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个信号说明肾脏正在受损?医生提醒:定期体检能救命!

发布时间:2025-06-28 01:31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与排毒器官,一旦受损,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极易被忽视。

许多慢性肾病患者在被确诊时,已经发展到中晚期,甚至需要透析。定期体检早期识别肾损伤的信号,对预防严重后果至关重要。

这篇文章将围绕“肾脏损伤的六个信号”展开,从症状识别、生活方式、饮食建议、常见误区等角度进行全面剖析,帮助大家提升对肾健康的认知。

第一个信号是尿液异常。肾脏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过滤血液、生成尿液。

当肾脏功能开始受损,尿液的性质常常会发生变化,表现为泡沫增多、颜色变深、出现血尿或尿频、尿急等现象。泡沫尿如果久久不散,可能是蛋白尿的表现,即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导致蛋白质漏出。

血尿则提示肾单位结构受损,尤其需要警惕。

第二个信号是水肿。这是肾功能下降较为典型的表现之一。

因为肾脏无法有效排出水分和钠盐,导致体内液体潴留,常见于眼睑、脚踝、小腿等部位。水肿通常在早晨明显,尤其是眼睑浮肿,而下肢水肿则多在傍晚加重。

很多人把水肿误认为是疲劳饮水过多,从而忽略了背后的潜在肾病风险。

第三个信号是高血压。肾脏不仅调节水盐平衡,也参与血压调控。

早期肾病患者常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压升高,尤其是难以控制的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反过来也会加速肾功能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很多人以为高血压只是心血管问题,忽视了背后的慢性肾损伤,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误区。

第四个信号是疲劳乏力

当肾脏损伤影响到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人体就可能出现肾性贫血,表现为身体倦怠、注意力不集中、运动耐力下降。许多患者误以为是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从而拖延了就诊时间。

慢性疲劳如果伴有其他症状,应高度怀疑是否存在肾脏问题。

第五个信号是食欲减退与恶心

这是肾功能进一步受损时体内毒素无法及时排出所引起的症状。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表现,严重者甚至出现口腔异味。

这些症状的出现说明体内代谢产物已开始积聚,提示肾功能已经明显下降,需尽快进行检查。

第六个信号是夜尿增多

健康成年人夜间排尿次数一般不超过一次,如果经常夜里起床两次以上排尿,尤其是老年人,应考虑是否存在肾小管功能障碍。这是肾脏早期受损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信号。

很多人误以为是前列腺问题饮水太多,从而忽略了肾脏的可能性。

上述六个信号并非每个肾病患者都会同时出现,但只要有其中一项长期存在,就应引起足够重视。早期发现肾脏问题,往往决定了治疗的窗口期。

很多人在体检中发现肌酐升高或尿蛋白阳性时,病情已经进入持续性损伤阶段,错失了最佳干预时机。

除了识别信号,很多人对肾健康的日常维护存在严重误区。

盲目进补是一个常见问题。许多人在没有明确身体状况的情况下自行服用补肾产品,有些中成药长期服用反而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甚至诱发药源性肾损伤

补肾不是人人需要,更不是越补越好。

另一个误区是高蛋白饮食

当下不少人追求健身或减肥,盲目增加蛋白质摄入量。过多的蛋白质代谢产物需要由肾脏排出,对原本健康的人影响不大,但对于潜在肾功能减退的人群,却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高蛋白饮食应在明确健康状况后,适度进行。

还有不少人误以为饮水越多越好。虽然保持充足饮水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但对于部分肾功能受损患者,过量饮水可能导致水中毒电解质紊乱

饮水应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追求“每天八杯水”的标准。

在生活方式方面,控盐尤为重要。

高盐饮食不仅升高血压,也会直接损害肾小球过滤功能。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钠摄入不超过5克,但我国居民平均摄入量远超这一标准。

减少加工食品、少吃咸菜、避免重口味,是保护肾功能的重要措施。

从饮食角度看,应避免过多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以免诱发高尿酸血症,进而损伤肾脏。建议多摄入富含钾和镁的蔬果,如菠菜、香蕉、冬瓜等,它们有助于调节体内电解质,减轻肾脏负担。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晚期肾病患者需限制钾摄入,应遵医嘱调整。

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也是维护肾健康的基础。长期熬夜、过度疲劳会扰乱内分泌系统,影响肾脏的自我修复能力。

而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代谢效率,有助于延缓肾功能下降

值得强调的是,定期体检是目前最有效的早期发现肾病的方式。

通过简单的尿常规、血肌酐、尿微量蛋白等检查,就能初步判断肾功能是否正常。尤其是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家族有肾病史者,更应每年进行一次系统性肾功能评估

体检不是发现问题才去做,而是为了在无症状时就能识别潜在风险。

文章中谈到的每一个信号都不代表肾病的“铁证”,但它们是临床中常见的前兆,一旦忽视,很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肾脏不像肝脏那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一旦功能受损,多数难以逆转。

正因如此,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

如果把肾脏比作人体的“污水处理厂”,那么我们的每一次饮食、每一次熬夜、每一种药物的摄入,都是对它的考验。我们无法感知它的每次“超负荷运转”,但它的损伤却像积水成渊,悄无声息地积累。

真正的健康意识不是等疾病出现后才行动,而是在无病时就有所准备。

肾病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压力大、饮食失衡等原因,成为早发肾功能异常的高发群体。改变,不应等到肌酐升高的那一天才开始。

从今天起,关注每一个身体的小信号,合理饮食,保持作息,适度运动,定期体检,这些简单的日常才是保护肾脏的真正“底牌”。

肾脏的问题不会自己好转,但我们的态度可以决定它未来的走向。

把身体的“沉默器官”听懂,是每一个成年人应有的健康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志敏,王海燕.慢性肾脏病防治现状与对策[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6):481-484.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3]钟南山.实用内科学(第15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