们工资的一半,以后压力会很大。”
“我知道,但这房子地段不错,靠近地铁,以后孩子上学也方便。”陈铭看着样板间里明亮的客厅,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现在压力大一点没关系,等我考核通过,评上副教授,工资会涨,到时候就轻松了。”
林晚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好,听你的。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没过多久,林晚就调到了南京分公司,两人凑齐了首付,签下了购房合同,办理了房贷。拿到房产证的那天,陈铭和林晚站在空荡荡的房子里,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心里既激动又忐忑——这是他们的家,也是他们背上的百万房贷。
“以后要更加努力了。”陈铭搂住林晚的肩膀,“我得赶紧写出论文,申报项目,争取考核通过,评上副教授,不然这房贷都快供不起了。”
林晚靠在他怀里,轻声说:“铭哥,别给自己太大压力,注意身体。就算考核不通过,我们也有办法,大不了换个工作。”
陈铭笑了笑,没说话。他心里清楚,对于一个北大博士来说,从985高校离职,是多么丢人的事情,而且他也放不下自己的学术理想。他必须通过考核,留在东大。
第二章 论文投稿,一次次石沉大海
入职后的第一个学期,陈铭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备课上。《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是本科生的基础课,学生们来自不同专业,文学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对文学感兴趣,课堂上积极互动,有些学生则只是为了修学分,上课睡觉、玩手机。
为了上好这门课,陈铭花了很多心思。他查阅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制作了精美的PPT,每节课前都会反复演练,力求把知识点讲得生动有趣。他还会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慢慢地,陈铭的课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有学生在课程评价里写道:“陈老师的课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我对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到这样的评价,陈铭心里很有成就感,但他也知道,教学只是一方面,科研才是考核的关键。
寒假期间,陈铭没有回家,留在学校里写论文。他把博士论文的一部分修改完善,写成了一篇题为《论鲁迅杂文的语言张力与思想内核》的论文,投给了国内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顶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投完稿后,陈铭心里充满了期待。他觉得这篇论文的质量不错,又有博士期间的研究基础,应该能被录用。可没想到,三个月后,他收到了编辑部的退稿通知,退稿意见只有简单的一句话:“该文观点略显陈旧,缺乏创新性,不符合本刊发表要求。”
看到退稿通知,陈铭心里凉了半截。他不服气,又把论文修改了一遍,补充了新的研究资料,调整了论证角度,投给了另一本CSSCI核心期刊《文艺争鸣》。
这次,他等了四个月,还是收到了退稿通知。退稿意见写得更详细:“论文选题有一定意义,但论证不够充分,部分观点缺乏实证支持,建议进一步打磨。”
接连两次退稿,让陈铭备受打击。他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电脑屏幕上的论文,心里充满了迷茫和焦虑。他不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好,为什么论文总是发表不了。
“陈老师,又在看论文呢?”李娟端着咖啡走进来,看到陈铭愁眉苦脸的样子,关切地问道。
陈铭叹了口气:“是啊,投了两篇论文,都被退稿了。”
“正常。”李娟坐在他对面,喝了口咖啡,“我刚入职的时候,论文也投了好多次才发表。现在学术圈竞争太激烈了,顶刊和核心期刊的版面有限,很多资深教授的论文都要排队,更何况我们年轻老师。”
“可我觉得我的论文质量不算差啊。”陈铭有些不甘心。
“质量是一方面,人脉和运气也很重要。”李娟压低声音说,“有些期刊更倾向于发表名校教授、学术大佬的论文,或者是有项目资助的论文。我们这种没背景、没项目的年轻老师,想发核心确实难。”
陈铭沉默了。他一直以为,学术圈是纯粹的,只要论文质量高,就一定能发表。可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别灰心。”李娟安慰道,“我给你个建议,你可以把论文投给一些普刊或者扩展版CSSCI,先攒点成果,再慢慢冲击核心。另外,你可以试试申报项目,有了项目资助,论文发表会容易一些。”
陈铭点点头,觉得李娟说得有道理。他重新振作起来,把之前的论文修改后,投给了一本普刊《文学教育》。这次,论文很快就被录用了,但看着录用通知,陈铭心里却高兴不起来——普刊的含金量太低,对于985高校的考核来说,几乎没什么用。
与此同时,陈铭开始准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他查阅了历年的立项名单,分析了立项趋势,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了“民国时期文人社团与文学思潮研究”的选题。
为了写好项目申报书,陈铭熬了无数个夜晚。他反复修改申报书的框架、内容、论证思路,还请张启明教授帮忙看了几遍,根据张教授的意见进行了修改。
申报截止日期前,陈铭把申报书提交了上去。他心里充满了期待,希望能顺利立项。如果能拿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仅能解决论文发表的问题,还能为考核增加重要的筹码。
可命运似乎总是和他开玩笑。三个月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名单公布,陈铭反复刷新页面,看了一遍又一遍,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
那一刻,陈铭觉得浑身无力,瘫坐在椅子上。他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却一次次遭遇失败。房贷的压力、考核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像一座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晚上回到家,林晚看到他垂头丧气的样子,就知道出事了。“铭哥,项目没中?”
