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大军压境,赔900万卢布也要收回,这片土地意义何在?

发布时间:2025-10-29 02:47  浏览量:1

最终,清政府用900万卢布把伊犁河谷和九座城池拿了回来。

说值不值,那得先把伊犁到底放哪儿说清楚。伊犁在新疆的西北角,四周被大山围着,唯一向西张口通向中亚。地理位置就像一把钥匙,谁握着它,谁在这片地域里话语权就大。再看资源,伊犁河全长一千二百多公里,中国段四百多公里,年径流量两百多亿立方米,这水还供着远在外面的巴尔喀什湖。煤、金、铜、铅都探明有储量,林地草地也不少,畜牧和木材潜力都看得见。换句话说,丢了伊犁,不只是地图上一块空白,还是边防、后勤和经济上的真损失。

事情要能拖到1881年重签条约,靠的不是单一手段。两条线同时走着:一头是用军队把地盘先拿回来,另一头是桌子上用外交把框画清。先把外交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再回到军队那头看怎么推进的。

先前有一回闹得不小。1879年,朝廷派崇厚出面跟俄国谈,签的那份里瓦几亚条约把伊犁河南部和西部大片地算进去了,还约定赔五百万卢布。更糟的是,俄国商人在新疆、蒙古能享免税特权,商业通路还能伸到汉口和西安。朝里一看,这面子丢得不小,左宗棠更是一通上奏,把这事说得狠狠的,不战先赔,差点儿当场炸开锅。朝廷最后换人,把曾纪泽派到圣彼得堡重谈。

曾纪泽去的时候态度很硬。俄方也不省油的灯,不光在会场上讨价还价,后面还有军队的调动做“背景音乐”。有一次俄方还试探性地提过用特克斯河谷去换中国别处的海岸地带,曾纪泽一句话就回绝了:这块地以后不能再让。谈判是一来一回地磨,俄国有时站得强势,甚至用威胁当牌子,但清方也不是光好说话的——后方的军力调动是实打实的压力。几经拉锯,到了1881年2月24日,新的条约签了:特克斯河谷和伊犁的九座城池要回来了,不过赔款从原来谈的五百万抬到了九百万。钱多了点,但换回的控制权和战略地位也更值钱。

要把这事做成,军队那边的动作也得跟上。新疆收复的线索要从1865年说起。那年,浩罕(原文是浩罕地区)的将领阿古柏带着人翻过天山,南下先后占了喀什噶尔、和田,一直打到库尔勒。到了1870年前后,南疆大部都落到他手里,他自称“哲德沙尔汗”,还向奥斯曼朝贡,想借外援。俄国看着事情没完没了,1871年以“代管”为名把伊犁占了。代管这两个字,其实就是先把住,等你自己有本事了再说。俄方驻华公使还放话:不答应就把军队开到乌鲁木齐。

朝廷里边意见分歧也挺大。李鸿章那一派觉得海防重要、新疆远、养不起,主张把钱花在海上;左宗棠和他的支持者则不干,逻辑也直白:新疆安了,蒙古才能稳,蒙古稳了,京师才踏实。于是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专管新疆的军务。人到了六十三岁,可事儿多得像山。

先要钱。左宗棠算过账,说打底要八百万两白银,为了保险就向朝廷要了一千万两。朝里哪有那么多现钱,最后他不得不向洋商借了五百万两,利息高得让人心里发毛。他自己在信里也承认,借钱这事让他既为难又羞涩。钱到位以后,紧接着就是造兵器和搭后勤。他在兰州建起制造局,找人仿制西洋的螺旋炮和后膛七发枪,还从广州、浙江调来技术人员,一块儿干。后勤规模更夸张:五千多个大车、五千五百头骡马、差不多三万头骆驼。补给线要从甘肃穿过六百多公里戈壁,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会把前线部队搭进去。于是有人栽了大批柳树、榆树,目的很现实——挡风固沙,保护路面。路上谁敢砍树,军令严厉,连损害树木的牲口也有记录被惩处。

出师打仗也不是胡来。左宗棠定的方针是先稳住北疆,再步步南下,速度要慢一点但打起来就狠。部队分三路推进,刘锦棠、金顺等人各带队,一路从乌鲁木齐往南,一路从哈密西进。清军在古牧地、迪化、玛纳斯打了几场硬仗,到了1877年5月攻下吐鲁番,阿古柏退守库尔勒后自尽。到1878年初,除了伊犁以外,新疆大部分地区都回到了清廷控制。左宗棠把军营从肃州移到哈密,离伊犁更近了。他甚至随军带了棺材,意思是这回要么把地收回来,要么死在路上,话说得比喻意味重一点,但能看出他下的决心。

伊犁这块肉,俄军不愿意交,清廷也不敢轻易上炮。崇厚那次签的里瓦几亚条约在朝野被批得厉害,朝廷于是换曾纪泽去谈。曾纪泽在谈判桌上寸步不让,再加上边疆军队的布置,迫使俄方退让。谈判里头俄国也常用军力展示来压阵,像摆刀子给人看,但最终还是在外交桌上把边界和赔偿重新划清了。

条约签了,钱付了九百万卢布,外面有人觉得不痛快也有理由。可事实摆在眼前:特克斯河谷和伊犁的几座城池回到中国版图,清廷也趁机在新疆推行政制改革。左宗棠收复后建议把新疆升为省,这个建议在1884年被朝廷采纳,军管体制逐步转成民政运作。

左宗棠在1885年去世,享年七十三;曾纪泽在北京晚年病逝,1890年去世,年仅五十一。今天你去伊犁,路旁还能看到跟着当年路线栽的杨柳行列,虽然最初那批老树多半不在了,但后来的人按着他当年的路线继续补种,风一吹,杨柳还在,像在提醒着人们那段一边打仗一边谈判的岁月。