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山”荒野求生女选手“冷美人”体检通关,获6666元奖金

发布时间:2025-10-29 09:24  浏览量:1

10月28日,张家界“七星山·骆驼杯”第二季进入第20天,唯一的女选手“冷美人”体检通关,拿到网友加码的6666元,她没有退场,选择继续熬过风雨、继续比赛,赛场还剩22人

说白了,这场比赛从一开始就不温柔

第二季在10月9日开赛,规则很硬:极端环境下看谁能活得更久,冠军20万元,《10天生存任务奖》可中途领奖退赛

不少人撑不过天气与身体的双重消耗,退赛率一路攀升

到10月27日剩22人,退赛率超过七成,唯一留在场上的女生,是13号选手杨朝芹,网名“冷美人”

她的反差是第一眼的抓手

头戴黑色针织帽,脸瘦得颧骨凸起,手指上却还保留粉色指甲油,睫毛也没掉,采访时说话平静又温柔,有网友打趣:带着“平静的疯感”

更扎心的是,雨把她的火浇灭,她能再点起来;

她是赛场上第一位取火成功的人,能淡淡地把蝗虫塞进口袋,说“这是蛋白质”

镜头外的她,不只是“冷面”,还有许多困

庇护所搭在2区出口附近,被工作人员笑称“荒野前台”

她用竹叶、枯树干、藤条做了个半圆洞穴似的棚子,夜里得时不时醒来添柴,否则火就熄了

夜晚只有4到6度,靠近火堆的前胸暖一点,背面还是湿冷

她说:“没被子保暖,膝盖骨都会疼”

这句话不夸张,泥地、雾气、连日降雨,任何一点火星都显得珍贵

生火这件事,她是真正从零练到一

节目组给了女选手钻木取火工具

她第一天就把底板踩烂了,只能自制,湿度太大,上午钻了五个小时,手起了三四个水泡也没成功

说白了,火不是白给的

她回忆第一次把火点着时“手和声音都在颤,眼泪花都快冒出来”

第九天那团火被雨浇灭,她硬是在雨天再点了一次

她打趣“这是天意,让我休息一天”,第二天又被倾盆大雨淋醒

这样的乐观不是装出来的

更艰难的,是身体

持续劳累把她的生理期拉长到八天,卫生用品不够又被雨泡鼓

她担心失温,往山洞里躲,同时在双臂上咬了无数口,让疼痛逼自己保持清醒

她也直说:“这种方法很危险,大家不用尝试”

这句话是提醒,更是边线

比赛里,边线一旦踩过,后果未必能兜住

吃的东西,得自己摸索

她承认野菜野果很多不认识

“能过一天是一天,不预判自己能坚持多久,感觉能吃就吃,感觉不服就漱口或催吐”

这套“浅试”策略听着冒险,但在场景里就是现实

她觉得最香的食物是蝗虫和蘑菇,“蘑菇有肉味”

有人看她采访时把“蝗虫是蛋白质”说得很淡定,觉得新奇;

我更在意的是她的边界感,吃法看似粗糙,警示却一直在嘴边

她的手几乎承受了全部工作:采果、抓虫、搭棚、添柴

有人劝她洗手,她洗了

“手裂开痛得我都哭了”,后来就不再洗,说“现在跟树皮一样”

这不是活在镜头里的“形象管理”,是保命的取舍

医学杂志《Wilderness & Environmental Medicine》有数据:人在极端野外环境生存7天,肌肉量会减少3%到5%,免疫力下降一半

换句话说

她的裤腰变松、裤子往下掉,用藤条固定,不只是“瘦了”,而是身体在快速消耗

她也有自己的小坚持

“越是绝境,姐越冷静

大家好,我是13号选手冷美人”

她把这个称呼当成自我介绍,甚至笑说身份证都想改名;

她赛前练了钻木取火,还去健身

“没有准备,心里没把握”

这不是勇闯天涯的热血,而是普通人的笨功夫

她说过一句让我记住的话:“顺其自然、心态放平”

很多时候,能不能活下来,心态是第一支撑木

话说回来,赛场之外也不止一条评论线

赛事陷入“砍树”争议,选手为取柴要砍伐,主办方回应已报备,但生态是否受影响仍被质疑

同时

药剂学毕业的选手林北在第13天出现“返祖”状态,学猴叫爬树,引发“知识与野外生存能力关系”的讨论

这些声音并非“多管闲事”,它们提醒我们:极限赛事的娱乐性、安全性与生态保护,是三条必须同时抓住的绳子

更扎心的是流量

“冷美人”的直播间涌入10万观众,打赏收入一度超过赛事奖金,大家开始讨论“选手是奔奖金还是奔流量”

在我看来,这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

荒野赛场本身就被放进了流量熔炉

当被看见成了另一种“补给”,人是否还稳住初心,才是更难的关卡

而她的表态很直接:拿到网友加码6666元,也很开心,但“还是要回归初心比赛”

业内人士也给出提醒:极限荒野赛事需要在娱乐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主办方要做好医疗保障与救援,对可能出现的身体不适做足预案,同时严格评估生态影响,避免不必要的破坏

这话听着像常识,可真正落实到每一根柴、每一次退赛,才是体系的功夫

为了理解这场比赛的尺度,放在两个案例里看更清楚

第一季“七星山·骆驼杯”在2024年举办,选手杨东东靠童年积累的野外技能,坚持70天夺冠,体检正常,被赞“体能怪兽”

这说明经验与耐力是硬通货

再看国外的参照

阿拉斯加荒野挑战赛让选手在零下20度中生存,55天冠军背后是专业救援与医疗的全程保障

但也不免被质疑“是否过度消耗选手身体”

极限竞技的魅力与代价,总是绑在一起

回到这位女生身上,她的反差并非“做戏”

她提前和美睫师沟通要更牢固的睫毛,美甲盖住甲床,知道指甲缝会进泥,依然保留一点“体面”

有人拿这点做文章,我倒觉得这恰好塑造了她的形象边界:不把自己彻底抹成荒野的灰,哪怕只剩一条粉色指尖,也要提醒自己“我还是我”

这份自我感,可能就是她说的“初心”

比赛没结束,她也不许我们提前写结尾

截至10月28日,第二季仍在进行,剩余22名选手继续挑战,“冷美人”是唯一的女选手

她在第16天时说过:“不预判能坚持多久,能过一天是一天”

这种不设定终点的跑法,反而让人看到另一种力量

等她出山,她最想做的,不过是洗个热乎乎的澡

“来一碗土鸡炖汤,再把猪肉煮软配蘸水,小炒黄牛肉、炒辣椒和生菜,再来几碗米饭”

听起来很凡俗,也很真实

我更关心的是,接下来的每一夜,她要如何在雨和冷里稳住一小团火

火若在,人就能在

至于那笔6666元的“喜爱”,也许是互联网的一次柔软触碰,但能不能抵住荒野的硬,还是要看她继续添的那一把柴

说到底

她把选择权留在自己手里——风把她吹到哪里,她就在哪里,像蒲公英一样,但落点由她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