陈铭点点头,声音沙哑:“没中。晚晚,我是不是太没用了?连个项目都拿不到,论文也发不了,我真怕考核过不了,到时候我们连房贷都供不起了。”
林晚走过来,抱住他:“铭哥,别这么说。一次失败不算什么,我们再试试。就算真的考核不通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可以换个工作,凭你的学历和能力,肯定能找到好工作。”
“可我不想放弃。”陈铭的眼泪掉了下来,“我从小就想做学术,想在高校当老师。现在好不容易进了东大,我不想就这么离开。”
“我知道你的梦想。”林晚轻轻拍着他的背,“那我们就再努力一年。这一年,你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科研上,我多做点兼职,补贴家用,我们一起扛过去。”
看着林晚坚定的眼神,陈铭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再拼一把。
接下来的一年,陈铭变得更加拼命。他每天早上七点就去办公室,晚上十二点才回家,除了上课、批改作业,其余时间全部用来搞科研。他放弃了所有的娱乐活动,甚至连周末都泡在图书馆里。
他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把重点放在了“跨学科视野下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上,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撰写了一篇新的论文《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这篇论文,他修改了不下十遍,还请了好几位同行帮忙提意见,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这次,他没有直接投顶刊,而是选择了一本CSSCI核心期刊《当代文坛》。他在投稿信里详细介绍了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价值,还附上了自己的简历和之前发表的论文。
等待的日子格外漫长。陈铭每天都会登录期刊的投稿系统,查看论文的审核状态。一个月后,论文进入了外审阶段;两个月后,外审意见回来了,两位外审专家都给出了“修改后录用”的意见,还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
看到外审意见,陈铭激动得差点跳起来。他按照外审专家的意见,连夜修改论文,第二天一早就把修改稿提交了上去。
又过了一个月,陈铭收到了《当代文坛》的录用通知。那一刻,他忍不住哭了出来——这是他入职以来发表的第一篇CSSCI核心论文,距离考核要求又近了一步。
林晚得知消息后,也非常高兴,特意做了一桌子丰盛的饭菜,为他庆祝。“铭哥,我就知道你可以的!”
“谢谢你,晚晚。”陈铭举起酒杯,“这一年,你辛苦了。”
“我们是夫妻,应该的。”林晚笑着说,“现在有了一篇核心论文,接下来要抓紧时间申报项目,争取再发表一篇论文,考核就稳了。”
陈铭点点头,心里重新燃起了希望。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路还很长,但他有信心,一定能通过考核,留在东大。
第三章 家庭琐事,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在陈铭为科研努力奋斗的时候,家庭的琐事却接踵而至,让他分身乏术。
2022年春天,林晚怀孕了。这个消息让陈铭又惊又喜,他要当爸爸了。可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林晚怀孕初期反应很大,吃什么吐什么,浑身乏力,根本无法正常工作。没办法,林晚只能请假在家休养。家里的经济来源一下子少了一半,所有的压力都落在了陈铭身上。
陈铭不仅要上课、搞科研,还要照顾林晚的饮食起居。每天早上,他要提前起床做好早饭,然后去学校上课;中午,他要从学校赶回家,给林晚做午饭,然后再赶回学校;晚上,他要做好晚饭,收拾完家务,再继续搞科研,经常忙到后半夜。
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让陈铭的身体越来越差。他经常感到头晕、乏力,免疫力也下降了,时不时就会感冒发烧。可他不敢休息,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这个家需要他支撑。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林晚怀孕五个月的时候,陈铭的母亲突然生病住院了。母亲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这次是突发脑溢血,情况很危急,需要立刻手术,手术费加上后续的治疗费,大概需要二十万。
陈铭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时,正在修改一篇论文。他瞬间懵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二十万,对于刚刚还完首付、每月要还八千多房贷的他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
“铭哥,别着急,我们想想办法。”林晚看出了他的焦虑,安慰道,“我这里还有五万块积蓄,你再跟朋友借点,应该能凑够。”
陈铭点点头,开始给朋友打电话借钱。他打了十几个电话,有的朋友说自己也有房贷压力,没钱可借;有的朋友说最近生意不好,资金周转不开;只有几个关系好的同学和朋友,一共借了他八万。
加上林晚的五万,还差七万。陈铭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向张启明教授求助。张教授很同情他的遭遇,借给了他五万块,还安慰他说:“陈老师,别太着急,先把你母亲的病治好,钱的事慢慢还。”
最后,陈铭又向林晚的父母借了两万,终于凑够了二十万手术费。母亲的手术很成功,但还需要在医院休养一段时间,陈铭的父亲身体不好,无法照顾母亲,只能请护工,每天的护工费就要两百块。
那段时间,陈铭简直忙得脚不沾地。他白天要上课、搞科研,晚上要照顾林晚,周末还要坐火车回老家看望母亲,来回奔波,身心俱疲。
他的科研进度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原本计划再写一篇论文,申报一个省级项目,但因为家里的琐事,他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他只能利用碎片时间,慢慢打磨之前的论文,项目申报也只能暂时搁置。
李娟看到陈铭日渐憔悴的样子,很是心疼:“陈老师,你别太拼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实在不行,就跟学院申请延期考核,或者减少一点工作量。”
“不行啊,李老师。”陈铭叹了口气,“延期考核会影响评职称,减少工作量又会影响绩效工资,我们现在实在是离不开那点工资。”
“那你也得注意身体。”李娟说道,“你要是倒下了,这个家怎么办?林晚和孩子怎么办?”
陈铭知道李娟说得对,但他实在没有办法。他只能咬着牙坚持,希望母亲能早日康复,林晚能顺利生产,自己能尽快完成考核要求。
可命运似乎总是和他作对。母亲出院后,需要长期服药和康复治疗,每月的医药费和康复费就要几千块;林晚的预产期越来越近,需要准备待产包、婴儿用品,还要请月嫂,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经济压力越来越大,陈铭的情绪也变得越来越暴躁。他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和林晚吵架,事后又非常后悔。林晚知道他压力大,也总是包容他,但陈铭能感觉到,两人之间的感情,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甜蜜了。
有一天晚上,陈铭因为一篇论文的修改意见和林晚吵了起来。
“铭哥,你能不能别总是把工作上的情绪带到家里来?”林晚的声音带着委屈,“我知道你压力大,但我也不容易啊,怀着孕还要担心你,担心家里的开销,担心你母亲的身体。”
“我也不想啊!”陈铭的声音很大,“可我有什么办法?论文发表不了,项目申报不上,考核过不了,我们就要面临失业,房贷都供不起了!我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还不是为了这个家?”
“可你也不能忽略我啊!”林晚哭了起来,“自从我怀孕后,你陪过我几次?你关心过我和孩子吗?你心里只有你的论文和项目!”
看着林晚哭泣的样子,陈铭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走过去,抱住林晚:“对不起,晚晚,我错了。我不该对你发脾气,不该忽略你。”
“铭哥,我不是怪你。”林晚靠在他怀里,哽咽着说,“我只是希望你能多关心关心我和孩子,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就算考核不通过,我们也有办法,大不了我们卖掉房子,回老家发展,一样能过日子。”
陈铭沉默了。他知道林晚说得对,可他心里就是放不下自己的学术理想,放不下东大这个平台。他还想再拼一把,哪怕只有一丝希望。
接下来的几个月,陈铭尽量平衡工作和家庭。他会抽出时间陪林晚散步、产检,晚上也会早点回家,帮林晚做点家务。但科研的压力依然很大,他的第二篇论文还在修改中,项目申报也没有头绪。
2022年冬天,林晚顺利生下了一个儿子,白白胖胖的,很可爱。看着儿子熟睡的脸庞,陈铭心里充满了幸福感,所有的压力和疲惫,似乎都烟消云散了。
可幸福是短暂的。月嫂的工资、孩子的奶粉钱、尿不湿钱、母亲的医药费,每月的开销像一座大山,压得陈铭喘不过气来。他的工资每月一万二,扣除房贷八千多,剩下的三千多,根本不够家里的开销。林晚还在休产假,没有工资,家里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
为了补贴家用,陈铭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他给考研机构代课,给学生批改论文,甚至还在网上写稿,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长期的睡眠不足和过度劳累,让他的身体越来越差,经常感到头晕目眩,注意力也无法集中。
他的科研进度也受到了严重影响。第二篇论文修改了很久,还是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迟迟不敢投稿;项目申报书也写了一半,就因为没时间而搁置了。
距离三年聘期结束,只剩下半年时间了。陈铭的考核要求还没完成,只有一篇CSSCI核心论文,没有国家级项目,也没有第二篇核心论文。他知道,这样的成果,想要通过考核,几乎是不可能的。
焦虑、迷茫、绝望,像潮水一样淹没了陈铭。他经常在深夜里偷偷流泪,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他后悔当初冲动买房,背上了百万房贷;后悔自己选择了高校这条道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后悔自己没有平衡好工作和家庭,让林晚跟着自己受苦。
可世上没有后悔药。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努力,希望能在最后的半年时间里,完成考核要求。
第四章 考核未过,一纸通知击碎所有希望
2023年6月,南京的夏天已经很热了,香樟路两旁的梧桐树叶长得枝繁叶茂,遮挡住了刺眼的阳光。陈铭坐在办公室里,手里拿着刚修改好的第二篇论文,心里充满了忐忑。这篇论文题为《跨学科视野下的沈从文作品研究》,他修改了无数遍,终于觉得可以投稿了。
他把论文投给了《中国文学研究》,一本CSSCI核心期刊。他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如果这篇论文能被录用,他还有一丝希望通过考核;如果不能,他就只能卷铺盖走人了。
投完稿后,陈铭开始等待。他每天都在祈祷,希望论文能被录用。可时间一天天过去,论文的审核状态一直没有变化。
与此同时,学院的考核工作也开始了。每位青年教师都需要提交自己的科研成果、教学业绩、获奖情况等材料,由学院的考核委员会进行评审。
陈铭提交了自己的材料:一篇CSSCI核心论文《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一本普刊论文《论鲁迅杂文的语言张力与思想内核》,教学业绩良好,没有获奖情况,也没有国家级项目。
提交完材料后,陈铭的心里更加忐忑了。他知道,自己的成果距离考核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考核委员会很可能不会通过他的考核。
张启明教授看到他焦虑的样子,安慰道:“陈老师,别太担心。你的教学业绩不错,学生评价也很好,虽然科研成果少了点,但学院可能会考虑到你家里的特殊情况,给你一次机会。”
“希望如此吧。”陈铭叹了口气,心里却没什么底。他知道,985高校的考核是很严格的,不会因为个人情况而降低标准。
考核委员会的评审结果很快就出来了。那天下午,学院院长王建军把陈铭叫到了办公室。
王院长坐在办公桌后,脸上没什么表情:“陈铭,你的考核结果出来了。经过考核委员会的评审,你的科研成果没有达到学院的考核要求,教学业绩虽然不错,但不足以弥补科研的短板。所以,学院决定,你的考核不合格,不再续聘。”
听到“考核不合格,不再续聘”这几个字,陈铭的脑袋“嗡”的一声,一片空白。他愣在原地,半天说不出话来。
“王院长,我……我还有一篇论文正在外审,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陈铭的声音带着颤抖,充满了恳求。
“我知道你还有一篇论文在外审,但考核有考核的规则,不能因为你个人的情况而改变。”王院长摇了摇头,“而且,就算你的论文现在被录用,也已经来不及了,考核结果已经公示了。”
“可是……”陈铭还想说什么,却被王院长打断了。
“陈铭,我知道你很努力,也很不容易。”王院长的语气缓和了一些,“但高校的竞争就是这么激烈,适者生存。你的学术潜力不错,但可能不太适合东大的节奏。你可以考虑换一所压力小一点的高校,或者去企业工作,凭你的学历和能力,肯定能找到好工作。”
陈铭走出王院长的办公室,感觉天旋地转。他沿着香樟路慢慢走着,阳光刺眼,却照不进他心里的阴霾。三年的努力,三年的付出,最后却落得个考核未过的下场。他想起了自己背上的百万房贷,想起了刚出生的儿子,想起了在家苦苦等待的林晚,心里充满了绝望和愧疚。
他不知道该怎么跟林晚说。他怕看到林晚失望的眼神,怕听到林晚的哭声。
回到家,林晚看到他垂头丧气的样子,就知道出事了。“铭哥,考核结果出来了?”
陈铭点点头,声音沙哑:“考核没通过,学院不再续聘我了。”
林晚愣住了,眼睛瞬间红了。她沉默了很久,才开口说道:“铭哥,没关系。不就是一份工作吗?我们再找就是了。”
“可是我们有百万房贷,还有孩子要养,母亲要照顾。”陈铭的眼泪掉了下来,“我失业了,我们该怎么办?我对不起你,对不起这个家。”
“铭哥,别这么说。”林晚走过来,抱住他,“我们是夫妻,应该一起面对困难。没有了东大的工作,我们可以找别的工作。凭你的学历和能力,肯定能找到好工作。房贷我们可以慢慢还,孩子我们可以一起养,母亲我们可以一起照顾。只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看着林晚坚定的眼神,陈铭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为了林晚,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他必须重新振作起来,找到一份新的工作。
接下来的日子,陈铭开始四处找工作。他投了很多高校的简历,有普通本科院校,也有专科院校。可因为他只有一篇CSSCI核心论文,没有项目,很多高校都拒绝了他。
有些高校虽然给了他面试机会,但开出的工资很低,每月只有五六千,根本不够还房贷和维持家庭开销。陈铭只能拒绝。
他也投了一些企业的简历,有互联网公司的内容运营,有教育机构的教研人员,还有出版社的编辑。因为他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很多企业都没有给他面试机会。
就在陈铭感到绝望的时候,一家位于苏州的教育科技公司给了他面试机会。公司主要做在线教育,需要一位现当代文学专业的教研人员,负责课程研发和教学。
面试很顺利,公司对陈铭的学历和专业背景很满意,开出了每月一万五的工资,还有绩效奖金和年终奖。虽然比东大的工资高一点,但工作压力很大,需要经常加班。
陈铭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他知道,这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他需要这份工作来还房贷,来养活家人。
确定好工作后,陈铭开始办理离职手续。他收拾好办公室里的东西,看着自己坐了三年的办公桌,看着窗外熟悉的校园,心里充满了不舍和感慨。
张启明教授和李娟老师来送他。“陈老师,以后常联系。”张教授拍了拍他的肩膀,“到了新的岗位,也要继续努力,别放弃自己的学术理想。”
“谢谢张教授,谢谢李老师。”陈铭的眼睛红了,“这三年,谢谢你们的照顾和帮助。”
“以后有什么困难,随时跟我们说。”李娟说道,“祝你在新的岗位上一切顺利。”
离开学校的那天,陈铭最后看了一眼东大的校门。鎏金大字依然在阳光下晃眼,可他却再也不是这里的老师了。他背着简单的行囊,心里沉甸甸的——背上是百万房贷,肩上是家庭的责任,脚下是未知的未来。
林晚带着孩子在小区门口等他。看到他回来,林晚笑着走过来:“铭哥,都收拾好了?我们明天就去苏州。”
陈铭点点头,接过林晚手里的孩子。孩子在他怀里睡得很香,小脸蛋红红的。看着孩子纯真的笑脸,陈铭心里的不舍和失落渐渐消散了。他知道,虽然他失去了高校的工作,放弃了学术理想,但他还有家人,还有爱他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
“晚晚,对不起,让你跟着我受苦了。”陈铭轻声说。
“铭哥,别这么说。”林晚握住他的手,“我们是一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
陈铭点点头,心里充满了力量。他抱着孩子,牵着林晚的手,走进了小区。夕阳西下,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虽然他背着百万房贷,离开了心爱的高校,放弃了学术理想,但他并没有失去一切。他还有家人,还有爱,还有重新开始的勇气。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会勇敢地面对,为了家人,为了自己,努力奋斗,创造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
第五章 苏州的雨,淋湿了迷茫也照亮了前路
2023年8月,陈铭带着林晚和刚满八个月的儿子,搬到了苏州。租住在公司附近的一个小区里,两居室,每月租金三千五,加上南京的房贷八千多,每月的固定支出就有一万二,压力依然很大。
陈铭的新工作比他想象中还要忙碌。他所在的部门负责现当代文学的在线课程研发,需要编写课程讲义、制作教学视频、设计课后习题,还要给学生答疑解惑。因为是初创公司,人手不足,陈铭经常需要加班到深夜,有时候周末还要加班。
刚开始,陈铭很不适应。他习惯了高校里相对自由、安静的学术环境,而企业里的节奏很快,竞争激烈,每个人都在为了业绩而努力,让他感到很压抑。
他编写的课程讲义,经常会被领导打回来修改。领导要求课程内容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而陈铭习惯了学术化的表达,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
“陈铭,你的讲义写得太学术了,学生根本看不懂。”部门经理王姐把讲义放在他桌上,语气严肃,“我们是在线教育公司,不是高校,学生来我们这里学习,是为了提高成绩,不是为了做学术研究。你要把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通俗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我知道了,王姐。”陈铭点点头,心里有些失落。他花了很多心思编写的讲义,却被批得一无是处。
他只能重新修改讲义,把学术化的语言改成通俗化的表达,增加一些案例和故事,让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为了做好这份工作,他每天都会花时间研究其他在线教育平台的课程,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表达方式。
慢慢地,陈铭开始适应了企业的工作节奏。他编写的讲义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制作的教学视频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他的业绩越来越好,每月的绩效奖金也越来越多。
虽然工作很忙碌,但陈铭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成就感。在高校里,他的研究成果只有少数同行能够理解和认可;而在企业里,他的课程能够帮助成千上万的学生,让他们对现当代文学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这种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
林晚也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人力资源,工资每月一万,虽然工作也很忙,但两人的收入加起来,每月能有三万左右,除去房贷、房租和家庭开销,每月能攒下一万多,经济压力渐渐缓解了。
儿子一天天长大,越来越可爱。每天晚上下班回家,看到儿子稚嫩的笑脸,听到儿子含糊不清地喊“爸爸”,陈铭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他会陪儿子玩一会儿,给儿子讲故事,看着儿子在他怀里熟睡,心里充满了幸福感。
周末的时候,陈铭会带着林晚和儿子去苏州的景点游玩。他们去了拙政园、狮子林、平江路,感受着苏州的江南水乡风情。看着林晚和儿子开心的样子,陈铭心里很满足。他知道,虽然他放弃了学术理想,但他收获了幸福的家庭,这才是最重要的。
有时候,陈铭也会想起在东大的日子。想起香樟路两旁的梧桐树,想起302办公室的同事,想起课堂上学生们的笑脸,想起自己曾经的学术理想。心里会有一丝失落和遗憾,但更多的是释然。
他知道,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当初选择高校,是为了追求学术理想;现在选择企业,是为了承担家庭责任。虽然两条路截然不同,但都是他自己的选择,都有各自的价值和意义。
2024年春天,陈铭的母亲来苏州看望他们。看到儿子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孙子健康可爱,母亲很是欣慰:“铭铭,看到你现在过得这么好,妈就放心了。以前妈还担心你考核不过,会想不开,现在看来,是妈多虑了。”
“妈,对不起,让你担心了。”陈铭握着母亲的手,“以前是我太固执,太执着于学术理想,忽略了家庭。现在我明白了,家庭才是最重要的。”
“明白就好。”母亲笑着说,“钱不用挣太多,够用就行,身体最重要,家庭幸福最重要。”
陈铭点点头,心里很感动。
这一年,陈铭的工作越来越顺利,他被提拔为部门主管,负责带领团队研发课程。他的管理能力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工资也涨了不少。
他和林晚也开始计划换一套更大的房子。南京的房子还在还贷,他们打算在苏州再买一套房子,把南京的房子租出去,用租金补贴苏州房子的房贷。
虽然未来的路还很长,房贷的压力依然存在,但陈铭已经不再迷茫和焦虑了。他知道,只要他和林晚一起努力,互相扶持,就一定能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有时候,陈铭会想起入职东大的那天,梧桐叶落满香樟路的场景。那时候的他,意气风发,充满了对学术理想的憧憬;而现在的他,成熟稳重,明白了家庭责任的重要性。
他知道,自己没有失败。虽然他离开了高校,放弃了学术理想,但他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收获了幸福的家庭。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证明了即使考核未过,即使背着百万房贷,也依然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苏州的雨,曾经淋湿了他的迷茫和失落,如今却照亮了他的前路。他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责任,有勇气,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未来的日子一定会像苏州的春天一样,温暖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